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退役宫女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0部分(第1页)

如果没有长生的资助,一家人可能就靠这个应付平日的开销,只是肯定不会过得这么舒坦,一般庄户人哪里住得上这么宽敞的院子和青砖大瓦房,村里土坯房并不少见,而且一般庄户人也没有闲钱供成年的儿子读书,能给儿子娶上媳妇并有一间土坯房住就很不容易了。

母亲周王氏领着两个儿媳妇浆洗做饭喂鸡喂猪照顾孩子,也是从早到忙到晚,周玉生已聘了人,按照乡俗主要任务做嫁妆,抽空学着做家务。

长生仔细数了数,除过她周家共有大小十一口人,要养活这么一大家着实不易,不管怎么说,周厚纯是一个合格的家长,周安生也是一个顾家的男人,两人天天起早贪黑地做些粗重活计。

也许他们不愿意自己回宫,确实是为了一家人的生计着想吧。在这偏远冷寒之地,一个壮年男丁做一个月活才赚三百文左右的工钱,她在宫里一个月就有二两银子的收入,还包衣食,哪里找这样的好事?

想到这里,长生也就释怀了些,她与他们并没有真正的亲情,也没有期待他们对自己有多好,所以也就不会真正计较,只要安宁度日就行。目前,她需要通过这个家的庇护,也需要借助这个家尽快熟悉和融入宫外的生活。

虽然庄户不讲究什么几进几套,但周家的院子还算宽阔齐整,有石桌石凳和一些果木花草

刚进门是豆腐作坊和放置石磨和农具杂物的明间,正对大门是三间正房,两边各有三间厦房,全是青砖铺地的瓦房,倒有些象北京的四合院。

正房中间是堂屋,一家人吃饭、待客的地方,西边是周厚纯夫妇的卧室,因为大嫂生下幼子,她的长子和女儿也跟着爷爷奶奶睡。

东边的房子是周良生的书房兼客房,长生的外婆来小住、周巧生回娘家或者周厚纯的姐姐回娘家,就住这间屋。

三间东厢房两头是周家两子的卧房,中间的空屋安放着祖宗牌位和织布机纺车等物。三间西厢房各是厨房、储物间和长生姐妹的卧室,

后院有牛棚、猪圈、鸡舍和茅厕,几间草棚里放置着粗笨农具柴草等物。

让长生惊讶的是,院子一角有一眼盖着石板的水窖,收集的全是雨水,让她想起前世那个著名的公益活动——母亲水窖爱心工程,没想到她有一天也会吃用窖水。昨天她洗澡也应该是别人一桶一桶打上来的,看来爱洗澡的她得学会自己打水,不能老麻烦别人,长生打算尽快适应这个家的生活。

想到以后不缺豆腐和豆浆,纯天然的新鲜羊奶可以天天喝到,让以为回家要受苦的长生倒是高兴了一阵子,她还要靠豆腐和羊奶美容呢。

北地高原的风,不是一般的厉害,她有长期生活下去的打算,可不想毁了自己精心保养如同美玉一般的肌肤,还想着让秀气温柔的小妹玉生也变成一个白净的少女,毕竟对女人来说一白遮千丑。

总之长生暂时对这个家还是很满意的,比她想象的要好得多。

特别她和妹妹玉生的房子虽然不大,但收拾得干净舒适。双扇木门上挂着手织蓝格子布的门帘,细格子窗棂上新糊了白麻纸,贴着红红绿绿的窗花,新刷的墙壁雪白雪白的,暖暖的大火炕,炕头放着樟木箱子,蓝花的粗布被褥虽是半新却洁净柔软,窗前摆着原木本色的方桌和两只方凳,桌子上有光亮的铜镜和针线笸箩,姐妹俩在上面梳妆做活喝茶都是极方便的。

玉生是个细心可人的孩子,看到姐姐喜欢花花草草,特意从家里翻找出一个经年的粗瓷瓶摆在方桌上,每日剪了菊花或一些耐寒的野花野草插上,平添几分闺阁女儿的雅趣。

长生虽然针线活不行,但是本着艺多不压身的念头,在宫里八年学了一手不错的绣活,尤其做得一手好香囊,可惜香囊在乡间无用,又找不到好料子和香料,闲来没事就指点她描红绣花。

弟弟良生年岁大些,倒清楚记得二姐进宫前对他的疼爱,觉得二姐回家后成了雅人,居然想得起送他上好的笔墨纸研和几本从晋阳城买的好书,不但常常给她讲些私塾里的趣事,还写了一首古词《蒹葭》贴在墙上,增添几分书香味。

长生见他字体飘逸清劲,不由得对这个人如其字的弟弟多了几分喜爱,只可惜自己肚子里东西虽多,字却拿不出手,索性抽空跟他练字,姐弟仨成了这个家最亲近的人。长生看得出这个弟弟是个可造之才,暗下决心如果他果真有出息,不在乎资助他继续求学。

她的母亲周王氏不但善良细心而且很能干,大嫂郑桂花虽在产褥期,但仍不失长媳的端庄精明,弟媳赵宝珠俊俏温顺,看着很好相处。

家里四个侄子侄女,除了未满月的双禄,其它三个都对长生极感兴趣,幸亏长生天性童心未泯,倒也不嫌他们闹腾。

爹爹周厚纯身体健壮,浓眉大眼,中等个子,骨骼也比较粗大,母亲周王氏清秀苗条,五个儿女,长子周安生长女周巧生的象父亲,良生和玉生长得完全象母亲。

长生觉得自己是个例外,爹爹和娘亲谁也不象,就有些自恋地想,也许她是中和了两个人的优点吧。

也许是周家人确实真的心疼幼年离家的二女儿,也许是礼物见了效,一家人对长生表现得极为友爱亲热,刚回家这几日,无疑是过得极为舒心的,长生忽然觉得自己的运气开始好转了,做有人疼有人爱的周家二女儿,比做步步惊心的宫女长生好多了。

第一卷 役满回乡 第22章、推销剩女

在家歇了两天,熟悉了一下情况,长生在周王氏的带领下开始了走亲访友的日子,先挨家看望了村里同宗的长辈,又看望了姑母周厚贞和一些远亲,不等她喘口气,又要去舅舅家小住,说是外婆王崔氏整天在家闹着要见她。

长生倒是愿意去舅舅家,因为一路同行,她对这个舅舅最信任,可她实在太累了,每天见一些陌生的人,听她们说着或真或假,或奉承讨好或妒忌讥讽的话,她烦得很。

在宫里天天都要应付这些,回到家还得这样,长生忽然明白,这个略为封闭的村子和宫里一样也有人情事非,这个家也和她前世只有姐妹二人的家是不同的。不是每个人都象娘那样疼爱她,也不是每个人都象妹妹周玉生那样单纯质朴,她并不能随心所欲。

不过她最担心还是自己根本不知道长生以前的事情,担心在有心人面前露出破绽,还好,周王氏是个细心的人,生怕长生走时年幼记事不清失了礼数,每到一家都先要介绍一番,顺带提一下以前的事情,因此长生都巧妙地应付过去了,并没有露出什么破绽。

周王氏替女儿梳好头发,欣喜地打量着她荆钗布裙遮不住的容颜,又看长生满脸不乐意的样子,也明白千里跋涉刚进家里,让她天天探亲访友,周旋在一大帮子不熟悉的亲戚族人中间,实在难为了她。

可不这样怎么办?真正疼爱孩子的父母,总要为孩子的终生做打算,她的长生虽然招人喜欢,可年龄实在不小了,总不能留她做老姑娘。这几年自己还有精力,又掌管家里,为女儿打算也方便些,等以后老了儿媳掌家或者自己去了,谁能为她考虑得这么周全?

“娘,我累了,再说我八年没回家,和人家好陌生,都没话可说!我知道舅舅对我很好,并不是我不愿意去,能不能歇几天再去?”长生终于出声抗议了,虽然她回家后处处顺着母亲,但也实在受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