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帝国政界往事系列:前清秘史(上部)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0部分(第2页)

现在,我们已经大体知道了熊廷弼的脾气秉性。当时有人说他:“才华笼盖一时,盛气凌厉一世,揭辩纷纷,导致众怒,共起杀机。”(《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七,熊廷弼。)就是说,此公的坏脾气惹起了众怒,大家都起了干掉他的念头。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准确。恰当的描述应该说,在剧烈的党派斗争中,熊廷弼的对立面占据了权力上的优势才对。

此次复出,熊廷弼面临的局面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险恶,不仅仅因为努尔哈赤的强盛和咄咄逼人导致的辽事败坏,更重要的威胁是来自他的同事们,来自主持朝政的东林党人。这种情形预示了他必死的命运。翻检中国历史,每当面临此种局面,似乎还没有哪一个能臣骁将能够逃脱厄运。而对于熊廷弼来说,最使英雄泪满巾的是,此次,他还根本没有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就稀里糊涂地一败涂地,走上了死路。

熊廷弼的搭档名叫王化贞,比熊廷弼早几个月来到辽东,是由东林党人推荐的辽东巡抚,相当于今天的省委书记。由于熊廷弼到任之前的前任经略因病不能做事,因此一切行政、军政、财政事宜均由此人负责。后来由于招致惨败,人们习惯上把他说得一无是处。其实,刚刚接任辽东巡抚一职时,他的表现十分出色,名声极大。

他驻守于辽东最后一座重镇——广宁。广宁就是今天的辽宁省北镇市,亦称北宁市,是辽东总兵府所在地,也是西联山海关、东接辽东首府辽阳的战略要地,是当时东北地区仅次于辽阳的第二大城市与重镇。当时,人们习惯称呼的“辽广”,就是辽阳和广宁的简称。如今辽阳已经由辽东巡抚驻地变成了努尔哈赤的首都,广宁也就变成了遏制努尔哈赤西进,进而相机恢复进取的最重要前进基地。

王化贞到任时,广宁城里只有残兵千人。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广宁必不可保。王化贞不信邪,他召集流散勇壮,鼓励士民联合蒙古人共同御敌,竟然很快组织起了一万多人的部队。他率领弱兵残将力守孤城,且意志坚定,一时间,声名大著。朝廷认为他才堪大任,将守卫广宁地区的重任托付与他。

熊廷弼到北京后,提出了三方布置的复辽方略,大意是,其一,以广宁兵马对垒辽河岸边,因应地理条件形成形格势禁之势,以阻止并钳制敌人主力;其二,于天津、登州、莱州设立水师,乘虚登陆金州、复州、海城、盖县一带,动摇辽南人心,迫使努尔哈赤分心、分兵内顾,以便收复辽阳;其三,于山海关特设经略,总控三方,协同战守,在努尔哈赤腹背受敌之际,全线进击,将其击溃之后灭之。基本方针是强调防守,积蓄力量,再图反攻。

这的确是一个即稳健又扎实可行的方略,从防守到相持,再到反攻,气魄宏大而又富有战略眼光。但是,这样可行的战略,却必须有一个坚强有为的皇帝和中央政府全力支持方才可行。而熊廷弼面临着的局面是,当他拼命以兵马、钱粮、器械等军务催促兵部、户部、工部时,他的皇帝,可能正在皇宫庭园里满头大汗地雕琢木匠手艺呢。中央政府的东林内阁首席大学士叶向高,则根本不认为熊廷弼是个什么好东西。那些六部尚书们,大约宁肯做亡国大夫,也不愿看到他熊廷弼的成功。

此次,熊廷弼的方案一经提出,皇帝便迅速批复,同意此方略,命熊廷弼驻守山海关,经略辽东。并在熊廷弼离京赴任时,为他举行了异常隆重的欢送仪式。

夺取广宁(6)

然而,对此,王化贞很不喜欢。他不喜欢熊廷弼这个人,不喜欢这个方略,不喜欢他成为自己的顶头上司,更不喜欢他有可能夺去自己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权威与军队。而熊廷弼也对王化贞的某些布置不以为然,于是,二人开始了唾沫横飞的口水战。然而,皇帝表态说支持熊廷弼的主张,搞得王化贞好生没趣,心中怏怏不快。于是,报告皇上说,您特别看重熊廷弼,他对辽东事务又轻车熟路,成竹在胸,必可一举灭敌。熊廷弼一听,顾不得其中的醋味,赶快请求皇帝警告王化贞,不要借口经略负有责任就坐失时机。就此,经、抚不和开始公开化。

然而,虽然在理论上讲,至少在辽东军事布置上,王化贞应该接受熊廷弼的领导,但实际上,比较起来,王化贞的底气却比熊廷弼要足得多,根本就没把熊廷弼放在眼里。这种状况是由下列因素促成的:

首先,王化贞是现任东林内阁首席大学士即内阁总理大臣叶向高的门生。在历史上,这位叶向高口碑不错,人们时常愿意替他遮掩在此事上的错误。但,叶向高的确错了,在辽东局势的进一步恶化上,这位东林内阁首辅的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叶向高本来就讨厌熊廷弼,如今更以内阁首辅的身份,认为朝廷应该全心全意支持王化贞,言下之意是,任命熊廷弼这么一个经略根本就是多余。并以内阁总理大臣兼老师的身份,袒护王化贞对抗熊廷弼,令王化贞有恃无恐。

另一位关键人物则是兵部尚书张鹤鸣。这位国防部长也是东林官员,他不但讨厌熊廷弼,而且早在一年前,就曾经因为军饷问题与熊廷弼大起冲突。如今,他甚至在调动辽东兵马时,都不愿劳神知会辽东经略熊廷弼,在熊廷弼询问他时,亦不屑作答。搞得熊廷弼怒火高万丈,却又无从发泄。更有甚者——用今天的事例类比,这位国防部长甚至或明或暗地指示王化贞,在辽东军事上可以自作主张,不必理睬熊廷弼。

还有一个因素可能也促成了王化贞对熊廷弼的蔑视。

王化贞与当时尚称强大的蒙古察哈尔部落的林丹汗打过交道,双方感觉都不错。此时,这位蒙古酋长不知是喝酒喝高了还是谈得投机口滑,拍着胸脯口无遮拦地告诉王化贞,他可以出四十万骑兵,帮助王化贞干掉努尔哈赤,把那个什么鸟后金国彻底从地球上抹去。我们知道,这种许诺对于急于建功立业或一夜暴富的中国人,具有极其强大的吸引力。就是今天,许多董事长之类也是在类似情形下被人牵上沉船的。他们对于自己的魅力怀有深切信心,真诚地愿意相信,由于自己的人格魅力,导致一位蒙古酋长在拥有四十万铁骑时,宁愿不做成吉思汗第二,也要帮助自己去灭掉努尔哈赤。可能是王化贞太想让熊廷弼闭上嘴了,于是,想也不想便将此上报朝廷,并列入自己的作战计划。而且,他还真的为此出兵进攻,直到确认那位蒙古酋长不会出现,才慌忙撤退回家。

最后一个原因,可能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抚顺叛将、如今努尔哈赤的驸马孙女婿李永芳暗中联络上了王化贞的心腹将领孙得功,说是他愿意做内应,帮助王化贞与孙得功一举干掉努尔哈赤。实际情况则是,努尔哈赤通过李永芳答应这位孙得功,只要能够生擒王化贞并献出广宁城,孙得功就会像李永芳一样成为努尔哈赤的驸马并得到高官,双方就此已经达成了一致意见。

这些内情,王化贞全然不知,对孙得功联络李永芳干掉努尔哈赤的策划则坚信不移,不但将此作为立不世之大功的奇秘,越发看不上熊廷弼,而且将握在自己手中、坚决不让熊廷弼染指的广宁兵马,全部交给孙得功节制。一切兵马、攻防、训练、装备、工事、粮草之类统统不放在心上,一门心思地盘算着这件不战而获全胜的奇功。并且还真的多次出兵攻打后金国防地,先后可能达五次之多,搞得煞有介事又很不好看。还一本正经地报告朝廷“但到中秋团圆时节,即可高枕聆听喜讯佳音”云云。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夺取广宁(7)

熊廷弼实在看不下去了,上书皇帝,请他约束王化贞慎重举止,“至少不要让敌人笑话”。王化贞听说后,愤怒如狂,立即上书皇上,说是愿请兵六万,一举荡平努尔哈赤小丑云云。

就这样,辽东前线出现了大家“战不战、守不守,笑啼不敢,而凡事牵制多”的局面。(《明熹宗实录》,天启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