足迹
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0部分(第1页)

库车的热西丁不甘心失败,率领剩余军队反攻叶尔羌,并准备从阿克苏进军,南北夹击喀什噶尔,但这个计划遭到失败,阿克苏反被阿古柏攻占。1867年5月,阿古柏亲率大军到达拜城与热西丁的库车军队决战,最终击溃热西丁势力,阿古柏随之占领了库车、喀喇沙尔(今库尔勒、焉耆)。

至此,阿古柏已基本占有了整个南疆。这时的阿古柏,已经不在需要什么“霍加圣裔”之类的傀儡,随后布素鲁克被阿古柏一脚踢开,最后以去麦加朝觐为名,将布素鲁克赶回了浩罕,阿古柏则自称建立所谓的“洪福汗国”,开始了十多年的反动军事独裁和宗教极端统治。

阿古柏为了稳住其反动政权,立刻和英俄两国进行勾结。当时英国和沙俄的势力已经扩张到中亚,并展开了对中国新疆的争夺。为维护自己在印度和阿富汗的既得利益,英国力图控制阿古柏政权,以抵制俄国势力的南侵。

早在1868年,英国就已派人到了喀什噶尔,与阿古柏建立了直接联系;第二年,英国驻印度总督赠与阿古柏大批枪支弹药和修造军械的设备,并为阿古柏建立军火工厂提供帮助。为了得到英国的庇护,阿古柏还厚颜无耻的对英国使节说:“女王就和太阳一样,在她温和的阳光里,像我这样可怜的人才能够很好地滋长繁荣”,并声称“从这里到伦敦,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来往”。(包罗杰:《阿古柏伯克传》)

1873年,英国又派出费赛斯使团带给阿古柏一封英国女王的亲笔信和大批武器。次年,阿古柏和英国签订了《英国与喀什噶尔条约》,通过条约,英国取得在新疆自由进出、商品自由流通及派驻领事享有治外法权等侵略权益。1875年,英国人从印度一次性就给阿古柏运去了连发枪2万多支,山炮8门,炮弹2000发。

在英国的帮助和沙俄的怂恿下,1870年3月,阿古柏发兵进攻吐鲁番。两个月后,吐鲁番城落入阿古柏之手。1871年,阿古柏侵略军带着英国人的洋枪洋炮,相继攻占了乌鲁木齐、古牧地、木垒、玛纳斯、鄯善等地,一时间气焰甚嚣尘上,新疆只剩下少数清军退据塔城、乌苏一线艰难固守,等待内地派大军前来救援。

眼见阿古柏侵略军攻占了乌鲁木齐等地,俄国见时机成熟,便乘火打劫,以“代中国守土”的名义,悍然出兵侵占了伊犁,并派使者到喀什噶尔,劝诱阿古柏投靠沙俄。1872年5月,阿古柏便与沙俄签订了所谓《俄阿条约》,非法出卖了中国的大量主权。

1873年,阿古柏甚至还派人跑到土耳其,承认土尔其奥斯曼帝国是其宗主国,并获得“艾米尔”(###教政权首领)的封号,妄图使阿古柏的伪政权在###世界合法化。阿古柏还从土耳其购得大量武器,试图长期据有新疆。

这场瓜分吞并我国新疆的领土闹剧,在阿古柏这个跳梁小丑和外国殖民主义分子们的激情舞动下,一时间居然还弄得有声有色,但正如电影《小兵张嘎》里说的,“别看今天蹦得欢,小心明天拉清单”,等到中国政府做好进剿的准备后,这外贼阿古柏蹦达的日子也就不多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3.3、西域展雄风,惟我左大将军

阿古柏进占乌鲁木齐、鄯善等地的时候,沙俄也乘机侵占了中国的伊犁,声称“回乱平定,中国威令能达伊犁之后即行撤军”,以加紧与英国争夺中国西北边陲,边疆危机由此愈演愈烈。

此时的大清帝国,太平军和捻军之乱虽已基本平定,但陕甘的回乱却正如火如荼,当时湘系###左宗棠受命前往平定回乱。左宗棠本也是一介书生,有学识,有才气,但在科举考试中获得举人功名后一直郁郁不得志,直到后来的镇压太平军运动中才崭露峥嵘,成为一代中兴名臣。

左宗棠是个恃才傲物的人,性格张扬,清人刘禺生在《世载堂杂记》里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咸丰十年(1860)三月,左宗棠在湖南巡抚骆秉章幕府中做师爷,当时很受骆秉章器重。湖南各级官员向骆秉章汇报工作时,骆往往都让他们先向左师爷请示汇报,左宗棠也当仁不让,一时好不得意。

有一次,永州镇总兵、署理提督樊燮拜谒骆秉章,骆命他去见左师爷。樊燮见了左宗棠后,认为他不过是个举人,便未向左请安。左很不高兴,厉声喝道:“武官见我,无论大小,皆要请安,汝何不然?快请安!” 樊燮很不服气说:“朝廷体制,未定武官见师爷请安之例。武官虽轻,但好歹也是朝廷二三品官。” 左宗棠听后大怒,起身想用脚踢他,并呵斥道:“王八蛋,滚出去!”

樊燮愤愤而退。不久,樊燮便被炒了鱿鱼。樊燮回到老家,将“王八蛋,滚出去”六个大字写上木牌,树于祖宗神龛之下,又为儿子延请名师,令儿子穿女子衣裤,“考中秀才进学,脱女外服;中举人脱女内服,方与左宗棠功名相等。中进士点翰林,则焚吾所树六字洗辱牌,告先人以无罪”。

这样的激励教学法居然奏效,樊燮的儿子樊祥增后来发奋读书,光绪三年中了进士,后来官居江宁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成为晚清大名士,总算是雪了老父当年之耻,这大概也是左宗棠所没有想到的。

左宗棠虽然被胡林翼称为“楚才第一”,但过于恃才傲物,不久就触犯官场上的众怒。后来有人告了左宗棠的黑状,朝廷命湖广总督官文密查,如确有不法事情,可将之就地正法。幸好这时肃顺知道左宗棠人才难得,加上胡林翼、曾国藩等人的保荐,左宗棠才逃过一劫,随后入曾国藩幕府襄理军务,再后又独立门户建立楚军,并署理浙江巡抚,太平军平定后被调任陕甘总督平定回乱。

早在1871年沙俄侵占伊犁的时候,左宗棠已经非常警觉,当下就写信给正在休假的部将刘锦棠,让他假满后立刻募练数千湘勇准备西行。1873年,左宗棠最终平定回乱,当时他已经年届六十,且疾病缠身,完全可以在陇事平定后急流勇退,告老还乡。但左宗棠看到朝廷当时派往新疆的伊犁将军、乌鲁木齐都统等满族贵族根本无力解决新疆危难,便不顾自己年事已高,毅然向清政府请缨,筹议出关大略,敦促清廷立刻对新疆用兵。

但当时的大清帝国毕竟不是现在的美帝国主义,可以同时打赢得两场战争。在阿古柏和沙俄在新疆兴风作浪的时候,东南沿海的防务也很紧张,除了英法等强国经常滋事外,连小日本也在台湾插了一脚,弄得清政府很是忙乱了一阵。在这种情况下,当时清廷分成了“海防”派和“塞防”派,两派之间争论不休,反而贻误了时机。

一贯喜欢妥协的李鸿章说,“新疆乃是化外之地,满是沙漠和赤地,加之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乾隆年间平定新疆,耗费全国之力,不过收复数千里旷地而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

李鸿章的意思是暂且不要大动干戈的去收回新疆,这样做成本太大,胜算不高,倒不如暂时保存实力,先把兵饷用到东南海防,拱卫京师。说这番话时,李鸿章是夹带着自己的私心在内的,如果朝廷把主要国防开支移到东南海防,李鸿章的淮军和后来的北洋系就大有前途了。

左宗棠对李鸿章的意见很不以为然,他认为,“新疆资源丰富,粮产充足,而且还盛产瓜果,牧场上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看起来是千里荒漠,但实际上是聚宝之盆。”从战略上来说,“要拱卫京师,必须先保住蒙古,要保蒙古,就必须保住新疆;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俄人拓境日广,由西向东万余里,与我北境相连,仅中段有蒙部为之遮阂,不可不豫为绸缪者也。”左宗棠最后特别指出:“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

左宗棠认为,西方列强通常是为了商业利益开战,沙俄则更多的是领土要求,后者显然危害更大。当然,左宗棠并不是说海防不重要,他本人其实是非常重视海防的,早在1866年左宗棠就提议创办福州船政局,后因调任陕甘总督才由沈葆贞接手。左宗棠的观点,其实是“海防”与“塞防”并重,并强调先解决最现实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