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王石财富密码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9部分(第1页)

而本书也有理由认为,王石和万科的“吸金石”效应,并不仅仅是“策略得当”一词能慨括的。如万科年均30%的复合增长率,以及万科“第一地产”的品牌功效,都可谓是核心因素。

有业内统计即表明,自1997年以来,万科累计分红派现金额连续多年在国内所有上市房企中居于前列。万科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更获得了国际上的认同。2003年11月,万科与华能国际及*一同获得英国《投资者关系》(IR)杂志主办的亚洲区最佳投资者关系奖,这个奖项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业界权威对万科投资者关系管理的高度认可。

4。 股市上的“地产之王”

针对万科的上市,曾有一些评论性文章写道:“回过头来重新审视,不得不感谢万科作为第一家上市的房地产企业充当的启蒙者的角色。万科上市不仅仅是王石的一种自我救赎行为,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更是开创了一条做大做强的路径,由此树立了房地产企业走向规范化管理的标杆。”

赤脚到市值万亿之谜(5)

更有权威分析认为,“上市对资金密集型的房地产企业来讲,其重要性怎样强调也不为过。在当年的环境下,万科这样早上市确实具备一些高瞻远瞩的意味,也正是如此,才保证了万科在发展过程中,拥有一条宝贵的资金渠道。”

而一些相关资料也显示,受到万科等一批公司的标杆影响,广州房地产界凭借“上市”的路径,迅速崛起了合生、保利、富力、碧桂园等一大批巨头,它们竟相效仿王石等前人走过的路子,借道资本市场壮大了自己。

这其中,发生在2007年4月20日的一幕至今令人印像深刻。就在这一天,广东地产商碧桂园在港交所挂牌上市了。随即,便诞生了“130亿元的融资额,超过1300亿元的市值”。不久,这家上市的民营房企创始人之女,25岁的大股东杨惠妍成为中国最为年轻的首富。一时成为坊间竟相流传的话题。

再来看看万科近年来的市值变化。

2006年末,万科市值达675亿元,同比上升321%,股价全年上涨263%。进入2007年后,房地产板块继续成为投资热点。2007年5月28日,地产指数收于,累计上涨%,超过同期上证指数涨幅40个百分点。地产标杆——万科总市值更是突破2200亿元。到2007年10月底,万科一度成为内地及香港上市房企中市值最高的企业。

同一时期,证券类媒体给出了一个惊人的比较:2022亿元∶1376亿元!前者是按2007年8月17日收盘价格计算出来的万科总市值,而后者则是同期美国Pulte Homes、-ton、Lennar、Centex等四大房地产公司折合为人民币的总市值之和。其中,帕尔迪公司还被王石和万科视为自己学习的标杆。而就在一年之前,万科的市值还仅仅是亿元。

尽管谁都明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道理,可当万科在如此短的时间就把它变为现实后,还是惊诧了圈内圈外的所有人。

如今来看,“市场上的房地产股明显出现了的泡沫”存在一定道理,但万科超越Pulte Homes也预示着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基本面依然可期。

王石和万科管理层对此也有清醒认识。

万科负责对外宣传的人士曾对媒体公开表示,市值反映的是资本市场对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预期,不同的资本市场、不同的行业、同一行业在不同的行业周期、同一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获得的估值水平都可能有很大的差异。Pulte Homes公司作为一家有着57年发展史、经历了六个完整的房地产市场周期的房地产企业,在行业集中度高、竞争激烈而且波动的美国市场环境中,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市场份额,持续跑赢了大市,Pulte Homes公司对于万科的标杆意义一直存在,与其相比,万科在很多方面仍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至于未来,万科权威人士也认为,长期来看,受益于不可逆转的城市化进程,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以及大众财富的稳步积累,中国住宅市场无疑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行业龙头,万科的净利润近年来保持了50%以上的复合增长,而随着中国住宅市场集中度的不断提高,万科仍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发展势头。

在此,还有一点是需要笔者补充的,即相应时期的万科股价:根据权威资讯的统计结果,2006年8月7日至2007年8月30日,万科股价升幅为。

这表明,中国股市上“地产之王”的诞生,也的确有其必然性。

伸到海外的“资本手”(1)

王石早就说过:“中国资本市场将进一步开放,这是发展的趋势,中国资本市场最终将与国际资本市场对接,为此,万科依然有必要开拓海外融资渠道,为未来更好地与海外资本市场的融合打下基础。”

后来业内则公认,万科不仅已将国内的融资方式尝试殆尽,在海外融资方面也有种种超前尝试。王石和他的团队常会不失时机地将万科资本之手舞向海外,并频频发力,屡有斩获。

这些布局的背后,即凸显出了王石的又一愿景:万科要“资本国际化、人才国际化、技术国际化”。

1。 “万科希望资本国际化”

这话是王石说的。

在2003年万科的业绩发布暨发展战略说明会上,王石表示,万科不会创造奇迹,但是,万科将会以一种成熟、非常稳定的态势健康发展。他同时强调,万科任何时候都不会放弃资本市场,包括海外资本市场。

随后,万科的高层人士进一步解释说,海外资本是万科谋求资本多元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万科管理层也一直在探索包括在海外资本市场进行公募或私募的可行性。

不久,2004年7月7日的《上海证券报》报道:万科与国际专业房地产投资银行HYPO Real Estate Bank International(简称HI)签订合作协议,为即将开发的中山项目进行境外融资安排。

协议主要内容为,HI公司为中山项目提供总额不超过3500万美元,最长不超过42个月的贷款。同时,万科公司的深圳万科17英里项目获得了新华信托亿元信托贷款。另外,万科的亿可转债发行也即将实施。

据资料记载,HI公司总部设在都柏林,系HYPO集团的主要机构之一。其核心资产12亿欧元,资本充足率,主要业务涉及为国际大型房地产业务提供金融信贷服务。HYPO集团股东权益为40亿欧元,管理资产1700亿欧元。

HI方面对于此次合作表示,HI是完全独立而且专业的投资银行,专注于房地产投资,在业务开拓上实现地域的全球化。此位成员还说,HI的业务原则是更关注项目的现金流。很多银行只关注投资的价值和产出,比如一栋物业现在的价值是100万,年收益率8%,于是就以物业价值的80%进行贷款。但问题是市场变化容易导致物业贬值,所以HI更关注的是现金流。HI期望,通过这次合作,给市场带进一些新鲜的东西,帮助像万科这样的大型开发商进一步开拓业务。

而媒体的报道显示,当时的万科管理层表示,万科与HI合作,不仅实现了与海外资本的接轨,更重要的是可借此获取多元化融资的经验,并尝试在国际化标准的监管要求下提高项目的管理操作水平。通过这次合作,万科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具备了进一步融资资格,可以吸引更多的国际投资者的股权投资。

相关舆论则指出,这预示着王石带领万科正式走出了资本市场的国门,开始了资本国际化的征程。

其实,王石的“海外资本市场”之说早在三四年前就有过铺垫。2000年12月2日,万科董事会发布公告,提出通过向华润集团定向增发亿股B股引入战略控股股东的方案。由于不同的投资者对该方案的理解不同,以及该方案将对公司产生影响的认识存在差异,12月25日,董事会决定放弃上述方案。后来,就有信息披露,王石当时就表示过,那时增发B股一个重要的考虑,就是想以此来打通国际融资渠道,通过华润进入香港这个国际资本市场。王石认为,那样既可以解决房地产这个资金密集型行业的资金渴求,还可以规避风险。。 最好的txt下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