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最后的皇权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部分(第2页)

孙文将广州起义写入了《革命起源》里,在这次起义里,被捕了70多人,其中还有广东水师统带程奎光,兴中会受到重创。

孙文在号召革命时还是个无名小辈,当时的中国人或许很多都不了解孙文〃建立民国〃的心思,但广州起义却是让人们思考〃革命〃的一个契机。广州起义是1895年的一件大事,如果说在此之前的孙文只是一个革命的〃想像者〃,那么在此之后的孙文就是革命的〃实施者〃。

▲虹▲桥▲书▲吧▲BOOK。▲

第34节:五 逃亡在伦敦的秋天(1)

五 逃亡在伦敦的秋天

广州起义未发一枪并以失败告终,清政府要操心的事还是自此多了一件……〃剿杀革命党〃。

清政府花大力气捉拿孙文,它贴出悬赏告示,密切关注孙文的行踪,在得知孙文逃到香港后,当即和香港方面进行交涉,要求引渡。只可惜,此时此刻大清已政力衰微,竟奈何不得孙文等小小乱民。香港方面拒绝引渡孙文,只是将这些〃谋反恶人〃驱逐出去,并禁止他们在5年内返港。清政府见此,只得像亚洲各国发出通缉孙文的电令,并寻求欧美方面的援助。

香港方面的〃逐客令〃确实给孙文一行带来麻烦,孙文本想逃往美国,可美国正忙着排华,拒绝接纳任何华人。最后,孙文等人只好坐上开往日本的货船。在日本,有不少中国革命的支持者。

1895年11月10日,孙文、陈少白、郑士良抵达神户。此时,中日刚刚复交,清政府正忙着向日本派遣公使,若日本有意弥补甲午战争之罅,则很可能将孙文等〃谋反逆党〃当作礼物拱手奉上。因此,尽管孙文一行在日本找到了落脚点,他们的处境也依旧不容乐观。孙文想回檀香山,并得到檀香山的护照,他向横滨的朋友借钱,一个叫冯镜如的人和弟弟冯紫珊给孙文送去了500块钱。

孙文是个讲义气的人,没有将500块钱独吞,他给了陈少白100块,作为其在日本的生活用度,给了陈士良100块,要其秘密潜回香港振作兴中会。之后,他揣上剩下的300块钱,剪了辫子,换上西服,登上了去檀香山的客船。

这是孙文第四次返回檀香山,檀香山就好像是他的力量之源。不过,这回,孙文并没有在檀香山呆太久,就又去了英国。

清政府一直没有放弃捉孙文归案的努力,它发誓就算孙文逃到天涯海角,也要将其抓回。清政府已隐约感觉孙文就是那个推大清灭亡的人。捉拿孙文的告示在香港、澳门、西贡甚至是新加坡都可看见。对孙文来说,英国也不是什么理想的安身之所,清驻英公使高薪聘请外国侦探探寻孙文的下落。值得一提的是,在大清发布的通缉令中,〃孙文〃被写成了〃孙汶〃。

大清抓捕孙文的大网已经拉开,1896年10月11日上午,孙文从伦敦的一旅店中出来,准备去看望在波德兰区的老朋友康德黎。康德黎曾是香港西医书院的老师,为人宽厚,对孙文的才华很是赏识。孙文到伦敦后,曾多次到康德黎家做客。

但是这次却和以往有些许不同。

孙文正在路上走着,突然一个陌生的华人跑过来打招呼,用英语问他:〃您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孙文不知有诈,便告之:〃我是中国人。〃那人又问孙文:〃那您是中国哪个省的?〃

孙文答:〃广东。〃那人一听,便欣喜起来:〃原来是同乡,我也来自广州。〃

他乡遇故知乃人生一大幸事,孙文遂用广东话和来人攀谈起来。没想到,没走多久,就又冒出来一个陌生的华人,粘住孙文胡乱攀谈着。

孙文被夹在了两个陌生人之间,步伐也不由变慢了。他开始觉得不对劲,想要借故推托,可夹住他的那二人却已〃先发制人〃,极热情地招呼孙文到他们的住所去〃喝咖啡〃。孙文意识到这二人的〃邀请〃无异于鸿门宴的请帖,可也身不由己。一想到自己再怎样反抗也挣不过这二人,孙文只好从了二人的要求,被他们〃半请半胁迫〃地,引入一间屋内。

※虹※桥※书※吧※。

第35节:五 逃亡在伦敦的秋天(2)

孙文刚一进屋,屋子的门就被关上了。那一刻,孙文就明白自己是被绑架了,至于绑架自己的人,不用猜也知道是清廷派来的。

孙文被〃请〃进了清驻英大使馆,在使馆里,一个官员模样的人告诉孙文:〃汝到此即到中国,此间即中国也。〃

孙文已是大清的落网之鱼,瓮中之鳖。清朝驻英方面将他秘密囚禁起来,并计划用一只船神不知鬼不觉地将他押回国内处死。但孙文没那么容易就范,他悄悄地将一封求救信交给清驻英使馆的二等参赞马格里,马格里拒绝为他奔走,他又将这信交给一英籍仆人。这名英国人没有辜负孙文,很快将信转交给孙文的朋友康德黎。

孙文的兴中会和英国有微妙的关系,兴中会里原辅仁文社的不少人,都和英国政府关系匪浅。尤其是杨衢云,还拉来两个英国记者一起探讨广州起义的事宜。在一些英国官员看来,清朝很有可能因革命党全面崩溃,一旦中国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英国就可以更好地瓜分中国。另外,当时的日本,也抱着类似的想法。因此,英国并不希望看到孙文被抓。关于这点,孙文和清政府都心知肚明。

英政府得知孙文被关在清驻英使馆里,便派出密探日夜守候在使馆之外。而在孙文朋友们的活动下,英国记者也出动了,《地球报》就对康德黎进行了访问,问他大清政府是否在伦敦诱捕了华人。《泰晤士报》也对孙文被捕一时表示关注。荷兰学者撰文《孙逸仙案》对清政府捉拿孙文提出质疑:〃中国公使之拘留孙某,是否为违法举动?设其为违法,而又不允许释放,则该用什么方法将孙某救出?〃

看到英国报界大摇大摆地介入了孙文被捕一事,清政府开始感觉到棘手,害怕英人借孙文生出事端。已经有洋人说出狠话,什么既然孙文在英国,就受英国法律的保护,清政府突然将孙文拘禁,分明是在侵犯英国的主权。《泰晤士报》则指马格里之〃桑〃骂清政府之〃槐〃:〃欧洲各国现在都相安无事,谁料伦敦的英国公使馆突然生出孙文一案,破坏了法律和成例,足以引起国际交涉。〃

几日之后,清政府终于架不住压力,愤愤地放孙文自由。

大清王朝的国际影响力衰颓至此,竟不能堂而皇之地将〃朝廷要犯〃押回国内,这既让孙文感到庆幸,也让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