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最后的皇权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部分(第2页)

当时,康有为已经是京城名人,梁启超等人将他的《上今皇帝书》分印下去,传播开来。就连美国驻京公使田贝看罢该文,也是啧啧称奇,大呼:〃煌煌之文,惊天地泣鬼神〃,还将该文传回美国。

光绪亲手在《马关条约》上加盖国玺,割地赔款的屈辱感让他侵食难安,他渴望看到中国的富强,他又不知要如何让中国富强。祖宗留下来的那些经典之中,并没有什么〃应对西洋列强〃之策。

光绪心情抑郁,终日闷闷不乐,而就在他往《马关条约》上盖印后不久,俄国公使放话出来,说俄国正在和法国、德国阻止日本割占辽东。俄国已经和德、法两国公使向日本外务省送去备忘录,要日本放弃辽东半岛。光绪得知此事,便要伍廷芳、联芳暂缓换约,还发出朱谕,大称批准《马关条约》的苦楚,希望能得到国人的原谅。

◇。◇欢◇迎访◇问◇

第24节:二 无权皇帝的无奈(2)

日本被吓到了,因为俄国不只是说说而已,还将军舰开到烟台,虎视眈眈地对着日本。日本看到占据辽东半岛对北京城无可替代的威慑力,其他国家也一样看到了。最后,在西方各国的压力下,日本同意有偿地交还辽东。陆奥宗光写信给俄、法、德三国,宣布放弃对辽东半岛的永久侵占权。日本在西方大国的监视下完成了和中方的换约,换约之后,西方各国还不住催促日本归还辽东,日本好不气闷。

辽东半岛失而复得,让光绪稍觉宽慰,也让他再次升腾起强国的信心。他发朱谕,要求大清君臣上下一心,共除积弊。要大家在练兵、筹饷上研究对策,仔细探求改革之道。他鼓励臣民不要懈怠,鼓足志气,自强为要。

光绪本能地意识到中国已到了不改不可的地步,而康有为则从光绪的这份朱谕中看到了变法图存的契机。他写了一篇名为《为安危大计,乞及时编发,富国、养民、教士、治兵,求人才而慎左右,同下情而图兹强,以雪国耻而疆圉呈》的折子。然后以进士的身份,将折子递给都察院,要都察院交给光绪。

进士的身份果然让康有为得以更方便地接近光绪。都察院将康有为的这份折子送到军机处,刚好碰上军机大臣翁同龢代呈折子。翁同龢将康有为的折子交给光绪,光绪看后竟有〃知己〃之感。他记下了康有为的名字,要军机处将折子抄三份,一份保存在军机处,一份放到勤政殿,一份放到乾清宫……光绪经常在勤政殿、乾清宫考虑政事。

光绪对康有为的折子很感兴趣,但他真要照康有为的意见行事的话,还必须征求慈禧的同意。于是,他又派人将康有为折子的原本递交给慈禧。

康有为的这篇上书在朝廷中掀起不小的波澜,它好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变法〃大门。朝中大臣见光绪如此重视这份上书,也纷纷献计献策,大谈变法。广西臬司胡爝芬写了《条陈变法自强事宜折》,南书房翰林张百熙又递上《急图自强敬陈管见折》。大臣们希望光绪能振作起来,革旧立新,报甲午之耻。光绪很受震动,他认真地读了大臣们的上书,还去请教翁同龢的看法。

翁同龢是光绪的老师,看着光绪长大,光绪对翁同龢极为敬重,尽管翁同龢的官职不是特别高,但他说的话却会对光绪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翁同龢支持变法,但他也提醒光绪,现在实施变法的话,很难看出谁是真正的变法支持者,谁在趁变法进行政治投机。变法事关重大,会牵扯到多方利益,各省的督抚、军队暂且不提,单是慈禧就不愿看到光绪聚积羽翼。慈禧并没有对康有为的那份折子做出明显回应。

作为中国的皇帝,面对外国的欺辱,光绪只得一再无奈妥协。作为中国的皇帝,面对强势的慈禧,光绪也只得无奈妥协。听完翁同龢的话,光绪心头又飘起一缕阴云,他已经迫不及待要变法了,对他而言,变法一关系着中国的未来,二关系着他光绪在朝中的地位。光绪需要用政绩告诉国人,他也是有头脑、有远见的一代明君。于是,他反驳翁同龢说各将军、督抚、大臣素来受恩甚多,定不会在变法大事上塞责皇名。至于太后那里,只要多去求几次,也能打动她的心。

▲虹▲桥▲书▲吧▲BOOK。

第25节:二 无权皇帝的无奈(3)

而光绪的想法显然过于天真了。康有为在1895年又呈上近万字的《为变法通善后,讲求体要,乞速行乾断,以图自强折》,在折里明确提出设立议会以通下情。而这次,朝中一些反对变法的官员已行动起来。在这些人的阻挠下,光绪并没有看到康有为的这份折子。康有为非常生气,竟离开京城,回了广州。

光绪在1895年颁布的十四项新政:修铁路、铸钞币、造机器、开矿产、折南漕、减兵额、创邮政、练陆军、整海军、立学堂、整厘金、核关税、稽荒田、汰冗员。每一个都凝聚着光绪的雄心。光绪很是自信地将其发布下去,要各级官员贯彻执行,这些政策概括起来就是〃筹饷、练兵、促工商〃。让人不由联想起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而当时的洋务运动,尽管有慈禧支持,有李鸿章、张之洞等权臣大力推动,实行起来也还是坎坎坷坷,受阻甚多。

光绪要求各地官员悉心筹划,酌度办法,并要他们在收到新政的一个月内,回复自己。但光绪无权不仅仅是紫禁城内公开的秘密,而是全中国公开的秘密,很多官员都没把光绪的话放在心上。

山东巡抚李秉衡认为,法不可轻变,变法无非是用一些新奇的东西补从前的疏漏罢了。湖北巡抚谭继洵则认为,变法是〃末者之末〃,并不认为大清可以通过变法振兴。河南布政使额勒甚至怀疑变法折是洋人托奸细做的,西方的治国之法未必适用于中国,盲目动用会搞得天下大乱。

这些大臣们的看法倒也并非没有道理,他们至少告诉光绪实施新法的不利之处。但这些对新法的〃非议〃却无异于一盆冷水,浇在了光绪头上。

光绪年轻气盛,看罢这些回复,登时怒火中烧,他找支持新法的大臣商量办法。有大臣便建议他从培养新人入手,开办新式学堂,传播西学。当年日本明治维新时,也在办西学、传西学上大做文章,日本甚至强令国民接受教育。军机大臣孙家鼐建议光绪开办京师大学堂,一点点地扩大变法的接受群体,不过,孙家鼐又强调〃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能以西学凌驾中学。〃

清政府洋务运动时,就没少办西式学堂。在锐意改革的大臣眼中,办学堂有利于从长远角度实施变法,在反对改革的大臣看来,办学堂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于是,建立京师大学堂的提议,在朝中顺利通过。

新法颁行不畅,办学堂的成功倒也让光绪稍感欣慰。

虹←桥书←吧←BOOK。←

第26节:三 非革命不足以中兴(1)

三 非革命不足以中兴

实现社会变革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自上而下的改良,19世纪末康有为等人拉着光绪走上改良之路,另一则是暴力革命。前者,在紫禁城艰难实施,成效甚微,后者则在紫禁城外悄悄酝酿。

对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