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素素文章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部分(第1页)

只是,我现在诚惶诚恐地是,不知道大家对我做天空项目如何评价判断。

与天空的缘分就如与海洋的缘份一样,说来就从天上掉下来了,正好砸中我的爱好。大家都说素素是个喜欢乘飞机旅行的人,他们批评我说坐飞机有什么好啊?除了快,除了蓝天白云什么风光也看不见,哪里有坐汽车、火车、轮船的乐趣,可以慢慢欣赏沿途的风光。但是,我还是坚持着自己的爱好,能飞就不跑,就象我外出选择酒店,能下榻五星级,绝对不会寻找四星级,怎么花着人民币好象与扔废纸没什么大不同啊?我自己也纳闷,又不是富翁款姐。唉,随之去吧,率性而为习以为常了。

不过,在一次次项目策划的打造过程中,做方案真的慢慢地变成行为方式的一个部分,似乎不做个方案就不叫工作,就不能称其为成果。做着做着,朋友圈中就有太多人找过来帮忙策划,帮忙做方案,导致最近快被方案的海洋淹得喘不过气来。前一阵有朋友想在中国尝试引度意大利AC米兰体育项目,朋友介绍说,北京有个素素擅长做方案,找她试试吧。那时正好又到青岛参观航博会,对方催稿催得厉害,迫不得已在飞机上起草,后来济南朋友约着见面,就退掉了返程机票坐巴士到济南汇合。迟迟不归,北京的那几位朋友急了,于是长途漫游不停的电话,最后索性拟写了一则短信让他们放心:肯定会出台空前高水平高速度的方案!!

他们很快回信:何以见得呢?

我回短信曰:因为,本案在飞机上起草,在高速公路上修改。难道不是吗?

他们回说:真牛。

真的,做着做着,写着写着,才发现,生活和工作就是这样地做方案写文章,夜以继日,太过疲惫的时候我就默默地告诉自己:你的生命意义就在于写下去,写下去,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停地写下去。。。。。。

行云流水,当才思与文笔极度高远极度流畅之时,真的是可以达到如此之境界吗?我边写边这样地问着自己,边写边畅想着那些身外之物:

行云,是灵感在天空中纵横的狂草;流水,是思路在海洋上自由的驰骋。也许是的,无论居庙堂之高,无论处江湖之远。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荀子老先生早在数千年前如是说。

张闻素20060817北京 。。

爱上韩餐,隆重的吃饭方式

钟鸣鼎食。

是指古时皇亲贵族或大富之家的隆重威仪甚至具有宗教感的就餐形式,在勉强能够找到这种魏晋汉唐遗风的珠丝马迹的各种流派的餐饮经营中,恐怕,没有哪家餐饮流派尤如韩餐那样保留着这种中国古代繁文缛节般的饮食风格。

且不说从那站在店家门口身着灯笼水袖宽摆及地的绣花长裙的引领小姐,那些小姐们头上一丝不苟地高高挽起的发髻,欢迎你入店时深鞠到90&;ordm;的躬,也不论那些洁净到极致的店堂及餐桌摆台桌椅,只是上餐时那一道道的数不清的餐具,就能把韩餐的仪式感与隆重感体现得淋漓尽致。从你落座的那一刻起,盛热茶的杯,托茶杯的碟,餐前的少说四五种多则七八个小菜的盘,之后是一道道上来的菜,在你用餐期间不断被更换的锅碗杯盘。。。。。。哇,用不着吃太多食物,只是看着这些琳琅满目的餐具,就已觉得自己大块朵颐地吃下了太多的食粮,即使你还没有正经八百的大吃大喝。

记得一次有朋自远方来,那位仁兄一定要吃韩餐,于是在*附近随便找一家韩国餐馆坐下,那顿饭其实只是仅仅两个人的简易午餐,闲情逸致海侃神谈之间,故意数了数我俩总共用过的餐具,多达49件。啧啧,餐具之多之繁,应当是韩餐魅力的重要体现。

吃韩餐是轻易不能大块朵颐狂饮大嚼的,要文雅,要端庄,男士们要极度的绅士、女士们要极度的淑女,要注重大国礼仪和大家风范,这些繁琐的规矩与约束虽然没有人强加于你,但你只要一进入韩国餐馆,就自然而然的自我约束了,尤其是当你与韩国人或在韩国生活工作过的一起进餐,就得更加有毕恭毕敬的仪式感。

京城的韩餐馆比比皆是,著名者应当属萨拉伯尔、汉拿山、权金城吧?()但无论去哪家韩餐馆,那就餐的礼数和程序是大同小异的。森严的礼数和程序让人觉得这样的就餐花费不菲,其实,也不一定。如果你乐意,你能以很少的成本点几个素菜,照样获得同样程度的仪式般的心理体验。所以,无论招待合作伙伴还是亲朋好友,韩餐,都是不错的正式选择。记得,第一次认真地请一位长者,一位中国同盟会黄兴家族的黄兄,老先生对饮食起居很是讲究,小女子唯恐招待不周适得其反,想了半天,决定请老先生用韩餐。其实那次简餐没有什么山珍海味,但是那席地而坐的感觉、那一道道菜品流程与繁简有序进餐状态很让老先生高兴,到现在提起来还时有夸奖:素素请客吃饭都跟她工作一样,有板有眼、有型有款。

于是,久而久之,隆重的仪式感之下,明确的秩序之中,就养成了用餐的某些或好或坏的习惯。在韩国餐馆,如果是与男士们一起进餐,我就经常少动甚至不动筷子,坐在那里欣赏,因为,身边的绅士们自然会不停地往你面前的盘子里添菜加饭,照顾得殷勤周到、倍致有加。所以,在此建议女士们与先生们一起共进韩餐,一定要给足先生们展现其绅士风度的机会。

昨天与汉城美女同仁共进午餐,她说有位高龄八十多岁的韩国美食营养学家建议进餐前后不要饮水喝茶喝汤,如果可以认同,午餐都可以省略,但早餐和晚餐要强化,这样更加有利于健康长寿。看来,一场来自韩国的挑战我们传统饮食习惯的革命要开始了。

饮食男女,人之性也。

呵呵,让我们以韩餐般的隆重感和仪式感。

张闻素20060908北京

刚查到了北京韩餐馆地图链接,分享给大家:

;banKuai_ID=2&;lanMu_ID=2

卢浮宫、蓬皮杜和中国美术馆

第一次到中国美术馆,是参加朋友公司组织的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型主题展及“书画长征路”画册首发式,正好是在今天。本次活动是中国美术馆近日重要的展览,此外,著名画家景玉书和中国重彩岩彩画作品也同时展出。。。。。。想必,在此展出的这些琳琳琅琅的作品一定出自名家或大师之大手笔吧。

徜徉于中国美术馆,某些局部的建筑和装潢的风格有些类似法国的卢浮宫或蓬皮杜中心,或者,概括的说,是这两个艺术中心的缩影,或者有太多朴素太多简约的格调,想象与期待中的中国美术馆应是极度富丽堂皇而门庭若市的,象法国的卢浮宫或蓬皮杜中心那样,外观堂皇,内容富丽,至少应容纳不仅来自本国甚至更多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独具地方民族代表性的作品,德国或意大利的城市雕塑,埃及的壁画墙、中国的瓷器等等等等,法国的这些博物馆都会来者不拒、兼收并蓄,并以此为荣向世界展出来彰显法兰西民族的世界吞吐实力和曾经在世界各地的纵横捭阖的作派。

卢浮宫,这个建于法国封建王朝时期的艺术殿堂,经过中国那位驰名世界的建筑家贝聿铭的大型玻璃钢建筑的户外“笼罩”,让卢浮宫这座古董般的建筑焕发了新的光彩,从香榭里舍大街上远远地望去,颇有中西合璧或古树新芽的意蕴。据说,贝聿铭的突发奇想般的建筑设计曾让法国人在很长一段时间众说纷纭,但最终,法兰西终于以海内百川般的胸怀和欣赏的眼光给予肯定。

蓬皮杜艺术中心更是云集荟萃了包括法国在内的更多的艺术作品,包括那些现代和后现代主义经典之作。在蓬皮杜中心,印象最深刻的中国作品是一款命名为“ladies”的电视作品,当时以为是中国国粹流传到了欧洲,于是驻足看完那部专题片,原来内容是反映中国现代社会的K厅小姐的日常生活,于是大失所望扼腕叹息:中国京剧、中国的景泰兰、中国的茶叶茶器还有中国的那些工笔和写意作品为何在那里不能显著地占有一席之地,而代之以歌厅小姐们的生活剧?

难道我们的博大精深就那样地被以偏概全断章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