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素素文章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部分(第1页)

浓淡相宜青花瓷

谁解透彻解析青花瓷的魅力?明明笔笔简洁却有一种由内而外的华贵,明明色调单纯却有一种无法比拟的绚丽,明明恣意*却有一种漫不经心的从容,明明清朗飘逸却有一种温柔可融的意境。与青花瓷相遇相伴是一种缘分,当见到它时,便立刻被它所震憾所吸引所痴迷。

第一次见到青花瓷是在记忆最起初的幼稚蒙懂婴童时期,故乡老屋家中的炕上的那个闪光泽的瓷枕,白色的质地与其上深蓝色的花相配,显得温润、敦厚而清凉,我好奇地问那时还尚健在的爷爷奶奶那是个什么物件,两位老人说那是爷爷的爷爷流传给我们的青花瓷枕,它的背面有个小孔,可以往里面灌满水,夏天睡觉时枕上它可以解暑。爷爷奶奶说那个青花瓷枕是我们的大家庭经历土改、四清、*等政治运动而幸免于被共产的少有的几件物什之一。时不时,两位老人家枕着那只青花瓷枕给我讲述多年以前的老故事,在故事中追忆着当年的历史繁华。

爷爷奶奶去世,他们把那只青花瓷留给了爸爸妈妈。后来,不止一次,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到我家收购历史文物,他们的点名要收购那只青花瓷枕,记得那那时他们开出的价格人民币十五元,爸爸妈妈征求我的意见,我说我们家不卖。

再后来,爸爸妈妈把那只青花瓷枕送给了我,在我那间小小新居装潢落成之后,从此,那只青花瓷枕就一直静静地在博古架上等候着我的归去来。

只要喜欢,就是无价之宝,我说不太清楚青花瓷的具体价值,那只青花瓷之于我,是一种祖传与世袭、一种血脉相连的物证、一种代代继承的脉络、一种历史的遗蕴。

爱屋及乌,后来,我开始在石家庄购置显得有些青花风格略带历史元素的青花斜襟衣衫,直到最近在北京于香港新世界中心SHOPPING时偶遇的那件青花样的蓝白花裙,纯棉,洁白质地,深蓝色简单的刺绣小花儿,花边与婴粟工整中透着飘逸,针针线线脉络清晰中透着历史般的婉约,左看右看,穿上脱下,脱下又穿上,摸索着那件淑女装爱不释手,总觉得那件衣物与我有着一见钟情般的缘分,思来想去,想到了家中那件青花瓷器以及前不久《精品购物指南》中那篇关于感动青花瓷的专栏文章甚至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的博物馆……正在我的痴迷沉醉中,SIERLY品牌专业店促销小姐说这件裙装正在五折优惠,带走吧。

舍不得,放不下,不是因为需要穿戴于身而是需要时不时拿出来品品秀秀的收藏鉴赏,于是,这件青花裙被我买来挂到了本来显得异常拥挤的衣橱里。一种象征、一种隐喻、一种传承,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雍容华贵,典雅大度,端庄素雅,卓尔不群,古朴勤勉,生命执著……物有价而精神无价,青花瓷便是这样的一种思想载体。

想想周杰伦的歌: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你的美一缕飘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於碗底,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著你,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

青花瓷,无论是一只碗,一只杯,一口瓶,或是一件衣衫一件裙裾,无论它的花纹是十字边还是芭蕉脚,都是意境深远的人生写意和山水泼墨,浓淡相宜。

张闻素20080627北京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沉重而沉默的爱

没有净水泼街般地衣锦还乡,只是悄悄地相夫携女从北京回老家看看那经年未曾谋面的老父亲,在端午节期间,因为第二天便是母亲去世三周年的祭日,我们应当去祖坟供奉、烧纸、祭扫。而此行也是女儿京京首次见到她年事渐高的外公和她爸爸首次见到的岳父,在我于遥远的江南结婚生女又匆忙回京之后。

想见父亲,可是又不想见到那越来越驼的背影、越来越白的华发、越来越瘦的身体和越来越沧桑的脸孔和越来越孤独寂寞又沉默的眼神,虽然,在母亲过世之后,我是那样的思念着父亲依赖着父亲牵挂着父亲。回家的路是那样漫长,计划了很久、等待了很久、商议了很久、电话了很久,自五个月前女儿出生之后,一直想抱着孩子早点儿回家看看,但又止于孩子太小旅途奔波的担忧。

父亲一见到我的女儿他的外孙女儿,脸上便乐得开了花,连忙抱过去看来看去,象认真欣赏着一件精致的工艺品,又似乎想在这个婴儿的脸庞上极力找寻着家族遗传的痕迹,“看着她熟悉吗?”我趁势问着父亲。熟悉啊,我们家的孩子怎么不熟悉啊。“她长得象谁啊?是不是有些类似她的姥姥?”有点儿,父亲边逗着孩子玩儿边应承着我的故意打趣。其实何止有点儿,这个孩子象极了她故去的外婆,无论从脸形、眼睛、嘴角儿、甚至整个头部的轮廓都有着我妈妈的影子,从生完孩子看到她的第一眼,就发现了我妈妈当年健在甚至年轻之时的神韵,以科学的说法描述应是隔代遗传吧,但是,无论如何,岁月轮回,前世今生。

我的父母都是极度热爱并且极度喜欢自己亲手带孩子的,不仅对我们,对于孙辈的关怀和宠爱更甚,爸爸和妈妈不仅养育了我们,还养育了并且还在渴望着继续养育我们的孩子们,因为弟弟妹妹家的四个小孩子无不在我父母的关怀关助下茁壮成长着。母亲健在时经常与父亲两个人轮流在我耳边唠叨,快点结婚生子,趁着我们都健在,可以为你专职地带孩子长大。他们盼望着,盼望着,可是母亲终于没能等到这一天,三年之前她老人家在等待和期望中离去,留下老家孤独的父亲和一个人在外单飞的我。

父亲仍象母亲健在那样,定期赶过去打扫我那所人去楼空的空房子,擦地板、抹桌子、洗被褥、浇花草、购置基本用品、代交水电暖气费…。。只是不同的是,父亲每每来来回回我那套单居,再没有人与他同行,总是他一个人踽踽地,默默地,数年如一日做着相同的事情。我知道,父亲在用这样的方式寄托着对母亲不变的追忆,以及对女儿的无言爱意。

岁月老去,但是在记忆中永远不会老去的是父亲沉默的爱。

其实父亲的父亲应是地主出身,父亲应当是当年的遗少,祖父青壮年时期于山西多年从军,部队曾通知家人祖父在战争中牺牲,没想到多年之后,祖父又神出鬼没地活着回来,家中上下百十口人都以为见到了他的魂魄,于是,这样,才出生了比子侄辈年纪还轻很多但辈数很高的父亲。虽然多年之后甚至在我读小学中学期间还有三乡五里的老辈儿人都喊他少东家,但其实,父亲根本没有享受到那个当年的大富之家的任何荣华与富贵,相反,他耳闻目睹并亲身经历了土改、四清、*等家中土地被均分、家中老屋被共产的有家不能回的艰苦悲情而落魄的长期岁月。在那样的岁月里,父亲和母亲结婚生子,相依为命相濡以沫。父亲的大家庭在经济政治方面的变故以及那个时代的背景导致父亲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失去了应有的工作机会和社会地位,并且因此养成了长年累月沉默且沉重的性格。

所以,父亲爱我们的方式也是沉默的,独特的。在我儿童时代的记忆中父亲总是爱边抽烟边陪着我们做作业,有时还亲自辅导我的数学课,总是在新学期发下新课本的第一时间为我们的新书包上洁净的书皮,在中考和高考每个流火的七月考试时都会耐心地守在我的校门外,在每科考试的休息间隙隔着校园的铁栅栏门送来解暑的雪糕并看着我一口口吃下去。从我初中时代开始直至高中、大学等寄宿住校生涯,父亲每个学期都会亲自把我送到校园安顿好衣食起居才会放心地离去,可以说,正是在父亲的接来送往中,我读完了中学和大学。不断的归去来,母亲流露的是盼归的眼泪,父亲流露的是沉默之余的开怀。但无论如何,他们穷其一生的培养,眼睁睁地看着我一次比一次走得更远飞得更高,而父亲,则视我为他今生最重要的骄傲。

我的父亲和母亲,他们穷其大半生经营着政治和经济双重磨难中的家庭,在进退维谷中全家相互搀扶着走过了人间最为峥嵘的岁月,严以自律并生儿育女,清检而低调地生存,他们把全家最好的衣食和最多的钱财供给我读书求学,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做儿女的我们,就如父母双翼下的雏鸟儿,我们承欢膝下时,他们给予我们呵护和哺育,展翅远飞时,他们在故乡翘首盼望。

父亲说,我的女儿京京过了七八个月就带回老家给他养着,我答应了,我想他一定会把她养得胖胖的、壮壮的,聪明又快乐,对此我坚信不疑,因为,父母一向视含怡弄孙为最大快乐,此外,更重要的,我还想让这个几个月大刚刚呀呀学语蹒跚学步的婴童带给年迈的父亲一颗快乐无忧的童心。

梦呓江南。无关风月

悱恻在城市之间辗转,挟着鹅黄的飞絮到阴雨绵绵的初夏,泡影在流失着经年。

暮色和我渐浓,在一个人的旅程中,恍惚的感觉不油的弥漫开来。茫然望着窗外,夕阳的明丽,伴着清山和碧湖一点一点下沉,渐渐归于黑暗,我也宁静了吗?

孤独的背影,成就了一路的风景。

寂寞如同黑夜的梦呓,月影在花间的漫步。这种虚幻是不是道家所说的那种,空灵随形。点燃一根烟,袅袅的轻雾升腾,灵犀在*着飘飘欲仙。已经习惯这惺惺相惜的错觉。

甚是热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