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博煮楼市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部分(第1页)

要关怀一下我们的周围环境,让我们的生存空间更合适我们生存,这才是我们的生存之道。

“各位观众:晚上好!今天是8月31号星期日,农历八月初一,距北京残奥会开幕还有6天,欢迎收看新闻联播节目……” 这是我们听到罗京在去年9月入院治疗前的最后一次播音。罗京走了,再也不能回到他挚爱的播音台上。我很怀念他,愿他一路好走… …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王哲:中年男人与《超级女生》

blog。sina。sblog_4aa6fa86010006ep。html

最近一直沉迷于《超级女生》。

几个月前各赛区海选时还是陆陆续续地看,但到最近一个多月的全国总决赛时,我已经到了每周五下班后必放下所有事务回家看“超女”的地步。有时看得兴起,还要同时与几个有共同爱好的人互发短信或打电话探讨心得感受。其中有一对和我年龄相仿的台湾夫妇,因工作关系和我及太太成为好友。他们因为第一次看到这个节目,感觉非常不错,尤其对方太太,比我还要投入,嘻笑怒骂溢于言表。每到看节目时就不断地和我短信、电话交流,有时甚至还未到周五就已提前和我探讨起来。为此,经常引得我太太醋意大发。某次正在看直播,岳母打来电话找我问事,太太直接回答说:“妈,明天您再打过来吧,我们老王现在正和别人老婆聊得欢呢!”吓得岳母差点当天赶来调解。

自从被同事们知道我是“超女”迷后,我感觉在公司的形象一落千丈!大家工作闲暇时的谈资一定是王总爱看“超女”的事。尽管公司的年轻人非常多,可好像没几个人爱看“超女”,尤其让我痛心疾首的是,我曾扒着门缝听到有个年轻女同事评价我:“王总可能是全北京最后一个看超级女生的中年男人了!”这件事让我深深体会到“扒门缝偷听”这个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不良习气确实应该彻底根除!有件事一直困惑着我:“超女”这次是第三届了,但好像年轻人越来越不爱看,相反我身边的一些中年人却对这个节目越来越感兴趣。比如除了那对台湾中年夫妇,地产神仙派里的黄玺庆博士就是个地道的“超女迷 ”,包括杨乐渝、雷越姝这样的伪、准超女迷,虽说有关“超女”的问题一问三不知,但却也能坐在电视机前看一晚上“超女”(实在不知道他们在看什么)。想想去年,王石都成了著名的“超女迷 ”,黄健翔、白岩松加入了“凉粉”派,甚至于黄健翔还与超女闹出了绯闻。如果照这种趋势下去,难道《超级女生》会成为一道中老年观众喜爱的栏目吗?如果真是这样,我想《超级女生》的制作单位一定会第一个跳出来反对,因为它的主要收入来源将大打折扣。这也是我一直想不明白的一件事:我们这些经济基础远远强于80后、90后的中年人,宁肯相互间打1小时电话表达对“超女”的心情和感受,却不会去给喜爱的选手发一条支持短信!

我坚信如果《超级女生》节目一直办下去,像我这样的中年观众一定会越来越多。因为这个节目带来的不仅仅是心理上的愉悦、放松,它同时还能给我们带来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借鉴:

一、“超女”们从海选开始,经过复赛、淘汰赛、决赛,要多次面临评委们的吹毛求疵,接受场外选票的残酷事实,尤其在惊心动魄的PK大战时要面临“毫无专业素养”的大众评委们的考核,最后一路打拼上来。这与我们工作道路上的艰苦历程是何其相似呀!尤其是我们这些在职场上拼搏了十余年、有了一定社会和经济基础的中年人,体会就更加深刻。如何保持现在不错的工作状况?如何有更好地发展?如何不被别人超过?这些不正是我们每天都在冥思苦想的吗?因此,看“超女”的过程,实际也是我们回顾拼搏历程、品味人生真谛的一个过程。

二、实事求是地说,“超女”创造了一个市场营销的奇迹!它完全可以作为市场营销学的经典案例而进入教科书。大到“超女”整体社会氛围的营造,小到每场比赛丰富多彩、新颖独特的竞赛方式,从整体到细节都确实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尤其今年,从复活赛开始到总决赛,每场比赛都有不同的赛制,而且每场比赛都能结合之前出现的问题不断进行调整,最终将专业化、娱乐化、大众化整合到了极致!相反,现在有哪个行业的营销手段能达到这种登峰造极的地步?特别是我们房地产行业,我粗粗统计了一下,所使用过的营销手段(途径)达到了20余种,是所有行业中营销手段最丰富、资金投入最多的行业,但我想同时可能也是投入产出效率最低的行业吧。因此,看“超女”的过程,实际也是我们思考如何营销创新、如何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的过程。

三、现在三四十岁的中年人,普遍会面临职业道路上的发展瓶颈:对新鲜事物特别是高科技产品的抵触以及吸收能力偏弱。由于这一代中年人大部分生于60年代及70年代初期,学习生涯都在80年代及90年代初期度过,因此普遍都没有受到计算机及高科技技术的深入培训和学习。相比于80、90年代的年轻人,这一代中年人接受的是更加传统、更加中式的教育方式,因此对于那些更能代表21世纪的西方高科技产物,他们的本能表现就是抵触,同时受先天教育基础所限,以及年龄、精力的影响,吸收新鲜事物的能力也更加力不从心。而观看“超女”,可以使我们这些中年人更加了解时尚、更加了解新新人类,因而也使我们更加年轻,更加适应这个社会,我们的思路就能更加开阔。

在我写这篇博客的时候,“超女”已经进入到了尾声。非常希望通过“超女”能结识更多的中年男人以及你们有共同爱好的老婆们。

蒋举:我的首席情结

(2008…01…07 10:35:07)

blog。sina。sblog_4776f20701007s0j。html

在新闻媒体干了近20年,干房地产媒体也10多年了,从编辑记者干到了主编、总编,但是我最喜欢的头衔,是首席记者。

本身就不是当官的材料,被政治原因或市场作弄,非要你去当什么主编总编的时候,就像医院让最好的医生当院长、文工团让歌唱家当团长一样,未必是什么最佳选择。

当记者,尤其被赋予“首席”头衔的时候,你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说自己想说的话,最适合我这种人。

我对“首席”的敬畏和向往,是来自我妈的影响。

从我懂事儿开始,就听见我妈总说这样的话:“我们老头是几个中央单位的首席!”其实,我爸爸无非就是当时中央芭蕾舞团管弦乐队中提琴首席而已,他老人家从中央歌剧院到中央芭蕾舞团,最后到中国歌剧舞剧院,服从国家安排“跳槽”了三个单位,几十年只是工资有涨职称有改,“职务”没变。

在老父亲不能再靠拉琴上班的一天里,向我讲述了“成功之路”。

“我不是一开始就当首席的!”老爷子19岁参加革命工作,在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他选择了无产阶级的队伍,是我们党自己培养出来的文艺干部。在华北大学艺术系,这个大资本家的少爷从头开始学习如何为“劳动人民服务”,在管弦乐队中,由于资历、水平因素,开始连椅子都没得坐(上台演出每一个演奏员都有一个座位,同一个声部,首席在前面)。

“用自己的刻苦,从最后一把椅子,坐到第一把”,老爷子就是这样,靠拉提琴拉成“教授”,拉成司局级待遇的离休干部。

没有子承父业的我,是靠着拉小提琴考上首师大音乐系的,4年之后又靠漂亮的男高音毕业的,在学校当了短短一年音乐教师后,开始爬格子的生活。

两次“再教育”机会使我改变了基本能力,人民大学的两个研究生班,一个法律,一个经济学。

凭着学音乐带来的丰富感情和想象力,加上学法律带来的逻辑思维,还用经济学原理认识和描述社会现象,这10年帮我完成了新闻圈座椅“从最后一把坐到第一把”。

在北京晚报地产部当首席记者的时候,参加一个地产界的活动,主席台上一位先生发言时自我介绍,我是什么单位首席,距离太远我听不清楚。大家知道我是无条件敬畏首席的,包括兄弟单位和兄弟行业。散会的时候我直接走过去,他也注意到我,四目相对英雄爱英雄啊!

两双手紧握之后互换名片,上面写“妇XXX康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毛大庆:有这样一段岁月让我永生难忘

(2009…06…25 16: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