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我是明朝一小神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1部分(第1页)

起来还是挺舒服的。

但是,当他一抬头的时候,差点没吓得把黄皮子给扔了出去。姥姥的,怎么没人告诉我老爹也在!

在一个身穿儒衫的男子边上,正站着一个胖乎乎的中年人,而这个中年人,正用一种严厉的眼神看着他。

方洪赶紧低下了头,用眼睛狠狠的在方渠的身上扫过,“你他娘的直接喊我老爹来了不就得了。”

而方渠,也是一脸的无辜,在他的心目中,先生的威慑明显要比方洪老爹要强,所以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喊先生来了。

“张先生,以后这些学生就交给您了,请您多尽心了。”方大元在看了方洪一眼之后,便挪开了眼神,朝着张先生拱拱手说道。

“甲长客气了,这是在下份内之事。”张先生连连摆手,一副不敢当的模样。

“如此,那方某就不打扰先生教学了,先行告辞了。”在二人客套了一番之后,方大元便起身告辞了。

张先生将其送到了门口,然后才转身走到了学堂的前面。整个学堂里面没有任何的声音,在这个时代,最讲究尊师重道,对于先生也有一种天然的畏惧。

“各位,以后我便是你们的塾师,望你们能够勉力学习,勿要辜负了家人的期望。”张先生的目光在众学生的身上扫了一圈,然后才沉声的开口说道。

他没有跟这些学生讲什么大道理,说要忠君报国之类的,因为这些学生之中能够考上功名的,也不过一二人,甚至连一二人都没有,讲这些根本没用,还不如说些实际了。这里大多数的人,也只是想识得一些字,然后能到城中找一份体面的工作。

“是,先生。”在他训完话之后,低下便响起了一阵参差不齐的应答之声。

“好了,今日是我教学的第一天,想先了解一下你们的学习情况,便从你先来吧。”张先生把手一指,对着最靠近他的那个学生说道。

因为全村所有的孩童都在同一间学堂内上课,年纪大小不一,最大的有十五六岁,最小的才**岁,这学习进度自然不能一模一样。就像有的人已经读完了《论语》,而有的人还在启蒙,他想要因材施教,必然需要先摸一下底。

那个被他点中名字的学生正是先前被方洪霸占了位置的那位,听到先生先喊他,立马面有苦色,双手都溢出的汗水。心里头则是在暗骂,若不是被人给抢了位置,又何以至此?让自己一点准备的时间都没有。。

不过,现在已经被架在火上了,哪怕再为难,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收藏疲软,好心累……

第五十二章 抽背

“你叫什么名字,书读到什么地方了?”新来的先生坐在了一个靠背的椅子上面,将一边的茶盏抓了起来,喝了一口之后,才慢条斯理的说道。

“先生,我叫方全安,已经读了大半的《孟子》。”少年哆哆嗦嗦的走到了先生的边上,怯怯的说道。

在院试之前,是不考五经的,所以一般学堂的孩子最多把四书给读完了。就算是那些打算以读书入仕的,五经也仅仅需要学习一经便好。

“嗯,都读到《孟子》了,不错,那背来听听,就从梁惠王章句上的第一段开始吧。”张先生往椅子上面一躺,微微的眯起眼睛,张口说道。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利吾国乎……”方全安背的是孟子开篇的一段,所以背的最是顺畅,连一个磕巴都不打。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只是半盏茶的时间,他就把这第一段给背完了,同时心里微微的舒了一口气。

“背梁惠王章句下,第七段。”在方全安背完了之后,张先生并没有任何的奖励或者训斥的话语,只是淡淡的吐出了一句。

“啊……还要背?”方全安的脸色立马就垮了下来,早知道就说《孟子》只背了一小半了,这后面的自己可还没有记熟呢。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见不可焉,然后去之……然后去之……”在背了一半左右的时候,方全安开始打磕巴了,他这一磕巴,便有些着急了,可越着急,便越是磕巴。在断断续续了背了一半之后,再也背不下去了。

他的面上有些涨红,他不清楚这先生的脾气,不知道先生该如何的惩治自己,心里头仿佛有一只小鼓在不住的敲着。

“背梁惠王章句上,第五段。”先生没有说话,甚至连眼皮子都没有抬一下,继续的说道。

这一段算是比较靠前的,方全安倒是比较熟悉,虽然因为紧张打了几个磕巴,但是还是背了下来了。

“背梁惠王章句下,第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