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我让一分钱变大了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部分(第1页)

独立思考,保持自我,今天我们就要跟着这个龙卷风,一直刮,刮到扫清诉求大众,刮到扫清诉求权威,刮到能够在生活里也能有尼采的勇气:上帝死了,我就是上帝。不按部就班,不走常规路,不盲目遵从,也不盲目排斥,第一步,我们就拿开篇中的故事逻辑和实际可行性来开刀,再次解读开篇中的故事。

第一,这样的故事总是极具模糊能力,比如它说,有一个年轻人,无论怎样努力都挣不着钱,身无分文。这样的事情,会真的发生吗?倘若一个人,他是真的努力了,他果真会身无分文吗?他一定会得到某些回报,之所以说某些,是因为生活不总是公平的,钱多钱少,但他一定有;或者他有,但是他觉得他没有。

第二,他能够去拜访一个富翁,言下之意,他有这样的渠道去认识一个成功的人,而且还能得以与他面谈,事实上,在实际生活中,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有这样的渠道,智者一直都有,但是有几人能得其耳提面命?大部分的人,都只能自己摸爬滚打。

第三,富翁真的会拿钱买年轻人的器官吗?年轻人真的不会卖吗?

假如富翁去买年轻人的器官,我想,至少应该有几个前提:一是富翁疯掉了。二是富翁没准是《沉默的羔羊》那个嗜人之血肉的医生,而且这个医生道德还比较好,会花钱买食物。三是科技足够发达,像科幻小说里写的那样,可以买别人的器官装在自己身上,然后恢复年轻。当然,这样的假设还有很多,不怕想不到,怕的是你不去想。

另外,年轻人真的不会卖吗?年轻人的选择有很多,十万卖一条手臂,比现在在市场卖一个肾划算多了。再说,有的人他就真的乐意付出身体的代价,有人买他就真会卖,当然,故事里那样的年轻人也是有的。但是把这个问题放到人群中,我未知此概率。

第四,思维再扩宽,倘若富人买的不是器官,而是别的东西,那么,年轻人还那么坚定吗?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的。

列出以上四点,不是为了彻底否定这个故事,事实上,它结尾所说的道理一点没错,那就是真理——钱从哪里来,钱就在我们身上,钱就是我们自己。

但是,要怎样来,该如何做?它没说,也没有任何人敢说:我知道,钱要怎样来,我要怎样做。朋友,倘若我在这里列出一二三四五六,说按照它你就能得到钱,你会相信吗?

贝壳(十八)——换个角度认识成功学

至少我自己不相信,因为到目前为止我读了无数本成功学的书(我的工作是写“成功学”书籍,每写一万字,至少要保持十万字的阅读量),但还是没能成为百万富翁。后来,我慢慢地对自己进行衡量和思考,我追求的仅仅是写作的乐趣,能够写作,写出来,被大家阅读,对于我来说,就是成功,换言之,我的财富,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而是内心的满足和温暖。

成功无法被复制,我们需要的是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我找到了自己的,那么,亲爱的朋友,你呢?

你的成功是什么?你追求的是什么?你希望自己能在时间的旅程里,获得怎样的收获?

无论怎么看,怎么想,也请写下来。一定要用红笔写下来。

写下之后,我们再回到对成功学的探讨上面,继续深入:

不要轻易被成功学的故事所迷惑,也不要轻易地看轻它们叙述的道理,事实上,成功学之所以流俗,跟它本身无关,是因为有人用流俗的方法来表达它,是因为有人用流俗的心态来看低它。而同时,没有哪一门学科哪一门艺术哪一种生活是流俗的,关键在于,你用怎样的心态,如何去思考它。

马云自己不断地参加成功学节目,但是关于成功学,他曾说过这样的话:

言论一:很多时候少听成功专家讲的话。所有的创业者多花点时间学习别人是怎么失败的,因为成功的原因有千千万万,失败的原因就一两点,所以我的建议就是少听成功学讲座,真正的成功学是用心感受的,有一天你就是成功者,你讲任何话都是对的,营销最佳的概念是你自己。很多话在报纸上、广告商都看的话就不是广告了,要有个性,个性不是喊口号,不是成功学,而是别人失败的经验。我不是否定成功学,任何东西都要有度,如果是真正讲话里面过程中给人感觉,为什么我问你读了哪些成功学,什么人你最欣赏,你给我的感觉就是成功学大师在讲课。你两招使过以后,别人觉得有点虚,真是这么回事,我们公司也有去听过,听一次两次可以,听四次五次这人全废了。

言论二:成功学能使人的激情得到一定的提升,让你的梦想开始变大,但很多人听完之后很有感触,可是过了两三天全都淹了气,然后再去听两遍。久而久之,到了最后连一点感觉都没有了,反而觉得里面的那些成功人物都是在吹嘘了,就如,有一天你就是成功者,你讲任何话都是对的。

马云自己的商业,阿里巴巴,B to B(business to business)的商业模式运作得很成功,他是站在塔尖反思成功学,而我们接着看看在攀登的人,他们是怎样看待所谓的“成功学”的吧。

言论三 :像成功学之类的东西,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陈安之的讲座,他让你每天看个几遍~最少听到16次以上,直到背得滚瓜烂熟。其实这些东西我们只要听过了、知道了、有执行力了就行了。激情可以由外界得到,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会由自己控制。你听再多、没有行动力都等于白听,只会让你活在幻想当中。(网友回复)

读完三个言论,我的感觉是,最后一个是最切合实际的,因为,听再多成功学讲座有什么用?读再多励志类书有什么用?看再多别人的成功又有什么用?如果我们不自己动手不行动,不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又能有什么用呢?

朋友,跳出来,永远都怀揣着第三只眼睛来看待世界吧,不迷信,也不盲目反对。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四章  什么样的人能让一分钱变大(1)

亲爱的朋友,在第一章的时候,我就已经说过,我们一起阅读这本小书,像是一起在海滩上拾捡美丽的贝壳,这些贝壳,不仅仅是财富,也还是人生。因为有了人生,才有了财富的位置,同样也因为有了财富,人生才变得更加充盈。

许多人都在谈论成功,如同市面上纷繁的成功学和励志书一样,从卡耐基到马云的发家史,从胡雪岩到比尔·盖茨的生存之道,一切在财富之路如愿以偿的角色,都会进入他们的视野。人活着,不仅仅是活着,而是要活得更好,这是无可厚非的一件事,否则今天我就不会邀请你进入这片海滩,一起拾贝了。

贝壳(十九)——成功,没有所想的那么难。

但是,都在谈论成功,都在向往成功,而成功的人又有几人,“心想事成”这个词语之所以被大家喜爱,是因为它不只是美好的祝愿,而是它很难实现、很难获得,所以才会变成天上的云、雨后的虹被我们深深惦记,有时候送给别人,有时候送给自己。然而,“心想事成”真的是不可实现的吗?如同成功,成功真的是那么难吗?我们的一分钱,真的是不可变大的吗?

1965年,一个韩国大学生到剑桥主修心理学,在喝下午茶的时候,他去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人包括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或者是在一些领域作出重大贡献或是创造神话的人,他们聊天时轻松自若、幽默从容,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成功必定要历经艰辛,回忆起来,一定是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感慨。相反,那些成功人士,他们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看得非常自然,并且顺理成章。时间长了,这个学生发现,在国内的时候,他被欺骗了,也就是说,那些成功人士习惯夸大成功的难度,动辄就要经风历雨,动辄就是艰难困苦。

当他回国的时候,他开始用心理学来研究本国成功人士的心态,1970年,他把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的论文交给了导师——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威尔·布雷登大为惊喜,他认为这是一个心理学上的重要发现,夸大成功难度的心态在全世界各个角落都存在,而这个韩国学生是正式将它提出来的第一人,他甚至还写信给他剑桥的校友,当时的韩国总统朴正熙,他在信中说:“我不敢说这本书对你会有多大的帮助,但我敢保证他比你发的任何一个政令都会让人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