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孔明真相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6部分(第2页)

方孝儒把孔明之败归咎于天意,显然是老夫子的迂腐之见。

因素之六,百姓的讹传

陈寿说:“诸葛亮病逝后,黎民百姓对他的追思一直持续到现在。即使是甘棠人歌颂召公,郑人歌颂子产,都比不上诸葛亮得到的民间赞誉。”

(《三国志。诸葛亮传》: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

在当时那种信息不对称的社会,黎民百姓又有多少机会了解真相呢?他们大多时候都是在以讹传讹而已。

蜀人的以讹传讹有例为证:据说蜀人为了追思诸葛亮,而对其子诸葛瞻仰慕不已。朝廷一旦有个什么善政佳事,民间便总讹传是诸葛瞻之功劳。

(《三国志。诸葛亮传》:瞻工书画,强识念,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是以美声溢誉,有过其实。)

因素之七,伪作的影响

诸葛亮死后,有很多假冒诸葛亮之名的伪作开始问世。最著名的诸葛亮伪作有《后出师表》、《唐太宗李卫公对问》、《马前课》等。这些伪作对拔高诸葛亮形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出自于伪作《后出师表》,后来曾被后人无数次引用;而在伪作《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诸葛亮的奇正之法成了李靖所吸收的营养,而这本伪作也竟然成为备受兵家推崇的“武经七书”之一。

有一本叫《马前课》的预言书,也有人假托是诸葛亮所做。据说书中大部分预言都实现了。

因素之八,被夸大的发明创造

后人所推崇的诸葛亮的发明创造,大概有连珠弩、木牛流马、八阵图等。正如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所说的: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云。

事实上,连珠弩并不是诸葛亮的发明,他只是在原来连弩的基础上做了些修改。有专家认为,张郃就是被诸葛亮发明的这种武器射杀的。但这种猜测并无史料佐证。

木牛流马,若是顾名思义,你一定以为它能象牛马那样自己行走,实际上它不过是一种独轮车而已。

八阵图,古已有之,是一种作战的阵法。这种阵法诸葛亮会,司马宣王未必就不会。实践证明,诸葛亮的八阵图没有多大实际效果。即使有效,也使不上劲。因为敌人闭门不出,你摆什么阵法都不管用。

因素之九,文人的赞歌

在中国历史上,文学家的知名度总高于历史学家。但文学家的话,往往可靠性要更差些。我国历代文人中,赞美诸葛亮的不计其数。他们往往是出于激情而创作,但他们并不了解历史真相。而且,由于文人们的介入,使得诸葛亮的形象离历史真相越来越远了。

以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为例,他曾写了一首叫《八阵图》的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第二十七篇  诸葛亮怎样走上神坛?(8)

杜甫所参考的资料,几乎全是民间传说。据民间传说,陆逊火烧刘备连营后,乘胜追击,幸好诸葛亮早就预防,多年前就用几块石头在江边布好了八卦阵,结果陆逊果然中了机关而迷失方向。若不是诸葛亮老丈人黄承彦的引导,陆逊恐怕会全军覆没。这样荒唐的故事竟然让杜甫相信了,他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只能是荒谬之极了。

因素之十,《三国演义》的影响

毫无疑问,读《三国演义》的人一定比读《三国志》的人多。《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题材的演义小说,里面有真有假,真假难辨,很容易使人把虚构的故事当成是历史来看待。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神化”得最厉害的人物,但被“神化”了的诸葛亮恰恰符合国人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国人需要这么一个智慧的形象。所以,诸葛亮的故事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三国演义》作者对诸葛亮的形象塑造,主要以捏造功绩为主。比如“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空城计”、“三气周瑜”、“火烧上方谷”等等。实际上,诸葛亮是一个“奇谋为短”的人。小说所赋予诸葛亮的这些计谋,往往是其他历史人物所使用过的,而诸葛亮自己则根本没有用过这些计谋。

明代冯梦龙曾编过一本名为《智囊》的书,把古代人的智慧罗列书里,其中就有“空城计”,“草船借箭”等故事。《三国演义》作者采用的手法类似于冯梦龙,只不过他把古人的智慧都按在了诸葛亮一个人的身上。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二十八篇  谁在将诸葛亮“妖魔化”化?(1)

古代人喜欢神化诸葛亮,而现代人则有妖魔化诸葛亮的趋势。上海大学教授朱子彦说“诸葛亮借刀杀人害死关羽”;而陕西退休教师胡觉照先生则认为“诸葛亮想做皇帝”。这些观点乍一听有理,但却根本经不起进一步的推敲。

(一)“皇帝梦”不是诸葛亮的追求

退休教授胡觉照先生撰文指出:诸葛亮做的是皇帝梦。其理由如下:第一,诸葛亮曾对隐居高人杜微说,自己将领导蜀汉人民休养生息,待曹丕受挫后再去进行###。但后来诸葛亮却突然变卦,向刘禅呈上《出师表》。这种不顾民众死活而穷兵黩武的行为,是为了实现诸葛亮做皇帝的野心。第二,李严劝诸葛亮加封九锡,诸葛亮则给李严回信说,如果能够消灭曹魏,就是十命也可接受,何况九乎?这说明诸葛亮想学王莽那样,借加九锡而称帝。第三,诸葛亮曾在在蜀汉朝臣面前以“孤”自称,而这个“孤”一般是皇帝的自称,说明诸葛亮已经以皇帝自居了。

在笔者看来,胡教授的三条论据没有一个是可以成立的。所以其得出的结论也是非常荒唐的。

第一,诸葛亮放弃休养生息政策,是因为曹丕突然病故,使诸葛亮看到了北伐的机会。这与他“以待其挫,然后伐之”的思想是相吻合的。所以不应该将诸葛亮的策略变化看成是其想做皇帝的标志。

其实,不光诸葛亮认为曹丕之死是北伐之良机。先前早有孙权也做出了###曹叡的决定。诸葛亮之所以决定北伐,也是因为有东吴配合的缘故。

第二,从诸葛亮给李严的回信内容看,诸葛亮不仅没有做皇帝的意思,而且还表现出了强烈的“忠君”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