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贞观大闲人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20部分(第1页)

宫人们飞快将早准备好的御宴和酒端了上来,常涂含着泪为李世民斟了半盏酒,李世民端盏一闻,随即笑着对旁边的李素道:“此为子正所创的烈酒,饮之如快刀割喉,痛哉快哉,世间宝刀当配英雄,美酒亦当配英雄,来,你与太子分坐朕之左右,与朕同饮。”

李素还没答话,旁边的宦官已将两张矮桌蒲席分别放在李世民的左右两侧,李治和李素只好默默坐下。

下面的一众文臣武将目光闪动,今日凌烟阁前,李素竟能坐在李世民身侧,看似是李世民的随口一提,但谁也不清楚究竟是不是李世民刻意为之。毕竟李素如今虽然年轻,但可以想象未来李治的朝堂里,李素的权势地位必然与贞观朝截然不同。

贞观朝堂上,有资格坐在李世民身旁的人是谁?

是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仅此二人。

那么李素呢?贞观之后,他在新朝将是何等的地位,其实从今日的座位上,众人已能看出分晓了。

爵封县公,经验条即将涨满。尚书省右丞,离尚书省仆射只差一步了,而这个人,今年才二十六岁!

底下的人纷纷揣度上意,李世民则一手撑在桌案上,另一只手撑在蒲席上,李素离得近,看到他的双臂微微发颤,此刻的李世民其实根本坐不稳了,完全靠着双臂的力量支撑着身体,脸色也越来越苍白。

李素黯然一叹,低声吩咐身后的宦官拿两张熊皮卷起来,放在李世民的身后,让他的后背靠在熊皮上。

李世民有所觉,扭头看了身后一眼,又朝李素笑了笑。

颤巍巍地伸手,颤巍巍地端杯,李世民费力地直起腰,举盏面朝众臣。

“大唐三十年社稷,诸卿有治世之劳,戎马之功,与朕亦有同甘共苦之义,朕敬诸卿一盏,大唐……万胜!”

第九百六十章 紫微星落(下)

凌烟阁外,百余朝臣跪地山呼“大唐万胜”,李世民哈哈一笑,仰头饮尽杯中酒,然后长长吐出一口气,舒尽半生荣辱。

“朕有袍泽臣子如尔等,与朕不离不弃,此时此地,有美酒助兴,有袍泽同饮,还有儿女送终,此生不亦快哉,哈哈!”李世民大笑。

广场上百余朝臣垂头掩面而泣,压抑到极致的抽噎声此起彼伏,无人敢发出哭声。

李世民笑了一阵,忽又叹道:“可惜许多袍泽先朕而去,他们豁出命打下的江山,却来不及享受富贵,不知他们九泉之下可否瞑目……”

扭头再望了一眼身后的凌烟阁,从那些高挂着的功臣画像上一一扫过,李世民黯然低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三十载功名,不过一捧尘土,逝者已矣,生者垂垂,朕总算在这世上留下了一抹痕迹,够了。”

喃喃言毕,李世民忽然开朗起来,大笑道:“有美酒有袍泽,岂能无歌舞?来人,召太常寺乐工歌舞伎,与我君臣助兴。”

朝臣们不敢相劝,强忍着悲意,同时举杯遥敬李世民。

李世民痛快地端盏饮尽,脸色又红润了几分,看起来愈发精神矍铄。

太常寺的乐工和歌舞伎早早便在太极宫内等候,很快一行袅娜的美女鱼贯上前,舞伎们穿着合身的铠甲,手执方盾和长戟,英武的装扮配上姣好的面容,犹如一幅赏心悦目的画卷。

乐工敲下第一记编钟,接着震慑人心的鼓声渐起,场中的舞伎们列队整齐,随着鼓声越来越密集,场中的舞伎步履忽动,扬起了盾,长戟斜指,一股凌然肃杀之气顿生。

李世民怔怔盯着舞伎们的舞动,嘴唇微微颤抖,神情渐渐陷入思忆,过往的岁月仿佛快进的画面,在脑海中一一闪现。

场中戟盾舞动,鼓声从急到疏,歌伎们的歌声激昂而起。

“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

君臣无比熟悉的《秦王破阵乐》再次传扬,广场上悠悠回荡着这首记载李世民毕生功绩的战歌。

朝臣们流着泪静静地赏舞听歌,隆隆的鼓声将人群中不时传出的呜咽嚎啕之声掩盖下去。

李世民含泪饮尽一盏酒,又斟满,吃力地站起身,常涂急忙搀住他,李世民推开他的手,带着几分醉意踉跄走到场中。

正在舞动的舞伎们急忙停下,纷纷避让一旁。

李世民将酒盏高举过顶,身躯随着鼓声旋转,舞动摇曳。

凌烟阁前,只见李世民独自一人在微寒的春风中端杯独舞,百千人的眼里只有这一道孤独的身影,在笨拙地随乐起舞,大醉翩翩。

大笑着一口饮尽杯中酒,将酒盏一甩,李世民伸手示意,一名舞伎急忙将长戟双手奉上。

李世民取过长戟,似乎有些吃力,身形踉跄了一下,然后双手执戟,目视前方,脑海中回荡起当年征战沙场上的喧嚣声,一声声胜利的欢呼,一幕慕金戈铁马,画面不断闪现,接着消逝于永恒。

长戟斜指向天,然后带着啸声狠狠朝前一刺,李世民挣红了脸,用尽毕生的力气,嘶声大喝。

“破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