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素素文章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9部分(第1页)

于是每天分析博客浏览统计,发现,很大部分的点击率来自于搜索引擎,google; yahoo; 百度,奇虎等著名的搜索网站,关键词大部分为:奥林匹克精神、母亲、北京的声音、故乡、翟墨、王思宙等等,今年青岛啤酒节中心舞台和意中帆船之夜的总导演王思宙先生,只是在我的博客上留过两行言论,没想到当有人找他的时候,列表中竟然排列着我的博客。看起来,一定要专门为王导写篇博文了。

更巧的是,不知何时把中国最早的互联网的风云人物、新浪网创始人、博客中国创始人、互联网实验室创始人方兴东先生也链到了私人通讯工具上,不知是他先链我还是我先链他,总之,两个人竟然可以直接对话了,不知网路上的他,是真的方兴东,还是假方兴东。就如百度空间的“宏粉佳人”说李彦宏的博客也不是他的一样。

真的?假的?

假亦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

《红楼梦》至理名言啊,网络上的神话,变不可能为可能,无处可逃,奇迹产生,你找的人正在找你,李彦宏说,尤其,当博客遇到搜索引擎。

张闻素20060918北京

上海故事

秋气乍凉,晚来风急。

岂止是晚上,从早到晚,春夏秋冬,北京动不动就是惊天动地的风,路人行人欲断魂,把那些还未达目的地的赶路者、把那些户外行人吹得飘飘摇摇,再严重者,偶而夹杂点儿京城特有的被美其名曰的“黄金甲”的细沙粉末儿,经常让走在路上的人们眯着眼睛进退两难无处躲藏。于是,丝巾,就成了春秋季节的必须,不是为了漂亮不是为了装典不是为了锦上添花,而是真正功能意义的防尘面

于是,从生活的必须,就开始形成习惯,从习惯开始喜欢,于是,那衣柜里已是层层叠叠地堆满挂满了一条条一摞摞的丝巾,电脑包里无论春夏秋冬都放着条丝巾以备不时之需,沙尘天气当面具,室内活动做装饰,拍照片时还可以做道具。

今天春天有次在户外行走,佩戴着一条质地较厚天蓝色的丝巾,包在头上,只露出较少的面部,显然走在路上的回头率颇高,还是义无反顾目不斜视地走在大家奇怪的眼光之下,终于一位大胆的行者挡住我的去路问道:请问小姐,你是*人吗?

我一字一句地回答说:“但是,我讲中文,跟你有关系吗?”之后,扬长而去。

有次在一家苏杭专卖的柜台,审视着头上包裹着丝巾的自己,象极了凤凰卫视陈鲁豫某年访问中东之时的特别行头。对丝巾的喜欢和偏爱让我一次次流涟那些丝巾的柜台专卖,一条条爱不释手地买回来,分别一条条地挂在脖子上包在头上,然后再一条条地挂进衣柜里,似乎那衣橱,永远都缺条丝巾,虽然我以每年七八条十几条地频度和数量购买着。

今年春天在上海一口气买回五条,当时就想终于可以从周一到周五每天变化不同的颜色和风格了。那家丝巾专卖有个很贴切、很能与上海融为一体的浪漫名字:上海故事。

“上海故事”只在南京路上就开了三家店面,那大红色中国风格与海派气韵兼收并蓄的LOGO,闪耀在花花绿绿细细软软光光滑滑丝丝缕缕之间,苏杭丝绸质地,让常年生活在北方的我爱不释手,再加上那些吴哝软语的服务小姐们贴心贴肺般的细致入微的照顾,采购的疯狂程度不言而喻,shopping,“血拼”之意啊。

除了充分发挥丝巾之防御功能,还把其中合适者当做吊带穿在身上,细长者当成项链缠绕在颈上,颜色鲜艳者就挽系成胸花。。。。。。来自奥地利的朋友CROWNE PLAZA老总Anna Stackler就经常胸前系条丝巾,她说有了这条丝巾就很FASHION也非常FORMAL,看得出来,的确如此,真仰慕她工作的成就,艳羡她现在工作生活在上海,可以随时拥有丝巾无数,近水楼台先得月啊。同样仰慕在上海买屋置地做事业的羽西,她对中西文化的差异对照与对生活细节的研究要求到了炉火纯青的凡人不可企及之程度,《魅力何来》之后,最近又出版了《中国绅士》,女士的丝巾和男士的领带,是她著作中必然涉及的细节。

丝巾,领带,异曲同工之妙。

在上海,丝巾是对生活细节讲究入微的体现,是对极致生活风情演绎的时尚态度,是对品位文化的风雅传播和重塑,所以有了“上海故事”。

上海是有故事的,那是一场场风花雪月的往事和一次次风云变幻的历史沧桑和城南旧事,曾经在那里发生过,现在仍然发生着,未来注定还将更加精彩地发生。

“上海故事”,缘于这个亚热带的国际都市,缘于这个中外文化的融会贯通之地,缘于海派的始作俑之处,“上海故事”的原型其实只是条轻轻薄薄的丝巾,但却诞生了连锁绵长的故事,从南京路到外滩,从上海到北京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顺着中国丝绸的时尚之风吹拂开拓出另外的一条条丝绸之路、衍生氤氲出丝绸之路上的一场场丝路花雨。

上海故事,润物细无声。

张闻素20060921北京

巴黎归去来,全球化之殇

如果不是维亚康姆中国区总裁李亦非在主持环球企业家论坛时说到去欧洲期间很头痛的电源转换器,我也一直不敢把我在巴黎的难堪向全世界倾诉。李亦非说每次国际差旅都会与老公汪潮涌反复确认那个插头是否装进了包裹行李。

其实,我的巴黎归去来,并非一帆风顺,就是因为那个小小的梗塞让我头痛长达一天,浪费时间长达半天,导致所有的安排计划依此顺延,如多米诺骨牌般。

经过11个小时的飞行,抵达巴黎之时已过当地时间午夜时分,到了酒店,打开行囊,拿出相机和笔记本,想打开电脑写篇日志,可是,那电脑的插头怎么都无法插进桌上的那个电源插座,然后,又摸高爬低地顺着墙壁找了所有的电源插座一遍遍重试,连洗手间都不放过,都不行。照相机也需要充电了,拿出那个插头再一一试过,仍然不成。

刚到巴黎就遇到这样一个下马威,气得坐在地上一阵发晕。

然后电话与前台说急需酒店提供一个Exchanging Charger(谁还有更好的翻译?),然后拿着插头下楼到大堂找经理。那位经理是个土生土长的巴黎先生,说这种情况太常见了,你们亚洲人一住酒店就要这个东西,原来我们还配备了很多,但后来都被他们悄悄带走了,于是,之后,就不再配备。听了他的话,我有些惭愧,代表那些人,也许其中还有我的同胞。无可奈何之际,我问他这个东西哪里可以买到,他指着门外街面不远处的一家商店说那里有。我看看自己表上的时间,算着时差,再看看墙壁上那个表面上的巴黎时间,已是凌晨2点多,我问那家店面几点钟开门啊,他说最早9:00。

MY GOD!我应当那个时间赶到巴黎南部的展览中心参加第45届游艇展会开幕仪式的,已经与法国游艇工业联盟负责人约好了啊。可是,如果没有相机,如果相机没有电,如时赶到又何用之有啊?

北京时间此时应是上午,心情郁闷,再加上时差,更觉不爽,好不容易捱到天亮直到八点,天色仍是低沉沉雾朦朦的,因为巴黎虽居欧洲大陆但是临近海洋,地理位置纬度较高,早晨起来就是若有若无的雨,满怀着希望冒着雨雾朝着那家商店冲过去,令人晕倒的回答:你拐过一个街口到另外一家超市去看,也许有。然后,朝着那家店面一路小跑过去,找到两个营业员反复追问,都说没有,他们说你到OPERA附近的一家地下的电子商店去看看。OPERA,那么远,不打车就是得坐地铁过去,真想飞过去,想想,此时应是上班的高峰,问明白了地铁口,买张票,拿张地铁地图,研究着那个名字在地铁网络中的大概位置,因为巴黎有至少17条地铁线路,那张地图上的花花绿绿纵横交错的图把我眼睛看得模模糊糊,揉着眼睛,象条虫子般在昏暗的地铁隧道穿行。。。。。。终于到了地面,问了两三个人才找到那家商店,庆幸的是有相机区域,想着万一没有那样的电源,在这里买个CASIO相机的电池也是好的。令人遗憾的回复:这里都是整件商品,不卖零部件,包括那样的电源插座。觉得自己的脑子被气得一片空白!看看表算算时间,已是巴黎的中午,何去何从?双脚双腿软软的,近几日跑来跑去的在国内办各种手续、连续的飞行、时差、失眠、电源不匹配引起的懊恼和担忧、大清早一个商店一个商店地问来问去、得到的那一个个否定的答案。。。。。。倍受折磨的身心几欲到了承受力的极限。

有气无力地原路返回,突然发现在我住的酒店附近有家PHOTO店,然后就有一答无一答地走过去,店员是个帅气的小伙子,mesier! 那帅哥礼貌地用法语问好,我说Only can I speak English? Could you help me? No one could help me here。 他看着我那电源插头和不能打开的相机,说有很多中国人曾来这里找他买那个小部件,于是拿出一个白色插头,8欧元,他说。原来就是这样一个小玩艺,却让我如此筋疲力尽,一口气买两个。哇,160元人民币!国内这个东西最多十元八元。虽愤愤不平,但还得忍气吞生,谁让这里是欧洲呢?

飞也似的赶回酒店,插上电源,冲上电,一小时后,飞一般冲向巴黎南部。。。。。。觉得自己象个冲锋陷阵的战士,天,这哪里是在欧洲商旅,哪里是在巴黎浪漫,哪里是去香榭里舍寻找传说中的传奇,哪里是去赛纳河追忆雨果和巴尔扎克?

只是因为一个电源转换器。。。。。。

如梗在喉。呜呼!全球化的盲点,给多少人带来难言之不便,包括李亦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