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退役宫女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40部分(第1页)

葛有德上次被人整治的受伤断腿,估计以后不能再东奔西跑的贩鸡养家了,但这份嫁妆足够他们一家在乡村过上殷实的日子了,前提是他们要安分守己,不胡乱挥霍。

娘对她的提议很满意,又不停的感叹长生善良大度,不讲前嫌心疼那个不省事的大姐,长生笑笑不语,她哪里是心疼周巧生,她是心疼娘亲,才主动化解她的心事。

明净说他们回云州的路上,因为刻意低调,带的随从也不多,一路上只住客栈,从不去驿站留宿,对外也没有亮出驸马都尉的身份,才得以清清净净地回到了云州。

从回到云州的第二天起,直到返回的前一天晚上,他就没有一天清净过。

最早知道消息的周王两家亲戚和族人络绎不绝的上门打秋风和认亲,然后消息传了出去,先是里正上了门,然后云州府和定远县大小官员和世族乡绅纷纷上门拜访。

荒凉偏僻从不起眼的碾盘沟村一时车水马龙十分红火,就连通往镇上和县城的道路都被修整了一番,也算是为村里做了一点好事。

后来云州和晋阳周围的官员和世族乡绅也接踵而至,还有的人另辟蹊径去王家拜访寿康太君,因为听说德孝公主真正的救命恩人是这位晚福不浅的老太太。

他们心知肚名,周家如今虽然名誉上只是德孝公主的奶娘家,却对当年落难中淮安王夫妇有着救命之恩,更是亲手把德孝公主抚养成人,这份恩情简直大过天去。

而德孝公主不仅是大唐宗室第一人淮安王的嫡长女,更是大唐皇帝的救命恩人,所以才以郡王嫡女的身份封了公主,还享食邑和俸禄,听说又深得长孙皇后喜爱,借此机会不结交还待何时?

一个个来时都带着特产和厚礼,有的纯粹只是想尽尽地主之谊,和驸马爷拉拉交情,有的却想通过明净结交上淮安王府,以期在朝中找到依傍能挣得更好的前途。

还有的是明澈或者谢无涯在晋阳的故交旧友或者同僚部下,借着上门拜访续上关系。谢家被抄明澈下狱后,其他人先后被放了出来,只有明澈却仍然在押前路莫测,明净曾经为了救明澈远赴晋阳查访实情并四处求助,但却没有一个人敢真正出手。

有些人虽然不敢犯忌,但却或多或少表达一些情份和善意,比如赠了不薄的银两让明净另找路子,说了一些真心劝诫的话,还偷偷透露一些实情。

这些恩情明净都记在了心里,还告诉过明澈,让他记着别人的患难之情。

当然,当时那种腥风血雨下,大多数人都表现出了趋利避祸的本性,有的让家奴或者管家出面打发了明净,有的人家明净连门都没进去。

如今这些人却仿佛忘了往事一般纷纷上门以谢家故交旧友自居,好象别人就该不计前嫌似的,当然也有不好意思上门,托朋友或者管家上门道贺的。

明净不想再计较什么往事,玄武门事变后的血腥遍地和到处株连,人人自危旦夕祸至,别人不落井下石就好,不相助亦是自保,毕竟谁身后都有一大家老幼,没有什么可计较的。

但是他也认清了哪些人是真正值得交往的,对于他们也发自内心的尊重,邀请他们进京后来德孝公主府做客,能帮的上忙的也主动相帮。

有一个谢无涯的老部下,在晋阳刺史府任吏员,明净来晋阳救助时,虽然家境并不是很富裕,继娶的妻子又特别凶悍,他却把自己偷偷攒下来给让嫡长子求学用的几百两私房银子全部给了明净,让他另找门路。

这一次明净不但还了他一千两银子,打听到他的嫡长子读书很有天份,又品性可靠,主动提出年后让他和良生一起进京读书,以后的上学和衣食德孝公主府全包了。

还有一个明澈的旧友,买通了抄家的官兵,把明澈一些并不值钱的却很重要资料和私物偷偷要了出来,不惧招祸藏在自己家里,和明净约好等谢家的事情平息了再转交旧物,这一次明净夹在行礼中悄悄带了回来,准备等方便时交给明澈。

这些人的目的也五花八门,有的想托明净带儿子入京求学拜在名师门下,有的想通过明净向淮安王说好话升迁,还有的想托明净在京城给儿女结下好亲事。

还有人询问德孝公主的奶娘家有没有未嫁或者未娶的弟妹想结亲的。有的听说德孝公主未进宫前最疼爱的就是幼妹玉生,连连遗憾她为何要嫁的那么早。

还有学子猜测周良生读书天赋极高,如今又有德孝公主做靠山,将来肯定飞黄腾达,就纷纷跑来和良生拉关系拜同门,如果不是良生提前离开了那家学馆准备进京,估计前来求学的都要挤爆了。

不过还好,大概都知道谢家是通过和淮安王府结亲才复起的,而明净身为逆党之弟,本是贬为庶人,一辈子也不可能复起的人,也是因为在德孝公主身份未明之前娶了她,才有了如今的身份和地位。

可能琢磨着他不敢造次,倒也没人敢送姬妾美人之流,为了巴结驸马得罪公主,或者惹恼淮安王,就适得其反了。

长生还嘲笑他:“看看,靠女人享受荣华富贵就是这种下场,离家一个多月,连偷香窃玉都不敢,别人为了给你送礼,可能把心思都用尽了,就是没人敢送美女,这也太没尊严了!我劝你还是好好努力自己挣个荣华富贵,好方便左拥右抱!”

明净白了她一眼:“小没良心的,我一心为你打算,你还取笑我,本驸马这一辈子就靠贤妻享受荣华富贵!”

他天天应付这些人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安排好周家的去路,周家不安排好,长生再富贵满身也难以心安,所做的这一切,确实都是为了让长生不再为周王两家的事烦心。

王家还好,有心性坚定懂得进退的外祖母做主,出不了什么大错,他们已经搬到了镇上住,家里的事外祖母都安排好了。

周家如今的情况就是他们想做个普通的农夫也做不了了。周厚纯和长子安生决定在村里多买些地,再盖一座庄子,在定远县城置办一处大宅子,周家人农忙时回村里,农闲时住县城。

周厚纯还说准备在宅子里和庄子里都给长生和明净盖上一个大院子,等他们以后回乡时住。

倒让明净听了很是感动,对周家的事情更尽心了,他说周家一夜之间从一个小小的农户忽然富贵双全,虽然是当年仗义结下的善缘得到的回报,并非什么不义之财,但难免引起妒忌眼红。

甚至可能暗中诋毁造谣生事,就是有德孝公主府压着,也难堵悠悠众口,何况路途遥远鞭长莫及,不如用点心思为村里人做点好事,一为造福乡里,二为让村民心生感激念着周家人的好,以后就是谁想造谣生事,村里人也不会答应。

当然周家不可能挨家挨户发钱或者米粮,更不可能给谁谋取什么好处,那只会引发人心不足蛇吞象,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几件全村人都受惠的好事。

周厚纯和周王氏在碾盘沟村几乎生活了大半辈子,和村里人关系和睦,深知穷乡僻壤生活的不易,也想在家乡落个好声名,给子孙后代积福,当即非常赞同,还感谢明净虑事周到,表示一切按明净说的办。

明净和良生觉得要做真正造福村里的事,就要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两人商量了好几一,提出要做三件事。

一是碾盘沟一年除了夏秋两季,剩余半年都是干旱少雨,村里家家都有水窖,除了五十多年前那一场灾荒时水窖干了外,平时倒也足够吃用,但是庄稼却常常受旱。

他提出由周家出钱,在村子两头的山坡下面各建一个大水窖,用筑城墙的夯土和防渗技术,平时干旱时能挑水浇地,遇到灾荒年存的水还能保证村民们有水吃,免得象那年发生灾荒一样携儿带女四处逃荒。

二是周家花钱在村里再买些地,和家里以前的地凑够一百亩,交给族中管理,每年的收益主要用于养活村中无人赡养照料的孤寡老幼和接济贫病无依之人,还有就是供村中子弟读书,多余的收益集攒起来,将来用于资助学业有成却家境贫困的学子将来作赶考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