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朝鲜战争备忘录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5部分(第1页)

到东京的第二天,李奇微先是受到了麦克阿瑟热情的拥抱,然后,麦克阿瑟的咆哮开始了:”马特,我们在朝鲜遇到了战争,战争中最宝贵的是胜利!不用说,军事上的胜利可以加强我们在外交上的地位,可令人担心的是,我们在战场上无所事事,而听任一些傻瓜政客在外交途径上寻求出路,那还要我们这些军人干什么?“李奇微虽不露声色,内心却极度反感,那仗是谁打输的呢?

麦克阿瑟喋喋不休,又重谈了一番派蒋介石军队入朝作战的老调,然后照例臭骂了优柔寡断的杜鲁门。骂得精疲力竭后,麦克阿瑟才转入正题。他让李奇微一定要坚守阵地尤其是汉城,然后又痛骂在朝部队一片混乱,美国空军尤其饭桶,骂完了又哀叹一声:”我一定支持你,我对你完全放心,阿尔蒙德的第10军交你统一指挥,你的前任沃克从未有过此种权力。“李奇微喜出望外,这等于授予他在战场对整个美军地面部队的指挥权。

”如果我发现战局于我有利,您是否给予我向敌人发动进攻的决定权?“李奇微得寸进尺,他要的是绝对的指挥权。

”马特,第8集团军是属于你的,你认为怎么好就怎么干吧。“麦克阿瑟无可奈何,最近的失败消磨了他的锐气,不放手也不行了。

李奇微的目的达到了。麦克阿瑟在最后还是摆出校长的架子发了一通议论:”千万不要小看黄皮肤的中国人,他们常常避开大路,利用山岭丘陵渗透,习惯于夜间行动和作战,他们是最危险的敌人。稍一不慎,就会铸成大错。“这是麦克阿瑟在这场战争少有的完全正确的言论之一。李奇微应该是记住这句话了。稍后,他离开东京直飞南朝鲜大丘机场。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中朝联军突破三八线(10)

在机场上的记者们惊呆了。李奇微的个性装束比起麦克阿瑟来毫不逊色!他歪戴着一顶古怪的毛边帽,空降战斗服衣领上三颗将星和伞兵徽章闪闪发亮,一件马甲随意套在战斗服外,更让人提心吊胆的是,脖子上还挂着两颗黑不溜秋的瓜形手雷!麦克阿瑟可从来不喜欢摆弄这玩意。这两颗手雷可是真家伙!一直在李奇微脖子上陪着他度过了朝鲜岁月。每当有人就手雷的必要性问他时,他总是怒吼一句:”他妈的这是战争!“到第8集团军走马上任后,李奇微干的第一件事是扔掉了铺在司令部餐桌上的肮脏床单和盛饭的瓦罐。堂堂司令部居然用这种东西凑合着招待客人,足见部队已失去了最基本的荣誉感!

然后,李奇微下令拆掉吉普车上的帆布车篷:”把所有的车篷都给我拆下来!在战场上乘坐有篷的汽车,是在封闭的车厢里骗取一种自欺欺人的安全感和没有根据的舒适感。篷布挡不住子弹,这你们知道,这是一种同走投无路的鸵鸟把脑袋钻进沙子一样的心理状态。“从此,美军的军官在零下30度也得坐在光秃秃的吉普车里来回奔跑……李奇微在各个阵地到处视察,和宪兵一起用手枪逼着南朝鲜兵返回前线,他当然清楚这样做的效果:”一会儿他们就会以更快的速度开回来的……“部队的状况让李奇微深感沮丧,第8集团军已丧失了所有的信心,士兵不相信指挥官,指挥官不相信还能打胜仗,所有的人一门心思就想着回家……李奇微决定先拿前线指挥官开刀,每到一地,他就把军官们集合起来进行一番训话:

”诸位,美国步兵的老祖宗要是知道第8集团军现在这副样子,准会气得在坟墓里打滚儿!“吊儿郎当的军官们被镇住了。

”你们再看看中国军队,他们总是在夜间行军,他们习惯过清苦生活,甚至吃的是生玉米粒和煮黄豆,这对你们来说,简直是饲料,简直是不可忍受的!他们能用牛车、骡马和驴子来运送武器和补给品,甚至用人力肩扛背驮。可我们呢?我们的军队离开了公路!就打不了仗,不重视夺占沿途高地,不去熟悉地形和利用地形,不愿离开汽车,结果连车带人一块儿完蛋!“李奇微对美军弱点有相当清醒的认识,他还必须消除军官们对志愿军的畏惧感:

”我要你们记住,你们是步兵!你们必须学会走路!要知道*军队并不是什么天兵天将,他们也是人,靠的是两条腿和步兵武器作战。他们的坦克和大炮数量少得可怜。他们没有制空权,他们的粮食和弹药供给几乎都是靠人力和畜力运送的,这必然会影响他们连续作战的能力。由此看来,第8集团军不能采取一味退却的战术,而是应代之以进攻。一旦实力允许,就应该使第8集团军转入攻势。当然,这种攻势必须协调一致,不能重复分兵冒进的错误。“”为了恢复第8集团军的荣誉,我要求全军军官必须以身作则,在战斗时刻,我希望师指挥官们和他们的先头营在一起,我还希望团指挥官和战斗最激烈的连在一起,总之,哪儿炮火连天,指挥官就应该在那里!“李奇微到处发表类似的训话,他甚至杀气腾腾地要求陆战1师:”把赤色中国血洗成白色!“”寻找敌人,再把他们盯在一个地方。找到他们!咬住他们!打击他们!消灭他们!“接下来,李奇微一气撤了5个师长,几乎换光了美军师一级指挥官,提拔了一批愿意跟着自己卖命打仗的少将。麦克阿瑟的宠儿阿尔蒙德将军同李奇微的第一次谈话就挨了训,很显然,他以后再也不敢像对待沃克那样和李奇微捣乱了。

中朝联军突破三八线(11)

李奇微清楚,即使他像只铁皮屋顶上的猫一样到处跳来蹦去鼓舞士气,但彭德怀根本不会给他多少时间,败仗还是要吃的,这都是尊敬的麦克阿瑟校长造成的。不过时机成熟时,他会立即发动反扑……第三次战役于公历除夕之夜展开。

1950年12月29日黄昏,大雪纷飞,山林粉妆玉琢。志愿军的3个炮兵师进入了阵地,次日,所有的重炮四周用树枝和雪巧妙地伪装起来。志愿军向汉城进攻的各战斗梯队都已各就各位。31日黎明,所有的战士都已经在地下掩体里藏好,在这一年的最后一天里,没有一个人、一匹马、一杆枪或一枚炮弹暴露目标。

下午4时,志愿军一百多门火炮在主突方向进行了火力准备,一束束火光,一阵阵天崩地裂似的轰鸣,震破了战场周围的宁静。成群的炮弹,暴风雨似的飞向”联合国军“的工事,地垒,雷区、铁丝网阵地。江南岸的敌阵地顿时成了一片火海!伏在战壕里的步兵们兴奋地大叫:”咱们的炮兵,咱们的炮兵!“这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第一次大规模使用炮兵。

短暂的炮击一结束,3颗信号弹升起,冒着零下30度严寒,志愿军将士从战壕中跃出,军号声、冲锋的喊叫声,震荡山谷和野岭。将士们闯过雷场,徒涉临津江,英勇地杀向敌阵,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开始了……彭德怀在指挥部的地图前低着头,来回踱步,焦急地等待着前线的消息。这次是中朝两国军队第一次联合作战,也是志愿军进入朝鲜以来第一次对有准备的防御之敌发起的进攻战役,潜伏在皑皑白雪中的中朝军队30万大军能不能突破防线,现在还是一个未知数。

突破临津江防线的重任,是由四野的精锐39军116师承担的。

116师师长汪洋和政委石瑛在进攻前将地形摸个一清二楚,回去后经慎重考虑,决定走一招险棋,将突破点选在临津江对岸易守难攻、弯向敌方的地段,理由是地形对我不利,敌必防范疏忽。

更大胆的是,116师还提前一天将7;500人和70门火炮潜伏在距敌阵地前沿仅150米至300米的地段,连惯出奇招的军长吴信泉都给这个作战方案吓了一跳。在军作战会议上经过激烈争论后,吴信泉最后拍板:不出奇兵,难以制胜!

果然,战斗一打响,防守此处的南朝鲜1师就被打了个措手不及。116师近8000名将士从空无一人的雪原上忽然跃起,仅用5分钟就渡过临津江,大多数南朝鲜士兵几乎来不及反应就被打了个落花流水。多年后,在南京军事学院给将官们上战役课的刘伯承元帅对116师突破临津江破天荒地打了满分,总参谋部还将这次战斗作为师进攻的典范,印发材料供院校和部队学习。

116师还创造了一个抗美援朝之最。突破临津江后,该部继续向南猛攻100多公里,一直打到了三七线附近的水原,成为朝鲜战争中志愿军往南攻得最远的一个师。

在39军突破临津江的同时,38军仅用10分钟就在汉川滩上架起了一座浮桥。千军万马从这座桥上一举突破成功,放倒一片敌军后才发现这批尸体的鼻子特别大,是美国人。原来还以为全是南朝鲜兵守第一道防线呢!这一下38军更来了劲,一举攻克了号称”固若金汤“的敌阵地不说,有一个尖刀营竟孤军插入敌后40多公里,并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泅渡汉江,奇袭敌人老巢,一路所向披靡,缴获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