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我的话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1部分(第1页)

txt小说上传分享

我们什么时候要直面世界呢?对于一个快要成年的孩子来说。

看了拉格尔克维斯特的散文《父亲与我》,我仿佛看出了什么,但是确实有看不到什么,我在思考作者,也在思考自己。我们由谁来护呢?

文章的情节相当的简单,作者讲述了与父亲在礼拜天出去游玩的情景。重点描写了出去和回来在路上的景物和感受,同样的一条路,但是由于天气的缘故,作者前后两次的感受却是相当的不同。

我们来看作者的描写:我们刚走入森林,四周便响起了鸟雀的啁啾和其它动物的鸣叫。……它们悦耳的歌声在我的身边飘荡。地面上铺满了一层厚厚的银莲花,白桦树刚绽出淡黄的叶子杉树吐出了新鲜的嫩芽,四周弥散着树木的气息。在太阳的照射下,泥土腾起缕缕蒸汽。这里处处充满了生机。

……

天空越来越暗,树的模样也变得奇怪,它们伫立着静听我们的脚步声,好像我们是奇异的陌生人。在一棵树上,有只萤火虫在闪动,它趴着,盯视黑暗中的我们……

看这两段描写,我们能十分清楚地知道哪一段是去的路上的描写。这是作者小时候的一段经历,我们应该看到作者的天真。小时候的天真,没有成人的功利考虑。在去的路上作者是如此的高兴,把看到了景色做了拟人和比喻化的描写。在孩子的眼中,世界就是如此的美好,如此的一尘不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如此的和谐美好,我们应该欢唱。

但是在作者回家的路上,天色晚了,作者前面的一切所见所想都发生了对立的转变。在孩童的眼中,世界的变化是那么的快,刚才还是美好动听的东西,一转眼之间就变得是如此的可怕,甚至连万能的上帝也变成可怕的了:

在我的心里,上帝也是可怕的。呵,多么可怕!在这茫茫的黑暗中,到处有他的影子。他在树下,在不停絮语的电话线杆里——对,肯定是他,他无处不在,所以我们才总看不到的。

在儿时就知道上帝无处不在,这是多么的不容易。他就在着无边的黑暗中走着,当然还有他的父亲与他一同相伴。父亲在黑暗中行走既没有安慰儿子,也没有护着儿子,只是在一辆货车开过之后,父亲说了这样的一句话:“奇怪,这是哪辆火车,那司机我怎么不认识?”说完,一路没再开口。是的,父亲既不认识这个司机,也不会认识眼前的黑暗,尽管不认识,他也不会感到害怕。但也仅此而已,他没有多余的东西再给儿子,甚至连护着儿子的能力也没有。因为他们虽然现在同处在一个世界,但实实在在又不是同一个世界啊,儿子应该怎么办呢?儿子只能自我保护,因为连上帝都变成可怕的了。但是作者也明白,这样的生活不是永远的:

世界和生活将如此在我的面前出现!它们与父亲那时安乐平静的世界截然不同。啊,这不是真正的世界,不是真正的生活,它们只是在无边的黑暗中冲撞、燃烧。

是的,作者清楚的看到了这一点,在冲撞和燃烧中,一个新的世界催生出来了。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可谓自欺欺人,可叹!

丰子恺的文章读过不少,特别是他的散文,更是仔细、认真的读。

今天读到他的《东京某晚的事》,读了第一遍没感觉出什么来,并且觉得行文措辞还有点别扭,于是我便又仔仔细细读了一遍。这一遍明白了,不光明白了,并且觉得丰子恺提出这样的思想有一种自欺欺人的味道。但是转念一想,丰子恺是一个教育学家,是一个学者,而这种思想从古至今也就只有学者一直在追求着这种思想。想到这里,我不光觉得自欺欺人,并且都有点可悲可叹了。

丰子恺在文中讲了一件他经历的很小的事情,他在东京期间,某晚与朋友外出散步,遇一日本老太婆让他们帮忙抬一下东西,他们几个因与老太婆不熟悉而没有帮忙。这样的一件小事,却引发了作者过多的思考,作者在文中这样说道:

有这样的一个世界,天如一家,人们如家族,互相友爱,互相帮助,共乐其生活,那时陌路就变成家庭,这老太婆就并不悖事,并不唐突了。这是多么可憧憬的世界!

其实作家本人的思考我们大家都明白,这种思想在几千年前的老子就提出来了。但是我想说的是,这样的境界我们实现了吗?所以我说,历朝历代,也就只有学者在孜孜不倦追求着这样美好的世界。我们可以想一下,现在已经是21世纪了,距离作家写此文章也有半个多世纪了。我想,这是多么自欺欺人和可悲可叹啊!

我们大家肯定也都有过这样的想法,希望能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中。但是,有没有人去为它奋斗呢?我们每天都是围绕着自己忙,有多少人在围绕着别人忙呢?特别是进入21世纪,城市发展加快,网络的迅速普及,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办任何事情。过去,我国还报道说西方某国一老人在家中病死半年才被邻居发现,批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亲情、友情,只有金钱。我想,我国现在也走到这样的时代了,真好!

丰子恺写这样的文章说这样的话,我可以毫不留情的说他是在自欺欺人。那样的社会何日才会出现?虽然丰老先生早已去世,但是我不怕他的灵魂来找我理论。丰子恺又是可叹的,他明明知道这样的社会不会出现,但是他还是要说,不过这也比那些只为自己忙的人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