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01粟裕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部分(第2页)

不料会议刚开始,周恩来便与新来的那位负责同志就举行武装起义问题发生了矛盾。

“恩来同志,中央的意见是慎重,没有成功把握,不可举行暴动;没有张发奎的同意,不可举行暴动……”那位新来的中央负责同志滔滔不绝他说着。

粟裕作为会议厅的内勤警卫人员,当然没资格插话,但听到这里,急在心上。

那位同志话音刚落,周恩来同志立即站起来说:“国焘同志,中央派我来的任务,就是筹划这次起义。”

张国焘一听火了把手中的纸片往桌上一摔,说:“这是加仑①将军的意见!

共产国际的电报你敢不执行!“语气中透着威胁。

“一切都准备好了,没什么好讨论的!谁要阻止南昌起义,我誓死反对!”

粟裕偷眼望去,慷慨陈辞的是恽代英同志。

“谁阻止起义,谁是混蛋!”谭平山①拍案而起。

一见众人都强烈反对,张国焘气焰顿时消失了,他放慢口气说:“同志们,我们党的力量太小、太弱了。要起义怎么也得张发奎参加;退一步讲,即使张不参加,也得征得他的支持或者同情,免得我们树大招风。”

“张发奎是什么东西!”屋门“呼”地一声被推开。贺龙怒容满面,一脸豪气。

“你是谁?!”张国焘被贺龙逼人的眼光骇得倒退了几步。

“贺龙!”声如洪钟。

“这是党内会议,不通报怎么随便进来?”张国焘以势压人。

“国焘同志!。”一向从容和蔼的周恩来有些愠怒,“贺龙同志是忠诚于党的革命同志,你怎么说这种话?!”

“谁不让起义,就滚他的!”屋门随后“砰”地合拢上。

粟裕心里暗暗叫好。

张国焘被噎得涨红了脸,但仍固执己见,双方僵持不下。

7 月31日晨,前敌委员会再次开会,又辩论数小时之久。

此时,张发奎因几次来电催促贺龙、叶挺到庐山参加军事会议而没有得到回音,于是电告贺、叶,他准备1 日来南昌。

张国焘自知没有理由继续坚持己见,不得不表示服从多数意见。但他还坚持起义应继续推迟一、二月,以便通知尚未到南昌而跟随张发奎部行动的共产党员。

鉴于形势已十分紧迫,任何拖延都可能导致起义的夭折。前敌委员会最后一致决定起义于8 月1 日凌晨4 时举行,这比前委会原先计划的日期推迟了一天。

会上,张国焘又提出宣言须经他修改,并表示要到当天晚上才能改好。

这一提议又遭到谭平山的强烈反对。在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周恩来说:“回头还是我来改吧。”再一次否定了张国焘的意见。

经过两次前敌委会议的激烈斗争,终于排除了张国焘的干扰,把发动南昌起义的决定坚持下来。

会后,周恩来立即签发了作战命令:“我军为达到解决南昌敌军的目的,决定于明(1 )日4 时开始向城内外所驻敌军进攻,一举而歼之!”①一直目睹这场箭在弦上争论的粟裕,悄悄地松了一口气。

7 月31日下午,粟裕所在警卫队接到“擦洗武器,补充弹药,整理行装,待命行动”的命令。

夜幕降下,营房里面,又黑又静。粟裕和战友们悄悄地打上绑腿,穿好衣服,扎好皮带,每人左臂缠上一条白毛巾。大家兴奋得谁也不想睡,全副武装,坐在背包上,等待着那伟大时刻的到来。

部队在调动,有的像在集合,有的像在行军;郊区的农民赤卫队、担架队、运输队,正在争分夺秒地做准备;市里的工人纠察队、各群众团体也在进行着战前的准备活动。

周恩来在炮兵营密切地注视着局势的发展。贺龙、刘伯承在第二十军指挥部观察着敌情。叶挺在第二十四师司令部准备指挥即将开始的激战。

此时,驻在城内的敌第三、第六、第九军各部及第五方面军总指挥部、省政府、卫戍司令部等首脑机关,全部处于起义军的严密监视之下,市区各主要街道,都有起义军的岗哨和游动哨。整个南昌实际上已处在起义军的控制之中。

此时的南昌,从外表看来,似乎十分平静,沉寂。事实上,南昌,像一座瞬间就要爆发的火山,一股股炽热的岩浆正在地下翻滚涌动。一场猛烈的革命风暴即将到来!

大约夜里十点,粟裕忽然看见第二十军军长贺龙,身穿湿透的戎装,骑着大汗淋漓的战马,飞驰来到江西大旅社。原来他手下的第一师第一团第三营副营长赵福生于7 月31日晚叛变投敌,把起义计划密告了朱培德部的一个团长。

为避免被动,赢得主动,周恩来当机立断,将原定8 月1 日凌晨4 时起义的时间提前到2 时,并规定以第二十军指挥部吹响冲锋号为发动起义的信号。

战斗首先在叶挺第二十四师第七十一团和敌第五十七团之间打响。

警卫队接到命令,要去策应一支部队。粟裕带领警卫队向着第九军军官教育团驻地跑步前进。

到达目的地后,忽听,营内吹起了欢迎号,原来军官教育团全部起义了。

为首的是位身材魁梧,态度和蔼慈祥的长者。他就是颇具威望、大名鼎鼎的朱德!这是粟裕第一次见到朱德。义师南征后,粟裕就追随朱德上了井冈山,亲眼目睹朱德指挥打仗的情形,使他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