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王石财富密码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部分(第1页)

人们常说,做企业如同做人。与类似原野的企业相比,万科与它们的区别,其实就是企业领导人之间的差别。这也许是万科20年屡屡探险,却能始终进退自如、屹立不倒的根本原因吧。

“官商”到职业经理人(5)

至于王石在自己传记中所讲述的一位“股市先生”——朱焕良,就更能为王石的职业经理人身份进行注脚了。

据王石讲述,此人1991年出任万科董事,是一位十分活跃的个人股东代表,擅长在股市翻云覆雨,曾参与2002年中国股市第一大案“中科创业案”,一度声名大噪。王石在回忆中说,牛焕良曾允诺三七分成,邀请他联手炒作万科股票,但遭拒。

而笔者认为,最近发生的一次标志性事件更能对王石职业经理人身份做出有效注脚,即广受关注的“万科股票”事件。

2007年7月6日,王石妻子王江穗的代理人在低点买入46900股万科A股,引发股市轩然大波。7月20日,远在瑞士登山的王石在新浪博客发表《作为万科董事长,深表歉意》一文。随即,引来近39万人次阅读,评论长达3009条。而王石自知其一言一行的分量,1400字的文章连用了六处“道歉”和“歉意”。

无论如何,王石维护自己第一“职业经理人”的诚意已然显现。

4。 “我的志愿不是当所有者”

职业经理人的转变,使王石比富豪多了一些透明度和自由。同时,他也使自己丧失了成为暴发户的可能性。

在如今以财富论英雄的时代,每一个企业家无疑都如同财富的代名词,王石也不能例外。然而,“无奈的中产者”却被舆论送给了中国地产的风云人物王石。即使是在最近几年,诸如以财富多少排名的“胡润财富榜”、“福布斯财富榜”中,也很少能见到王石处于什么位置。

在最近的一年中,当王石的同行们——如碧桂园杨惠妍、世茂集团许荣茂、复星国际郭广昌、富力集团张力、SOHO中国张欣、中国泛海控股集团卢志强等,都被宣布进入2007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前10位时,王石的个人财富依然被远远地甩在后面。这与万科企业的如日中天反差颇大。

如此这番给了外界太多的想象空间。面对种种疑惑,王石不得不多次主动向公众解释,并公布了自己的个人财产。前文已有交待,2003年前的王石个人财富约700万元,其中他个人的年薪为60万元。目前,虽然相应的股权激励方案获得了通过,王石的年薪早已增加了许多,但仍然与具有相似背景的企业家们不可同日而语。这在中国企业家中也是十分罕见的。

究其原因,本书前文提到过的王石放弃自己万科个人股份,可算是一大因素。

仅举一例:2007年10月31日,万科A股几乎涨停,股价元,市值亿元。王石持股993835股,这意味着,这天他的股票市值超过3 800万。一天之内,他的财富增加了300多万。同年8月,《中国企业家》发表《王石该不该拿7 000万年收入》一文,预计2007年王石的全年薪酬有望总额突破7 000万元。该文作者预言,王石有望成为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后的第一个最富豪级的职业经理人。

然而,正是前文中所说的顾虑,王石毕竟还是放弃了自己个人股份的权利,也使他今日虽贵以“中国第一地产”掌门人,却没能跻身任何版本的中国富豪榜。

有必要再重复一下王石说的话:“我个人来说,因为我给自己设定的一个目标,是通过万科的创立和发展,培养出一批适应市场运作的职业经理队伍。我是这个队伍中的一员。人各有所志,我的志愿不是当所有者,而是管理者。中国目前缺少职业经理阶层,但现在的年轻人更想当老板,既当所有者又当管理者。我只想当后者。”这是王石后来面对众人疑惑时所作的一个补充性解释。

也有业内人士对王石当初的举动给出了如下的一些理由:

一是外部制度环境的制约。认为管理层持股(即一度纷纷嚷嚷的MBO),在当时事关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是一个十分敏感和危险的“雷区”。再加上王石已经因为股份制改造同特发公司闹得很僵,不授人以柄,采取保守的立场,未尝不是王石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

二是来自万科内部的阻力。也就是我们在前文中所说的部分职工对股份制改造的抵触。

三是王石个人当时并没有意识到管理层持股对企业的意义所在。

也有的媒体如此评价:“在选择第一种模式创业和选择放弃股权,他显然还有更深的原因,那就是个人价值的体现。当年在国营背景下创业,是因为国营企业控制的资源是私营企业无法比拟的,个人价值必须附之于其上,才能有大的空间可发挥;而第二次放弃,王石的想法除了自我人生的定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如何可以把万科做得更大。”

后来,王石在接受一次采访时说,“有钱和赚钱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如此看来,恐惧自己成为暴发户,节约、克制就成为王石金钱观里较私密的一部分了。而王石的好友、京城房地产大亨冯仑也说:王石是被逼出来的圣人。

对金钱的必要放弃,或许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时,对一个想做大事的人尤其必要吧。

笔者在此则想借用另一段业内人士的文字:

经济学家周其仁说:“我们拥有这个世界最昂贵的企业制度和最便宜的企业家。”在王石身上,这种对比显得尤其强烈。这20年时间里,他花了大部分时间,去争取和创造一个好的制度,以改善生存环境;他几乎是只身创立万科,而他仅仅是一个富裕的中产阶层。可以让人感到安慰的是,2004年5月,《中国企业家价值报告(2004)》公布的数字显示,在“上市公司董事长持股市值”排名中,王石榜上有名,持有万科A股万元,远高于该类排名的平均数万元。

人们有理由欣喜“职业经理人”的如此规则,我们也有必要祝福王石!

体制内股份再造(1)

一切发展中的问题都可归于“体制”二字。任何单一的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都较不过将两种体制有机结合的企业,万科也许就是这样一家企业。不过,股改后经历过第一轮扩张后的万科,表面上看起来“已经拥有55家附属及联营公司,业务遍布数十个行业和全国各地,且正挟资金优势,攻城略地,地产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但从公众和市场中抛来的种种疑问和担心,却使得已是公众企业的万科及王石本人,感到了某种巨大的无形压力。

用王石的话说:他和万科又面临着一个无法回避的生死路口。另一场体制内的再造似乎不可避免。

1。 君安“资本狂人”

1994年的万科迎来了自己的十周岁,本来值得庆祝的事情却无法令王石及其团队高兴起来。

外部方面,深圳在遭遇了“股灾”和高速发展的周期性停顿之后,表面上虽然一切仍旧看似寻常,但每一个涉足经济运营的人都能感受到,一场调整和重新洗牌的巨大潜流已经在暗中涌动;而在内部,除了上文所说的问题之外,一场更深层次的考验正在向王石袭来。十年跋涉后的万科和王石,将不得不再次面对一场生死之争。

这场所谓生死之争的另一主角是张国庆,有必要在此先了解其背景。本书综合王石自己的传记和《证券日报》所登载的相关资料,整理出如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