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明亡清兴六十年(下)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部分(第1页)

话来说就是“言者无罪”,这是给言官的一个特殊待遇。但实际上也不是这样,言官要真说错了,触怒了皇帝,照样免官。

创理藩院。这是清朝为管理蒙古事务而建立的机构。明朝对少数民族事务的管理,由礼部主客清吏司分掌朝贡、嗣封、敕印、接待、赏赉、通译等事宜,还设立四夷馆训练通事和翻译文书。清朝则不同。崇德元年即崇祯九年(1636年)六月十三日,皇太极命都察院承政尼堪为蒙古衙门承政,负责管理蒙古诸部事务。这是《清太宗实录》中首见蒙古衙门的记载。官制只分承政、参政二等,每等各有三、四员。崇德三年(1638年)七月二十九日,“更定蒙古衙门为理藩院”(《清太宗实录》卷四二),蒙古衙门成为清朝八大衙门之一。

清内三院、六部、都察院和理藩院,合称“三院六部二衙门”,是在后金原有体制机构的基础上,参酌明制而建立的比较完整的国家中央机构。这是清初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件大事。它一方面表明,满洲定都沈阳,建立起能够管理满洲、蒙古、汉民的中央行政机构;另一方面则显示,沈阳政权是清的基地,“日后得了蛮子地方,不至于手忙脚乱”,就是为取得全国政权做了体制上的准备。从这一点来讲,皇太极比李自成高明。李自成当时忙于作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善政权的架构形式,后来到了北京,以至手忙脚乱,不知所措,这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

第三十九讲 建立大清(6)

总之,皇太极改国号“金”为“清”,标志着原先以女真—满洲为主体的女真国(金国),已经发展为以满洲为主体,包含汉族、蒙古族、东北和漠南等地域其他民族在内,民族多元、国家一统的大清帝国,并为清军入关后移鼎燕京、入主中原做了政治准备。皇太极下一步要做的就是继续同明朝争夺天下,一场重要的战争即将发生,这就是松锦大战。第四十讲松锦大战|

第四十讲 松锦大战(1)

前面讲到祖大寿降清,他是明朝在战场上向清投降的第一位总兵官。这一讲要说由此引发的松锦大战。此战,从明崇祯十三年即崇德五年(1640年)四月十一日清军进围锦州开始,到崇祯十五年即崇德七年(1642年)四月二十二日杏山失陷为止,共两年的时间,在锦州到松山地带进行。这场大战非同小可,它直接影响到明清争雄的全局。我们先从锦州被围说起。皇太极的盔甲一、锦州被围

皇太极为什么要围锦州呢?

祖大寿是锦州总兵,在大凌河之战投降皇太极,并答应回锦州作内应,里应外合,夺取锦州。但是,祖大寿没有履行诺言,献出锦州,而是坚守锦州。皇太极当然很生气,他的贝勒们也一致要攻下锦州,活捉祖大寿,再取宁远城,进逼山海关。此时的皇太极,在东边两征朝鲜,先结“兄弟之盟”又结“君臣之盟”;在西面征服蒙古察哈尔部,漠南蒙古臣服;在北面已经统一黑龙江流域;可以专注于南面——向明朝关宁锦防线的前茅锦州发动进攻。

此时的明朝,已经腐败到了极点,清内秘书院副理事官张文衡向皇太极奏报说:

彼文武大小官员,俱是钱买的。文的无谋,武的无勇。管军马者,克军钱;造器械者,减官钱。军士日不聊生,器械不堪实用,兵何心用命?每出征时,反趁勤王,一味抢掠。俗语常云:“鞑子、流贼是梳子,自家兵马胜如篦子。”兵马如此,虽多何益!况太监专权,好财喜谀,赏罚失人心。在事的好官,也作不的事;未任事的好人,又不肯出头。上下里外,通同扯谎,事事俱坏极了。(《张文衡请勿失时机奏》,《天聪朝臣工奏议》卷下)

第四十讲崇焕之死|在辽东,孙承宗告老还乡,又失去了袁崇焕、赵率教、满桂、何可纲等一批重臣武将,关宁锦防线的防御能力大为削弱。

皇太极趁着这种形势,确认:必先破关宁锦防线,占领辽西走廊,夺取山海关。他选择的突破口,就是锦州。

崇祯十三年即崇德五年(1640年)四月,洪承畴奉调辽东仅仅一年多一点的时间,松(山)锦(州)之战就打响了。

皇太极从以前的失败中明白:关宁锦防线不可强攻,而要智取——围城、设伏、打援、攻坚。为此,皇太极做了三点部署:

第一步,屯兵义州。义州离锦州90里,皇太极派军队屯田种粮,解决后勤供给。

第二步,围困锦州。仍用当年围大凌河城的办法,四面包围,内外隔绝。

在锦州东南面18里是松山城,松山城偏西南30里是杏山城,而杏山城西南约20里便是塔山城。这三城护卫着锦州城。在其背后西南120里是宁远城,为锦州城之后盾。锦州被围,粮薪奇缺,外援断绝,羽书告急。

第三步,围城打援。锦州城被围,突围又不能成功,明朝肯定会派军队来救援。辽西走廊是平地,八旗骑兵有优势,可以乘机歼灭明军。崇祯帝派洪承畴前去增援,恰中皇太极围城打援之计。

祖大寿派人突围,向明廷求援。崇祯帝得报,命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大同总兵王朴、宣府总兵杨国柱、密云总兵唐通、蓟镇总兵白广恩、东协总兵曹变蛟、山海关总兵马科、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宁远总兵吴三桂,八总兵及副将以下官员200余名,步骑13万,马4万匹,克期出关,火速驰援,击退敌军,解围锦州。七月二十八日,明军到达松山。明朝以倾国精锐,汇聚于辽西一隅,以解锦州之围,保关锦防线,护山海关,卫北京城。洪承畴统率的援军,同皇太极的清军,在松山遭遇,于是爆发松山激战。二、两雄争锋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四十讲 松锦大战(2)

清崇德时期,明朝与清朝在辽西的争局,最精彩、最重要的一幕,就是松锦大战。这场争战的两位统帅——一位是明朝兵部尚书兼总督蓟辽军务的洪承畴;另一位是清崇德帝皇太极。

皇太极(1592~1643年),自20岁走上战场,已经近30年,东征西讨,南战北伐,可以说是身经百战。特别是用“反间计”除掉袁崇焕,显示出其高明的政治谋略与玄机手段。

洪承畴(1593~1665年),福建南安人,万历进士。他比皇太极小一岁。崇祯十二年即崇德四年(1639年)正月,当西线农民军一时受挫而转入低潮时,明廷便把同农民军作战有功的三边总督洪承畴,调到关外,总督蓟辽军务,兼筹粮饷,以加强关外军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