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五代逆天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21部分(第1页)

王朴说道。上京大火,王朴当然知道。但是,只要你下的本钱大,契丹人一定会被说服的。无非就是一个利益交换嘛,至少最嫡系的皇族,并没有损失。“王朴说道。

这中策,其实和过去大周的计划是相符合的,只不过,过去没有称臣这一项,而现在周国实力大损,称臣也是无可奈何之事。如果称臣就能保留王座,郭荣倒也不是迂腐之人。其实郭荣已经从一些渠道得之了,四国联盟的具体内容,这河北之地是划归汉国,而不是划归契丹,可是,这年头谁也不会嫌钱少啊。如果周国愿意拿出河北之地做交换,一方面破坏了四国连忙,让汉国和契丹之间新生嫌隙,另一方面也可以示好契丹,修补一下两国的关系。

“上策是什么啊?”郭荣问道。

“臣的上策就是以线带面,先破陇西的楚军。”王朴说道。

郭荣愣了下。自从他回到汴京后,伤势时好时坏,让他整个人的精气神儿大损。从心理面来说,他已经不愿意打仗的。他是皇帝,不是将军。对将军来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可是对皇帝来说,用兵可是劳民伤财,徒费国力的事情。他的心态有点像求稳了,毕竟,对他来说,他现在本钱不多了。玉河之战,让郭荣的豪气大跌,赌性也差了不少。

只不过,郭荣并不是那种一言堂的人物,他还是询问了一下原因:“王先生,说说你的看法!”

郭荣的反应,被王朴看了个一清二楚。他心中揣测这皇帝的心事,一边说道:“陛下,咱们在陇右丢了凤翔和泾州。”渭州等地过于偏僻,犹如鸡肋一般,王朴压根就没有算上。他当下说道:“但是这里面有个差异之处。那就是泾州的守军居然是蜀军!泾州的位置那么重要,只是人不糊涂,都不会放弃泾州的,可是楚军先取泾州,居然又主动将泾州送给了蜀国。臣以为这里面一定有文章。楚国和蜀国是面和心不合,马光猛只有**是想借刀杀人!想借我们大周的刀,来消耗蜀国的力量。这么一看,楚国恐怕有点不怀好意啊!”

“哼”郭荣冷哼了一声,道:“马云最是狡猾。我们和契丹人血战之时,他不一样是隔岸观火。这人既想灭我大周,又想借我大周的刀来消耗别人的力量。嘿嘿,好计策,好算某!”

“臣以为,这里面可以做点文章!打泾州,楚军必然会有所行动,可是打凤翔的话,蜀军却只会老老实实的呆在泾州城。同时,泾州的蜀军越来越多,那么兴元府一带的防御力量就越来越薄弱,臣以为是否可以派人奇袭兴元府!”王朴建议道。

郭荣看了会帷幔,缓缓的说道:“先生之策不错。可是。兵呢?我大周现在恐怕已经没有多少机动兵力了!”说实话,他不看好王朴的这个计划。这不是玩火不玩火的事情,这是想把场面越闹越大啊!要把大周的老本,全部扔到周楚之战中!!!

第22章 借兵

第22章借兵

到不能说郭荣不信任王朴。最关键的是,王朴所说的这个“上策”和郭荣的认知差距太多了。郭荣又不是不知兵的人。现在对大周朝来说,最关键的是,怎么样让楚国和契丹人退兵,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追击猛打。可是,要让楚国和契丹退兵的话,那只有战、和两条路可走。议和,人家正处于上风,怎么可能随便就议和的;可是战的话,大周实在是没有把握打赢。像王朴所说的,投入军队偷袭兴元府。可是没兵啊,总不能把防守汴京仅有的两万人马也投进去吧!这么一来,整个大周就只能被动挨打了,再也没有主动出击的力量了。

当然了,像郭荣这样的人,即便是处于如此险恶的环境中,也还不至于后悔。还不至于去yy,如果玉河真的大胜了,那就会怎么怎么样,毕竟,那已经的是过去式了,怎么样带领着大周,转危为安,才是最为关键的。郭荣开始琢磨起王朴的中策来,其实,这个中策,和两人在关中是讨论的国策差不多,唯一一点区别是,竭力回复与契丹人的关系,希望契丹人能从侧面给楚国压力。但是,这两年有两个问题,第一,割让整个河北,这个条件,契丹人会不会答应;第二,现在大周处于下坡路上,自己退到了关中之后,关中的局势能不能平定下来。

王朴却没有揣摩郭荣的想法,他直接说道:“臣以为,可以借兵!”

“借兵?”郭荣从思考中脱离了出来,他怔了一下,说道:“向谁借兵?”当今天下五大势力,有四个都联合起来对付自己了。这兵从那里借?定难节度使吗,抑或是吐蕃人。

唐末打乱,党项李氏参与了平黄巢的战争,被皇帝册封为夏州(今内蒙古白城子附近)刺史,其后逐渐占有了银州(今陕西榆林南)、绥州(今陕西绥德)、宥州(今陕西靖边县西),变成了大唐西北面的一个割据重镇(即西夏的前身),被封为定难节度使。由于这些地方一来偏僻,二来人烟稀少,犹如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加上李氏对中原王朝向来恭敬,同时中原又正值多事之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中原皇帝对李氏这种半独立的状态,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谁去为难他们。

可是,这军队的强弱向来是与其经济基础挂钩的。中原王朝控着灵州城,扼着了定南军向西发展的道路,同时定南军北边又是强大的契丹人,因此,定难军半独立很久,其军事实力也有限。郭荣并不认为,他们有掺合中原大战的能力。问他们借兵,恐怕是问道于盲了。至于吐蕃,200年前吐蕃人确实强劲,可惜,仅仅50年,吐蕃便四分五裂了起来,变成了一个个互相仇视的小部落,这些部落还不如定难军呢。

“臣以为可以向回鹘借兵!”王朴回答道。

“厄。。。”郭荣扭头看了眼王朴。这个回鹘,想必是甘州回鹘了。倒不是郭荣的眼界不开阔,他没有想到甘州回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郭荣是想开赴河西的,而甘州回鹘首当其冲,换句话说,这甘州回鹘在郭荣的潜意识里,那就是大周潜在的敌人,他又怎么可能想敌人借兵呢?

别人的孩子,死在多也不心痛。如果能够借来甘州回鹘的军队,让他们和楚军、或者契丹人厮杀,那么,郭荣才不在乎甘州回合的损失呢。甘州回鹘是昔年回纥帝国的一支后裔,骁勇善战,自不用说。昔日统一河西地区的归义军,都不是甘州回鹘的对手,被逼迫到了沙州(今甘肃省敦煌市,著名的敦煌莫高窟以及藏经洞,就是归义军搞出来的)一角,垂死挣扎这。郭荣开发河西,就是想利用甘州回鹘和归义军的矛盾,从而火中取栗。由于甘州回鹘的注意力集中在归义军的身上,所以,赵匡胤才兵不血刃的拿下了凉州城(今甘肃兰州),而且和甘州回鹘的矛盾还没有表面化,至少两帮子人,依旧是笑呵呵的,维持着表面的和气。

郭荣问道:“王先生,从回鹘借兵,把握大吗?”在回纥帝国强盛的时候,大唐曾经数次想回纥借兵,比如平定安史之乱,这百余年的交流中,回纥人和中原的关系也不错。两国是“舅甥”之国,大唐是舅舅,回纥是外甥。当然了,这种关系少不了和亲政策的原因(历史上,宋朝积弱,可就是这个宋朝死活都不和亲)。不过,回纥人对中原文化有极强的认同感,对中原王朝也非常的尊敬。甘州回鹘自从他建立那天起,就派人东入中原,请求中原皇帝的册封。当然了,其中也有离间归义军和中原朝廷关系的意思。但是不能否认的时,甘州回鹘对中原朝廷的恭敬,要比归义军强上许多。郭荣要拿归州回鹘动刀子,不是因为甘州回鹘太操蛋,主要的原因是为了整个天下大局。想到这里,郭荣心里面难免有些隐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