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1部分(第1页)

,以戒国人。

后人作诗《悲平壤》,曰:“三十六计莫如走,人马奔腾相践蹂。一夕狂驰三百里,敌军便渡鸭绿水。” 平壤战役后,清军全部退至鸭绿江边,朝鲜由此完全落入了日本人的手中。

5.5、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对于黄海海战,无论用多么浓厚的笔墨来描述都不过分。

这场为世界所瞩目的大海战,也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现代战争。至少到现在为止,没有一场战争能像1894年的黄海海战那样具有真正的现代意义。那场罕见的海上大决战,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不但在世界海军战史留下重要的一笔,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改写了世界海军发展的理论。

这场改变中日两国乃至东亚格局的大海战,无疑要从北洋海军说起。在吃尽了洋人船坚炮利之苦后,当时人想到的却是搞炮不搞船,搞海防不搞海军,结果是弄得沿海岸防大炮成群,在很多地方这些锈迹斑斑的开花大炮还发挥旅游资源的作用,譬如广州的虎门、上海吴淞口等。

大清帝国的第一支海军,是清廷委托第一任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李泰国买回的八艘炮舰。谁知买来后,曾国藩想把它们编入湘军而清廷怕其做大不肯答应;派去助攻天京,曾国荃又恐其争功而拒绝其帮助,结果弄得这八艘大洋轮英雄无用武之地,最后还是委托李泰国拍卖了事,倒是便宜了李泰国这小子,光来回佣金就捞了不少。

第一支海军就这样夭折,这也不奇怪,大清帝国反正有的是钱,别说八艘炮舰,八十艘也买得起,就是后来建设的第一条铁路和小火车,不也是给撬了扔海里去了吗?

真正触动清廷决心搞海军的,是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船民被杀竟敢悍然出兵台湾。这个刺激太大了,李鸿章由此料定中日必然有一战,海军建设也就提上了日程。此时恰好赶上同治中兴的好时候,总理衙门决定每年将海关收入中的百分之四十约四百万两白银,拨款打造帝国的海军,这就是后来的北洋舰队、南洋舰队和福建(闽粤)水师了。

福建水师大都船轻炮少,很多还是国产货,马尾之战已损失殆尽,不足为论;由于经费的问题,南洋大臣沈褒帧发扬风格,让北洋舰队优先发展,南洋海军等北洋舰队建成后再行建设。由此,帝国海军主要实力基本在北洋舰队。

拘于官场的陈规陋习,北洋舰队初建时期每年大概也只能拿到预算的一半不到,但这在当时也算是巨款了。毕竟,当时向英德各国订购战舰,也不过是五十万两上下,最开始在英国Armstrong船厂买的六艘炮舰(500吨级不到),每舰不过十五万两白银。后来李鸿章的胃口大了,1881年花两百万两的巨款向德国Vulcan船厂订购了两艘7400吨级的主力舰,即后来的定远和镇远。

这两舰,14英寸的装甲,12英寸的巨炮(各四尊),在万吨级战舰出现前,绝对是海上的巨无霸。后来定远和镇远在黄海海战的中弹数百而不沉的卓越表现,让各国海军大受启发,升级赶造万吨铁甲舰的竞赛也愈演愈烈。但定远和镇远的致命弱点是,因为装甲过厚,影响了其速度(大概只有14节)。鉴于黄海海战中日本舰队的轻快速度,各国后来又同时向快速发展。所以说,黄海之战的确具有了里程碑式的意义。

光有定远和镇远两艘主力舰是不够的,北洋舰队后来又分别向英国和德国购买了五艘次轻量级(两千吨到三千吨之间)的巡洋舰,即致远、靖远、经远、来远、济远五舰,加上早前购买的千吨级超勇、扬威和其他国产的木甲战舰(平远为2100吨级,其他的不足为论),阵容也算是整齐了。

定远和镇远两艘主力舰,是当时世界一流的,加上致远、靖远、经远、来远、济远、平远六艘2000吨级别以上的六舰,是北洋舰队的主力阵容;再加上超勇、扬威千吨级的老舰和其他国产木甲战舰、炮舰和鱼雷艇,这支北洋舰队出海操练时,也称得上是“樯橹如云、旌旗蔽空”,在当时世界军事年鉴的排名,北洋舰队也是前八呢。

作为洋务运动的总设计师,李鸿章深知北洋舰队的致命弱点在于整体速度不够快,但1888年北洋舰队初具规模后,海军衙门被权贵们占据,北洋舰队后来竟未购一舰一炮。朝廷官员的短视和倾轧,李鸿章也是无可奈何,而政治对头掌握的户部甚至在1892中日局势已经相当紧张的时候,宣布为慈僖太后万寿筹款,停购舰艇两年,要知道,此时正是日本全力推进其海军建设的时候!

据说甲午战争前夕,英国Armstrong船厂找到李鸿章,将一艘新造下水的4000吨级巡洋舰,当时世界最快(22节)的军舰,要卖给老主顾。英国人知道李鸿章识货,北洋舰队正需要这样的巡洋舰,非买不可;但朝廷大员们是外行,偏来个不懂装懂,非不让买,李鸿章也只能徒呼奈何。(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结果,此舰被日本买去,这就是后来横行一时的吉野号。

光有船,没有人,是不行的。这些气势恢弘的铁甲大兵舰,决不是小米加步枪那么简单,也远胜于那些进口的开花大炮。当时的北洋舰队,可以说是帝国当时最现代化的部队,也是最具有技术含量的兵种。

铁舰易买,一将难求。要操纵那些大洋轮,决不是那些剿灭长毛、捻子的旧派军官和科举出身的文官所能掌控的。所幸当年沈褒桢办福州船政学堂(相当于现在的海军舰艇指挥学院),苦心孤诣十几年,培养了中国的第一批海军人才,虽然后来福建水师在马尾海战中被法国人几近摧毁,但李鸿章收拾残局的时候,正好网罗了这些闽粤人才。北洋舰队的中坚力量,就主要来自于福州船政学堂的毕业生。

要说学习经历和素质,福州船政学堂的毕业生恐怕要远远胜过黄埔军校那些短期培训的毕业生。北洋舰队的管带(舰长),几乎是清一色的福州船政学堂毕业生,如定远管带刘步蟾、镇远管带林泰曾、致远管带邓世昌、济远管带方伯谦等。福州船政学堂学生的培养,是非常严格而系统的,他们学制五年,科目除了数理化基础学科外,还要学习古典汉语和英法文……因为当时世界通用的轮机术语是法语,而驾驶用语是英语。五年学习期满后,还要上船实习三年,经过八年的学习,方可具备船长资格。

这批福州船政学堂的毕业生,完全是国际化下的产品。大清帝国本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海军,所有一切都得从头做起,购买洋轮、聘请外国教习和技师也在情理当中。当年福州船政学堂的总教习是法国人日意格,他手下有一大批的外教,而后来天津水师学堂的总教习严复和两大主力舰管带刘步蟾和林泰曾及方伯谦及其他同学数人,还曾经公派到英国的格林威治皇家海校留学过数年,并进入英国舰队见习或者各大船厂实习,讲得一口流利的英文,都是些标标准准的海归派。

当然,在英国留学的,也不只是中国学生。浪速号的舰长,后来在日俄战争中大展神威的东乡平八郎,也是出身于格林威治皇家海校,算是严复、刘步蟾、林永升等人的同学,而其他舰长,也大都有留学欧洲的经验。日本的军舰,和北洋舰队大同小异,主力舰也大都是购自英法德国。这个日本舰队,其实也是国际化的产物。

但令人扼腕的是,北洋舰队停止购新舰在昆明湖里大办“海军学堂”的时候,却是日本舰队高速发展的时期,光1889年后就购买了九艘英德制的最新型快速战舰,并都配备了大量先进的速射炮。当时日本人为了搞海军,国防预算的大部分都用于购买军舰,甚至全民捐款,连明治天皇的老妈阿巴桑都捐出了她仅有的几件首饰。这小日本的太后比中国的太后比,太穷了。我们的太后,当时正在不惜万金的搞她的六十寿诞呢!

再来看一下两国海军的实力对比。北洋舰队最核心部分是定远和镇远两艘七千吨级的海上巨无霸,在吨位和巨炮上都占据绝对优势。定远和镇远速度虽然慢了点,但装甲厚,任小日本的舰炮轰击数百上千发,愣是打不沉,而一旦其巨炮发威,打中一下就不得了,不报销也得退出战斗。

但北洋舰队有三个要命的弱点,一则是老,二则是慢,三则是缺乏速射炮。从平均吨位上来看,北洋舰队要吃亏不少,除了定远镇远,其他都是三千吨级以下,而日本虽无巨舰,但其中接近或者超过四千吨级的就有八艘。十九世纪末的海军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速度方面,北洋舰队的军舰因舰龄长,速度慢;而日本舰队多是新舰,在速度上占了不少便宜。而在速射炮方面,日本舰队有九十三门,而北洋舰队一门都没有。

这大概就是唐德刚先生说的“乌龟对鲨鱼”、“五分钟一发对一分钟五发”吧!

对于这些情况,北洋舰队的总司令丁汝昌和刘步蟾等将领们岂能不知?他们看着对手的急速发展,何尝不是忧心如焚?只可叹朝廷政治的复杂性和腐朽性,连上司李鸿章都搞不定,更不是这些海军将领所能了解和掌控的了。

附:以下是黄海海战时中日双方的配置情况:

日本舰队的配备情况:

第一游击队:

舰名舰长排水量速度(节)主要火炮(门)鱼雷

吉野河原要一422515公分速射4512公分速射8

高千穗野村贞370926公分2415公分速射6

秋津洲上村彦之丞315015公分速射4412公分速射6

浪速东乡平八郎370926公分2415公分 速射6

本队第一群阵:

舰名舰长排水量速度(节)主要火炮(门)鱼雷

松岛尾本知道427832公分1412公分速射12

千代田田内正敏243912公分速射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