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秦亡新论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部分(第1页)

“先生可在咸阳多歇几日无妨。”

“多歇几日,我能闲得住吗?”郑国吵架似地指点着四野的黄土,高声道:“你们看看,这千里平原无一丝绿色。我是搞水工的,看到如此惨景,我的心都在流血!如果有自灌水渠该多好啊!”突然提高了声调:“郑国不来则已,既然来了,修渠之事,大王您就得听我的,不过……”诡谲地眯眼笑道:渠成之后,一定得以我的名字冠名为“郑国渠’,大王可不许反悔!”

“先生不是说‘此渠成功,功不在郑国;如果失败,罪也不在郑国吗?啊!’”

“先前说的是气话。”郑国一笑之后,肃然再道:“泾水高于洛水,水往低处流,渠能不成吗?只要水坝高差合适,坝身强度合适,水渠坡度合适,此渠必成!”郑国的自信强烈地感染了赢政。他高兴地又“好”了一声,拱手对郑国道:“先生赴秦修渠,大义不分秦韩,如此坦诚本王钦佩!”

郑国见赢政向自己施礼,激动得手足无措地阻止道:“郑国有何德才敢受大王之礼,折煞老朽了……”

“本王尚未加冕,先敬先生一礼,祝郑国渠早日建成!”

“大王尚未加冕!郑国吃惊地重复了一遍,随即竖起了大拇指道:我看大王不仅是秦国之王,更已是天下之王了!”

赢政一听,高兴地一阵“哈、哈!”大笑后,吩咐侯振:“快牵一匹马来。”

“大王这是为何?”郑国不解地举目问道。

“本王陪先生,骑马进城……”

“大王是秦国之王,郑国是水工之王。郑国还想与大王同车入城,风光一番呢!大王怎么倒要陪郑国骑马来了!难道不要郑国乘车了吗?啊!”郑国矜持地笑道。

“那好!”赢政笑着转身行至车旁,道了一句:“先生请来登车。”郑国并不谦让,一叠声“好、好、好!”后,由侯振搀扶着登上踏凳进入辇车。赢政随后也进入辇内,坐于郑国之侧。

蒙毅见众臣上车已毕,便下令“出发!”。眨眼间:大道上车轮滚滚,旗帜飘舞。盔甲鲜亮的虎贲军护卫着车队向咸阳驰去。

郑国坐于车上,见大道两侧护驾执哨的虎贲军,两两相对,端坐马上,勒马持刀,态极威武;再回头一看,车队连绵数里,掩映于黄尘之中,难见其尾……感慨地对赢政道:“大王不嫌郑国终年爬山涉水与农人为伍,衣饰粗陋而脾性倔犟。今日收服的岂止是一颗郑国之心,而是天下的士子之心啊!”话未说完,已如孩童般地放声大哭不止。

随行车队中,吕不韦等听见郑国的嚎啕之声,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尽皆面现惊诧之色……

光荫似箭,日月如梭。两个多月后,一幅较吕不韦原作《关中水网地理图》更全、更大的地图,作为郑国夜以继日的辛劳成果,已被醒目地挂在祈年宫偏殿中。郑国作为该图主创,正在以短棒指点着,向殿内的宗庙长老,文武重臣等,讲解着他精心设计的修渠方案。

郑国按图讲解,所论条理分明,极为详尽:“整个灌溉工程,由拦水坝、泄洪道、引水渠、灌溉渠等四个部份组成。拦水坝的选址,正处于泾水冲出群山、进入平原前的一个峡口上。泾水从西北向东南奔流而下,两面都是高山,在这里建拦河大坝,抬高水位后经引水渠进入灌区。充分利用关中平原西北高于东南的特点,形成完整的自流灌溉系统。灌溉渠又分主干渠和干渠;从泾河引水到注入洛河,渠长三百余里,可最大限度地扩展灌溉面积达数十万顷之多。一旦此渠建成,关中从此再无凶年,必为大秦的第二粮仓……”

听完讲解,老臣刘巍颤巍巍地起身问道:“请问郑先生,若以二十万民夫上阵,此渠几年可以建成?”

“八至十年可以建成。”

刘巍不屑地轻“哼!”一声,撇嘴笑道:“就以最快八年来算!”转对赢政拱手再道:“请大王慎思,历时八年渠成之后才有可能获得粮食,这对我国眼前的大旱缺粮于事何补?如此浩大工程万一失误,如何补救?郑国给咱画饼充饥,咱秦国岂能任他玩弄于股掌之中……”

刘巍此言一出,立时引起数名宗庙长老和###重臣的附议:

“拿这二十万人去打仗,用不了八年,韩魏两国早拿下了,要多少粮食没有?何必去修渠!”

“如此浩大工程十年能修成吗?

“郑国是韩国人,渠修废了怎么办?”

赢政不动声色地坐于搬至殿中的龙椅上,仔细地聆听着朝臣们的议论。殿内叽喳之声稍停后,站起来威严地敛目扫视着众臣。半年多来,文武百官从他性格的变化中,知道这种沉抑的氛围,往往是他雷霆之怒的前兆,有鉴于此本来还想说点什么的,都已吓得将话咽到了肚中、谁也不敢再吭一声。大家都在屏息静气地等待着……

“请郑先生入秦修渠,是本王加冕亲政前乾纲独断的第一件大事,”赢政一开口,果然把大家全吓了一跳:“郑先生入秦修渠,早已大义不分秦韩,今后再有将郑先生视为韩人者,本王定斩不赦!”杂乱的殿庭内立时便被震慑得如空谷沉寂,鸦雀无声。稍停后,赢政铿锵地再道:“当年先祖昭王决议让李冰修建都江堰时,不也有人认为修堰风险太大,时间太长,远水不解近渴,不如调兵打仗扩土夺粮来的实在。可是经过十年努力,李冰父子前赴后继,终于建成了都江堰,使川西变成了名符其实的天府之国,变成了咱大秦的第一粮仓,并且将受益千古!今天本王与众卿吃的,就是产自川西的粮食!什么‘远水不解近渴’,全是一派胡言!世间万事一经动手,总有完结之日,引泾水入关中哪怕要十年、二十年,只要动手,早修一年就减少一年,时到花开,水到渠成,此理千古不废!本王考察都江堰得出的结论是:只要关键技术可行,其余困难都会迎刃而解。引泾水入关中据郑先生讲,只要坝高合适、坝身强度合适、水渠坡度合适,此渠必成。这‘三合适’就是引泾水入关中的关键技术,本王对此坚信不疑。吕不韦领旨!”

“臣在。”吕不韦肃然起立,躬身应道。

赢政见近来事事依从自己的吕不韦,躬身立于殿中。知道吕不韦尚且如此,其他大臣谁还敢再以尚未加冕来刁难自己,因而满意地颔首着道:“本王命你,自今日起,即将修渠之事列为咱秦国的第一要务,特别要作好后勤支持。”见吕不韦躬身领旨后,转眼盯着郑国,道了一声:“郑国领旨!”

郑国莫名地犹豫着,虽抱拳拱手,却盯着赢政道了一声:“外臣郑国……”不料赢政却不容质疑地朗声道:“先生赴秦修渠,高义不分秦韩,岂能再内外有别!”郑国终于猛然伏地跪拜道:“臣郑国请大王示下……”

“本王命你总理修渠事务。从即日起此渠即以‘郑国渠’冠名,三月内本王还将送先生一件‘厚礼’,给你一个‘惊喜’!”

郑国和众臣闻言一怔,均不知赢政所要送给郑国的“厚礼”是什么?给郑国的“惊喜”又是什么?郑国虽也惊诧不已,一则无时间多想,再则也不便多问,只是深受感动地再拜道:“臣郑国将不辱王命,誓为修好引泾水入关中……”

“不,是‘郑国渠’”赢政坚毅地纠正道。

郑国激动得热泪盈眶地改口道:“臣郑国誓为修好‘郑国渠’,而肝脑涂地……”

赢政也深受感动地盯着郑国:“郑国渠因需筑坝拦水,工程比都江堰工程更大,也更复杂,爱卿必须慎之又慎,以免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