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情疡.江湖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1部分(第2页)

大家商量了许久,最后商量好:村里凡16岁以上60岁以下的男子一齐出动,上阵杀贼,妇孺老弱一律疏散到西海茶头、潭村一带。

这时,韦绍光派人从北帝庙里捧出三星黑旗。大家点起香烛,由韦绍光和梁梅清领头,男人们对旗立誓: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

做完这一切,梁梅清道:“只我们这一两个村的力量太小了,那洋鬼子有洋枪洋炮,我们得找一处有利的地形,联合更多的人一起参加战斗,才能取得胜利!”

韦绍光听着点了点头。

人丛里一个男人道:“我们把四周的乡邻们都联合起来吧。我们分派一些代表出去联络他们。”

大家纷纷点头称是。

不一会儿大家分派好了代表,马上到附近各村进行联络。

梁梅清也出去联络当地水勇来参战。

下午,各乡派来的代表们在牛栏岗一起商议好:各乡自成一单位,各备一面大旗,一个领队,各乡由各乡推举的领队指挥战斗;每乡准备大锣数面,一乡鸣锣,众乡皆出;15岁以上50岁以下男子,一律出动;采取诱敌深入聚在一起歼灭的包围战术。

第二日晨,天气睛朗。103乡群众组成的数千名义勇军聚在牛栏岗。集合完,由一部分人由梁梅清带领着一起向四方炮台推进,另一部分人在韦绍光的带领下埋伏在牛栏岗。

梁梅清带领着人们到达四方炮台时,英军正在吃早饭。众人突然爆发出一阵震天喊声,手里拿着雪亮的刀、矛和五颜六色的旗帜,漫山遍野向他们冲来。

英军错愕。

英军司令官渥乌古慌忙下令一部分人留守阵地,一部分人携着来复枪、榴弹炮、野战炮等向乡民们杀来。

大家知道英军武器的厉害。梁梅清指挥大家朝三元里村北撤退,先暂时不要和英军进行正面交锋,要将他们引到牛栏岗再进行决战。

英军便一路追赶着他们。

可能是撤得太快,英军追了一段路,竟失去了追击的方向。

梁梅清见此情景,怕他们入不了圈套。灵机一动,叫了几个行动灵活的男人留下,和自己一道假装坐在树下喝茶。

那英兵看到有人坐在那里,便一路追了过来。待他们走近了,梁梅清他们丢了武器假意逃跑。英军不知是计,一味穷追。前面是一片水稻田,大型的装备无法前进,英军只得放弃那些重武器,只能携着轻便武器继续追赶。

快到牛栏岗时,狡猾的渥乌古害怕陷入埋伏,忙下令撤退。但这时已经迟了,只听一声锣响,牛栏岗上出现了好几千人,他们手里握着平时干活的农具——耙、担挑、锄头、铁锹和刀、矛等。

这时,只见刚刚还晴好的天气突然乌云密布,雷声隆隆。不一会儿,狂风暴雨从天而降。

似乎老天爷也在为这一场战事助威。人们得到鼓舞,斗志大增。

那渥乌古却慌了神,急忙下令射击,可是手里的枪火力小,射程短,而且子弹有限,在慌乱中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哪里挡得住如潮涌的群众?

渥乌古见状不妙,赶紧下令撤退。

雨越下越大,到处白茫茫一片,田间小路都给淹没了。

梁梅清在大雨中,显得格外精神。

他手握一把短刀,带头朝英军冲去。

英国人虽然牛高马大,但穿着长筒皮靴,走在路上又重又滑。他们正结成方队,一个挨一个跌跌撞撞一步一步地往后挪着步。由于火药受了潮,不能射击,面对手握刀耙的农民们毫无还手之力。

梁梅清一刀一个,象割韭菜一样,很快便撂倒了一大片。

身后的人们也用长扒钩把躲在后面阵事里的英兵一个个钩倒在地,夺下他们的洋枪,然后将他们砍死。

血水混着雨水在田野里横流着。

梁梅清从三元里回到林大人处时,见到林大人正让人收拾着东西。他大吃一惊道:“大人,您要到哪里去?”

林大人见到他光着上身手里提着一件满是泥浆的衣服,奇道:“哦?这两天你出去做什么了?”

梁梅清瞧了瞧手中的泥衣,笑道:“这两天我和三元里的人们一起同英国鬼子打了一仗!真痛快!您没见,那些个洋毛鬼子被我们打得那个狼狈!……”

“哈哈哈!”他话还没说完,只听林大人也痛快地笑了起来。

很久没见到林大人如此痛快地笑过了。

梁梅清看到林大人痛快的笑脸,心里不油感叹。即使是那次缴获那么多鸦片,也只是微微笑了几次。更多的是蹙着眉,深深地思考着。

他难得见林大人如此高兴,便将自己这两天在三元里所经历的事情详详细细地对林大人描绘了一翻。

林大人听了,赞许地点着头,道:“想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这样源远流长,靠的就是这种不畏强敌敢于斗争不怕死的精神!如今,虽然朝廷昏匮,但见到我们的人民如此顽强,我心也感欣慰了!梅清,你快去收拾收拾,皇上命我即刻起程去往新疆。我们明天一大早便起程!”

说这话的时候,林大人脸上充满了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