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大明朝的死弯儿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部分(第1页)

等什么?他们在观望什么?他们在害怕什么?

一个可怕的猜测让崇祯突然惊出一身冷汗——难道满朝文武大臣都是魏党?狗咬狗一嘴毛,所以才互不撕咬?

但很快,崇祯否决了这个猜测:前一阵的倒魏运动中翰林院的人表现还是很不错的,起码在大明官场,翰林院还是一块净土。

可为什么只有翰林院这样的清水衙门能这么做呢?其他部门的官员要么为魏党开脱,要么作壁上观。什么意思?两任兵部尚书都跟魏忠贤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他魏忠贤有三座生祠都建到我朱家的祖坟边上了,可想而知这满朝文武大臣的屁股都坐到哪边去了?这还是我大明的朝廷、大明的江山吗?

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魏忠贤死了,魏忠贤的力量还在,在这紫禁城的宫殿内外来回游荡。这是一股可怕的力量。

崇祯现在是打心眼里佩服先祖皇帝朱元璋。他老人家为了江山的安危那是没有党案也要制造党案,先后制造并“喀嚓”了胡惟庸党案与蓝玉党案共几万人,逼得刘基回青田老家养老,弄得他生不如死;最终开辟了大明王朝两百多年的朱家帝业。从和尚到皇帝,从皇帝到杀手,朱元璋展示了一个男人对社会角色高度的开创性与适应能力。崇祯也想做这样一个杀伐决断的男人。他找来内阁辅臣韩、钱龙锡、李标还有吏部尚书王永光等人,要他们搞个大名单出来。

魏党大名单。

崇祯琢磨来琢磨去,觉得整个朝廷这几个人还相对干净,应该跟魏忠贤没什么瓜葛。但很快,崇祯就明白他看错人了,就这几个人当中竟然也有魏党的人!

由崇祯主持的这次会议气氛一直很沉闷。

韩、钱龙锡、李标还有王永光都是在大明官场混了好多年的人,深知为官之道。魏党大名单,别看只有区区的五个字,这背后会有多少人头落地、家破人亡啊。

名单上的人如此,制造名单的人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魏党现在还只是个空泛的概念,人在哪儿,都干了些什么?凭什么我上名单了他没上去?制造名单的人就没有私心或者说就是个魏党?!一切的一切都微妙之极。

最主要的是以什么标准来确定谁是魏党谁不是魏党?韩、钱龙锡、李标还有王永光将茶喝得咝咝响。这次内阁扩大会议供应的茶不错,是上品的明前龙井,是崇祯从他自己的茶叶罐里拿出来放到内阁的,实指望韩、钱龙锡、李标还有王永光边喝边聊,没想到这帮老狐狸只喝茶不说话。

崇祯长叹一声,大明官场一直没有健康而有效率的会风。先帝在时基本上不开会,或者只和魏忠贤两人开小会。其他官员们也都是会油子,个个是讲黄段子的高手。当然到内阁级别的会议黄段子是没有的,变成了表扬和自我表扬的大会、说空话套话的大会、拉帮结派的大会。

崇祯对此很无奈。他阴沉着脸,感觉自己一个人在和庞大却毫无效率的国家机器较劲,自己节节败退,众人麻木不仁。唉,指望这帮鸟人们搞出魏党大名单来那是缘木求鱼,还是自己先定个大框框吧。崇祯清了清嗓子,开始做重要指示:揪查魏党,既要除恶务尽,又要区别对待。不放过一个魏党,也别冤枉一个忠臣。总之,朝廷还是需要有人干事的。你们放手去干吧。

会就这样散了。韩等几个人琢磨崇祯的意思,觉得他什么都说了,又什么都没说。揪查魏党,最难的是查证工作。这年头,谁会那么傻,把证据一直留着等着你来抓。可要没有证据,揪查魏党就是一捕风捉影的事,所谓既要什么又要什么,完全是打官腔。不过最后一句话应该是皇上的本意——朝廷还是需要有人干事的。是啊,都抓光了,大明王朝也就不存在了。

第七节崇祯偏头痛的老毛病发作了(2)

几天后,韩等报上去一个四五十人的名单。崇祯瞄上一眼就有数了,这几个老狐狸,拿些三品以下的小官来搪塞我。他不动声色地提醒道,再抓,凡是给魏忠贤建过生祠的,全抓。

韩等人忙跪在地上:不可啊,皇上!要这么抓,那这名单上就超过百人了,那这朝廷可就半数没了。

崇祯:烂肉不割尽新肉怎么会长出来?抓!

韩等无奈,只好又添了些名字上去。可崇祯看了还是不满意,说这名单上怎么没有内廷的人,这不包庇吗?一听“包庇”两字,韩等人的心马上就拔凉拔凉的。这主子怎么有多疑症呢?要这么怀疑一切,那没说的,名单最后肯定得添上他韩等人的名字。韩觉得这活哪是人干的,或者被同僚们恨死,或者被皇上怀疑死,得赶快脱身而去。

这边想着脱身而去,那边崇祯步步紧逼。崇祯拿出一个黄包袱,让他们猜里面装的是什么。我猜我猜我猜猜猜。韩们不是吴忠宪,哪有这等幽默心情。他们一个个看着黄包袱欲哭无泪。崇祯笑了:是宝贝。

果然是宝贝。原来黄包袱里装的都是曾经替魏忠贤歌功颂德的红本本——众官员们上的奏疏。崇祯狞笑道:不是怕没证据吗?这都是铁证。照这上面,一抓一个准。

崇祯话音未落,刚才还正襟危坐的吏部尚书王永光马上趴在地上:臣罪该万死!

崇祯装糊涂,什么罪啊?还万死来着……

王永光偷眼看黄包袱,嘴巴动了半天说不出话来。

崇祯解开黄包袱,从里面拿出一个红本本,伸到王永光鼻子跟前:你是说这个是你写的吧?

王永光羞愧地点点头,一时间汗如雨下。

崇祯盯着他的眼睛;这么说你就是魏党啰?

王永光:臣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