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秦亡新论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4部分(第1页)

吕不韦手持短棒,指点着挂图道:“解决关中大旱之策,在于如何向泾河借水……大王请看,这是泾水流向,这是洛水流向,这是渭水流向。三水中泾水地势较高,水量丰足,从西北而下绕开关中汇于渭水,最后进入黄河。关中平原无法引用泾水的关键,就在这个‘绕’字,如果要让其不‘绕’,就需要掘通仲山,从瓠口引泾水横贯关中,如此则水到渠成。关中数十万顷平川即可变成良田……”

嬴政耳听眼观,不由在心里暗暗叫“好!”,转态一想似有疑虑地思忖着问道:“既然仲父已有如此绝妙构想,为何不早作决策!”

“微臣才疏学浅不识水工,掘通仲山,从瓠口引水,只是千虑之一得,若要变成现实,非有专精水工不可!”

嬴政晃脑巡视左右及身后众臣:“大秦人才济济,难道就找不出一个能司水工之职的人吗?”见众臣默然无语,目光最后还是停在吕不韦身上。

“大秦自都江堰之后,三十余年未兴水利工程,此类人才极为奇缺。如此大型工程更是无人胜任,”吕不韦愁苦地叹息着道:“微臣仅过五十,却已为此愁白了双鬓,实在没法解决!”嬴政深情地看了他一下,见吕不韦的双鬓确已有了灰白发丝,不由颔首着转脸再问:“都说大秦国势强盛,人才辈出。怎么连一个优秀的水工都没有呢?”

李斯见众臣无语,便出班奏道:“微臣在自楚赴秦的路上,曾听人说韩国水工郑国,乃天下水工奇才,若能请到郑国……”

嬴政决然地打断道:“大秦既然没有能胜此任的水工,就不是‘若能’,而是一定要请到。”

大夫冯去疾思忖着道:“微臣也早有耳闻,郑国治水乃天下奇才……只是大秦对韩国已多次用兵,此等于秦有利的大事,韩王一定不会准其入秦!”

冯去疾言毕,不少大臣更是晃脑着将冯去疾所言“韩王一定不会准其入秦”,变成了:“此等于秦有利的大事,韩王绝对不会应允!”然而,对此“绝对不会……”之说,有人也不以为然!依据之一就是秦比韩强,若派大兵压境,韩王必然松口……争来辩去,最后还是认为冯去疾所言“韩王一定不会准其入秦”似有道理。那么怎样将“不一定会”,转变为“一定会”呢?有人献策道:“请大王派使臣入韩,许以献粮献款,割地赔城,商借郑国……由于此法看来较妥,殿中立即响起一阵“臣附议!”“臣也以为此法最妥!”的声音。

嬴政关注着众臣的议论,待吵嚷声平息后,朗声道:“为得郑水工入秦修渠,献粮献款,割地赔城,本王都在所不惜……”稍停后反问道:“如果韩王硬是不借,怎么办……?”见众臣默然无语,谁也答不上话,决然再道:“本王思忖借郑国之法有二,第一是派兵强借,但现在天旱缺粮,不宜用兵;第二是派人智取……”略作思忖,朗声唤道:“李斯、蒙恬领旨!”

李斯、蒙恬立即出班应答:“臣在。”

老臣彭煜语出至城,迟疑着道:“大王还未亲政,不能……”

“不能什么?”嬴政不满地皱起了眉头:“不能下旨是吗?”目光锐利地厉声再道:“先祖戒律,后继储君要二十二岁才能亲政下旨,是怕新王阅历浅薄,遇事混沌,贻误天下。”双目如电,直盯彭煜:“你看本王混沌吗,啊!”吓得彭煜惶恐地匍匐于地,连连叩首道:“大王天纵英明,绝不混沌……”

嬴政看着须发皆白的彭煜,又道了一声:“爱卿平身吧!”俨然已是一派加冕秦王的气势了。

嬴政见彭煜已退归班内,厉声再道:“今后廷议国事,不许再提本王不能下旨之事。本王不能下旨,难道还不能提一个建议!如果建议没错,众卿能不执行吗?啊!”他这一“啊!”把满殿大臣全吓懵了!

殿内群臣轰然跪地,俯首齐道:“大王旨意臣等尽皆遵行!”

吕不韦也跪在殿中,口中也在念念有词,却听不清他在说什么。其实与其说他在虔诚地向嬴政表忠,还不如说他在立着耳朵听众臣说些什么?当他听明众臣把无冕王嬴政的话,称之为“大王旨意,臣等尽皆遵行!”时,他知道自己今后也得小心了。

嬴政欣喜地微笑道:“都起来吧。”转对李斯、蒙恬:“当年大破五国联军,二爱卿与王贲勇闯魏国都城,釜底抽薪,事办得很好。现今本王命你二人带上嬴成,前往韩国见机行事,捆也要把郑国捆来!”至此,众臣才瞠目了然,嬴政所谓的“智取”,实际上是要将郑国强行“捆”来秦国!这种做法虽然有一定风险,万一强捆失败,韩国以此指责秦国,道义上将处于被动,但所投入的人员和物资等耗费却是最小,如能办成将是奇功一件!

嬴政转脸盯着冯去疾再道:“爱卿掌管大秦各项土木工程,十分辛苦,也十分尽力。掘通仲山,从瓠口引水灌溉关中之事,仍由爱卿协助仲父筹办,不得有误……”

“掘通仲山,从瓠口引水乃属重大工程,”冯去疾满面愁云,犹豫着躬身道:“需征用众多民夫……请大王三思!”一提征用民夫,众臣又都没辙地傻眼一怔。他们全都知道,秦国当前大旱,如果为修渠再调民夫,由于工程艰巨不可能立即见效,而农时却不待人,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就在他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之际。嬴政舒朗坚毅,一派王者风范的声音,又在他们的耳中又响了起来:“历代先王最大的遗愿是富国强兵,一统中华!修通水渠,关中从此再无凶年,万千农人从此不必再去逃荒,其功德之大难以估量……”目光深邃地盯着冯去疾:“本王希望爱卿成为第二个李冰,使关中数十万顷旱地早变良田!”

冯去疾一听,感动得双膝一软,热泪盈眶地伏地跪拜道:“臣遵旨!”

“爱卿平身吧。”嬴政深切地沉吟片刻:“以下三件大事,咱们君臣分头办理,三月后必须大见成效。第一,本王三日后将动身亲往巴蜀考察都江堰实况;第二,李斯、蒙恬必须将郑国‘请’来;第三,仲父和冯去疾还得再去一次仲山,将引水路线再作一次详察。”

三日后,嬴政说一不二,亲自前往巴蜀考察都江堰就要成行了。

一大早咸阳尉司空马就在城门边亲自带队执哨。一队虎贲军护卫着一辆豪华安车从城中驰来,司空马立时喊叫着,让军士拦住行人车马,先让这辆安车顺利通过。

安车窗帘挑开——露出秦王嬴政的一双精灵的大眼。他见司空马只在片刻之间,就将进出频繁的咸阳南门,整治得秩序井然,不由满意地放下了窗帘。

蒙毅殿后随行,至司空马身边,拱手致意:“司空大人辛苦!”司空马也拱手还礼,躬送蒙毅策马而去。

离城三十里的凉蓬内,吕不韦、王绾、冯去疾、蒙骜、王翦……文武重臣,安坐案边,品茶叙谈。小校进凉蓬执军礼禀报:“禀丞相及各位大人,大王来啦。”

吕不韦急率众同僚起身走出凉蓬。但见安车远远而来,至凉蓬前停下。车门开启,嬴政气宇轩昂地走下车来。

吕不韦上前躬身相迎道:“臣吕不韦率同僚已在此恭侯圣驾,请大王稍事歇息,换马前往巴蜀。”

嬴政昂首一笑:“本王不累,换马后就可出发。”

“巴蜀素有蜀道难行之说”吕不韦关切地再道:“其剑阁之难,犹如登天;巴江(嘉陵江)之险,世所共闻,大王此行务必千万小心!”

嬴政旷达的扬眉一笑:“没事!道路再难总不会比修都江堰,掘仲山难吧。啊!”说罢一阵爽朗的“哈哈”大笑。

“臣拟飞檄告知巴蜀太守王越在梓潼接驾,不知当否?”吕不韦已变得十分乖巧,不敢再以赢政尚未加冕而自行作主。果然他的想法与嬴政想的并不一致,若在以前又麻烦了!

“告诉王越就在成都接驾,最多不能超过十里。本王要好好走走,好好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