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长篇小说-我和知青同铺炕(原创)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6部分(第1页)

练,又给人很多的联想,很有意思,还有很多语句的新运用,常见的“我”也不叫“我”了,要叫“偶”,再如,我们的国骂,现在也大都不用汉字来表达了,要用字母TMD;

操!你还真能整,我不禁扑哧一声乐了。

你别操,真的是这样呀,对了,就连这个操字现在也有了替代语,叫做“靠”

我靠!

对对对,我靠,这样即显得文明,又很形象,像这样的例子很多,妹妹不叫妹妹了,而是两个M ;但姐姐却很少用字母来表现。

为什么呀?

你想呀,姐姐的字母是两个JJ,但是也很容易让人想到另外的东西,呵呵……

这不太确切吧,我开始反驳:我也曾在网上看到过,不少人都把芙蓉姐姐这四个字写成芙蓉JJ呢……

哈哈,芙蓉姐姐,我也看到了,可是你不觉得这是一件很搞笑的事吗,你看她那长相那个表现,正像人们调侃的那样,你的长相吓人不是你的错,可是出来吓人那就是你的不对了……。

()免费TXT小说下载

这?……

你别插嘴,现在我要说的是第三点,那就是,你在书中写的是那个年代的知青中的刺头和本地刺头发生矛盾冲突的事情,用现在的话来说,表现的是另类,这个角度应该说是在知青文学中算是比较新的,可是这里面那些武斗的场面,你是怎样描写的呢?仅仅是三拳两脚就结束了,多可惜呀,明明是个闪光的看点,可是你却过于简单而使它没亮起来,这方面,给你提供两方面的参考,一是香港拍的那类反映黑白社会中的打斗,比如那种枪战和斧头帮,大刀片类的东西,再就是多多参考一下金庸的作品,在武侠小说中,我最推崇的就是金庸,你别说那是虚的,是神话,这就是忽悠的魅力,你明明知道那些武打中的高招是假的,可是你却看得提心吊胆,手不释卷,人就是这样怪,喜欢的就是这个虚乎的东西,这是个走向,是一种趋势,就连影视界中的大腕导演现在都把那些大片拍成虚乎的东西,他们拍的片子,你都可以往神话片中理解,因为主人公在打斗中不仅可以N次遇难而不死,而且可以在天上飞来飞去,李连杰怎么样?功夫了得吧?可是现在不吃香了,为什么,因为现在实的不如虚的了,呵呵,你别不服气,什么?你说这社会也是虚乎的呀?还真是这样,什么,你说最虚乎的就是我们官场?嘿嘿,这个我不表态……

还有,那就是所谓的爱情,现在的爱情在文学作品中可不仅是佐料了,而成了主打成分,只要是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第一页你就要有宽衣解带全脱洗浴的描写了,而第二页就要在床上滚得一塌糊涂,如果你三页内没有这些东西,对不起,你的作品肯定让编辑啪死了。可是你呢?在现在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什么是泡妞的年代里,你的前七章里竟然没有提到什么男欢女爱,你想想,你的作品已经是被编辑枪毙几次了?

可是那个年代……

你别和我说什么年代,自古到今,国内国外,爱情都是永恒的主题,知青怎么了,是不食人间烟火善男信女?

我觉得还是应该按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处理这些事情,那个年代的人把爱看成是很神圣的东西,我当年和老婆谈恋爱,一晚上顶着雪花在一公里长的路上来回走了十趟,却连手都没有敢碰一下呢……我不服的反驳着。

哈哈,你那是传统的爱情,这点我不否认,可是在当时不是也有好多的因生活作风而犯错误的人吗,不是还有因此而吃了枪子的吗?

那是,但如果把那个时代的爱情用现在的表现方法来表达,那成了什么东西了呢?

你呀,就是死木脑袋不开窍,就这样还要写长篇?我前段时间看了一些网络小说,其中有几篇是描写特种兵的那种,就连这些铁血军事文学里都穿插了好多的爱情戏,老一辈,子一辈情的纠葛啥的,一看就知道是在胡扯六拉,但你知道为啥吗?这就叫做看点,对了,你刚才说的什么东西,现在也不叫东西了,叫“东东”!

老同学的一番点评让我如此惊呆,我当时的景仰之情真如滚滚黄河之水滔滔不绝,同时我也汗颜,同学的批评可以说是入木三分,看来我的书中真的是要去描写爱情了,

王八蛋才不想写爱情呢……只是我的爱情,应该怎么写呢?

虚构吧,那种美的比天堂还诱人的爱情,现在早就布满大报小报电视网页了,我这个笨拙的笔,模仿都模仿不出来,可是要实话实说呢,真的不好意思,我那所谓的爱情,真的就好像不是个东东了。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一书中,说到“我”的爱情,是缘于一个叫陈清扬的女知青主动找上门来,和他论证她是不是破鞋后而产生的,而我呢?我真的好难为情,因为我的爱情火花竟然是诞生在一个屁股上,是一个白花花让人眼晕的大屁股,那是女子五班班长、上海知青尚纳的屁股,

现在来重提这段已逝去三十多年的事儿来,我觉得还是有点做贼的感觉,那个年代的本地青年,现在看来,真是和傻X似的。

我有一个朋友,曾经是我手下的报道员,不久前有一次我们在一起吃饭,席间说起现在的孩子是多么的鬼精时,他对我说,他那个儿子今年刚七岁,上小学一年级,但是啥都懂,他们一家三口多年来始终是在一起洗澡,有时洗着洗着他就逗起了儿子:“儿子,你是从哪来的呀”?

儿子便认认真真的看着妈妈回答:我是从妈妈荫道里来的。

那为什么能有你呢?

儿子倒不好意思起来说:别问了,我是你和妈妈爱情的结晶。

哈哈……

我听了身上直出汗,妈呀,现在的孩子真是了不得,可是这样的话当爹的也能问出来?

可是在我上学的时代,从小学到中学,全班同学无论男女,竟然都不知道孩子是怎么来的,那时我们也好奇,经常聚在一起探讨这个问题,当时我们一帮小子都有一种猜测,所以就孩子如何来的一事,就有十几个版本的说法,而最精彩的是“裤衩论”。

我一个同学,现在大家都叫他裤衩博士,“裤衩论”就是他的发现及观点,那是有一次他很郑重的对我们说:孩子是男的和女的在一起交换裤衩后才能生出来的,他的论据是,他亲眼看到新婚还不到一个星期的姐姐在白天时给姐夫洗裤衩了,你们想呀,裤衩是一般不让人家看到的,而姐姐公开在家里洗,那还不是变成她的了呀,所以,他由此推论,姐姐一定是暗地里和姐夫换了裤衩,而为什么要换呢,都是一样的布的,而且姐夫的还没有花,姐姐根本不可能看上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要生孩子才换的。

这在当时看,可真够真诚的了,简直是为了科学真理在大义灭亲,连姐姐姐夫都拿出来说事了,所以我们当时满脸的敬佩,毫不怀疑,在没有更充分的证据前,就以这个为准了,但过一年后,我们的信念却都动摇了,因为一年后他的姐姐还没有生孩子,后来我们才了解到,他姐和姐夫当时都是我们学校的老师,为了更好的把精力放在事业上,暂时头几年不要孩子,但我们却在当时感觉这条理由不灵了。

我的这位同学后来成了工农兵大学生,再后来,成了国家部委一名科技人员,再后来,也就是改革开放后出国了,在外面混成了一个博士生,他再也没有回到生他养他这块土地上来,每当我们同学聚会时,想起他,便想起了他的裤衩论来,后来一个同学不知道怎么冒出一个裤衩博士来,被大家当即接受,从此,便叫他为裤衩博士来,你现在问我他叫什么名子,我倒真的叫不出来了,只记住了个“裤衩博士”。呵呵……

而这种无知到如此地步的状况的改变,不能不说是知青的功劳。

在近三十年来所有反映知青题材的作品中,无一列外都对知青上山下乡而给当地带来的城市文明给于充分的肯定,这在生活中尤其是如此,就说我们连队吧,自从青年来后,当地人不仅仅知道了穿裤子还要叠裤线、知道了要天天干活回来后就洗澡换衣,而且在住房中首次打破了多年来东北房里南北对炕的布局,而出现了保姆室,吃饭也下了炕,不再在炕上摆饭桌了,而有了“靠边站”,就是那种吃饭时支起来,吃完饭折合起桌腿来放在一边的饭桌。特别是在男女生理方面,也就是过去人们常说的无师自通的事,更是让当地人,特别是我们这一代受益匪浅,那时的大宿舍里就是性知识的大课堂,知青中的能人真是太多了,每天晚上熄灯号响过很久,人们在夜色中还睁着兴奋的眼睛不睡觉,听那些知青哥们大谈男女之间那些事,让当地青年听得一愣一愣的,脸在暗中不禁一阵阵发热,就是这些性知识,就好像是现在有关性方面的论坛,其中不乏精典之论:

例如、精子出口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