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秦亡新论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7部分(第1页)

嬴政经反复思量认定让郑国举家入秦,对修渠有百利而无一害,天大的风险都值得去冒,并且一定要成功!于是既欣慰未蛮撞行动,又感到几乎错怪了李斯和蒙恬,于是自嘲地笑道:“如此说来,是本王操之过急,错怪二卿了。”

李斯和蒙恬深深地一揖道:“不,是臣等未将实情及时向大王通禀……”

韩都新郑。

近年来因无战乱,加之地属王都,因而街市繁华,吆喝不绝,一片热闹景象。

王宫后殿中,众多舞女和着节拍,翩翩起舞;乐师们尽心吹弹,各显技艺。殿中全是一片歌舞升平的太平景象,而观舞者仅韩王及其后宫二妃。韩王双手搭在二妃肩上,饮酒吃菜全由二妃侍奉……与其说是观舞,还不如说在和二妃调笑!

丞相孟尧匆匆走来,跪禀道:“臣孟尧叩见大王!”

韩王面色一凛:“不是说寡人今日不朝吗?怎么又来啦!”没好气地挥手道:“你们下去吧。”见孟尧不急于开口,待乐师舞女退去后,不屑地抬眼问道:“什么事这样急,非此时说不可……”

孟尧叩首再道:“大王已十日不朝……”

“秦国连年大旱,吕不韦终日焦头烂额,无暇顾及其它。本王趁此天赐良机,喘口气不行吗?啊!”

“秦使李斯已到我国五天,大王再不接见,他就整日坐在微臣府中。如此冷漠秦国使臣……”

“两国眼下无事,他来干什么?探到点风声了吗?”

“据探报,秦国为从根本上解决关中大旱,吕不韦已计划引泾河水入关中,再汇入洛水……”

韩王闻言猛然一怔,不待孟尧说完,随即昂首大笑道:“引泾水入关中,要不是痴人说梦,也是异想天开,那可能吗?”孟尧恳切地:“据微臣所知,泾水地势高于洛水,虽有仲山阻挡,只要水工得当,不惧投入,是完全可以办到的。听说为使关中建成秦国的第二粮仓,嬴政还考察了都江堰……”

韩王不以为然地撇嘴一笑:“打通仲山,筑坝拦水,那该是多少年后的事,这对我们韩国难道不是一件大好事吗?”

“是大好事也是大坏事!”孟尧双目如炬,直盯韩王:“不管多少年,总有建成之日。一旦引水成功,关中必然会变成秦国的第二粮仓,届时我国首当其冲,势必被强秦所灭……”

韩王两手一摊,无奈地叹道:“那有什么办法……”

孟尧决然地挥手着道了一句:“有办法?”盯着不解其意的韩王再道:“臣有一‘疲秦’之计,让秦国修渠数年,而功亏一篑!”

韩王意外地“哦!”了一声,关切地趋身问道:“爱卿有何妙计,可‘疲秦’于修渠……”

“微臣琢磨李斯此次出使我国,是专为借用我国水工郑国而来,臣请大王恩准此事,让郑国赴秦为其修渠……”

“不行,不行!”韩王连连摇手着道:“寡人以为爱卿有何妙计可以‘疲秦’。若让郑国为其修渠,岂不是为虎添翼,让暴秦早灭韩国,哪里还谈得上是‘疲秦’之计!”

“此计之妙”孟尧诡谲地晃脑着道:“全在于郑国为其所修之渠是一条死渠!水渠完工之日,也就是它报废之时。泾水根本流不到关中!届时吕不韦将望渠兴叹,叫苦不迭。若要重修,又需数年!”

韩王终于恍然明白,孟尧所言的‘疲秦’之计的要害,是不动声色地让郑国为其修一条废渠!不由兴奋地连连叫“好!”着道:“爱卿此‘疲秦’之计,看似简单,却极为歹毒!以此计‘疲秦’实为本王除了心中的一口恶气!”思忖着忽又转态道:“郑国为人倔犟,所经手工程皆求尽善尽美,他会应允以错误的设计,去坑蒙秦国吗?”

“郑国全家都在韩国”孟尧双目生辉,极有把握地:“只要以其妻及二子为质,不怕郑国不依计而行!此事交由微臣去办,定可万无一失!”

韩王这才把心放了下来:“那好。明日早朝本王就接见李斯,然后送郑国赴秦修渠——为秦国修一条举世无双的死渠!”言毕昂首一阵大笑后,见孟尧已经离去。拍掌着对重又上场的乐师和舞姬们道:“本王数年来,从没有现在这样高兴过,你们可得为本王奏最美的乐曲,跳最美的舞蹈,为本王助兴!”

须臾,殿内重又霓裳飘动,倩影婆娑;仙乐袅袅,不绝于耳。

韩王象什么也没发生过似地,完全沉浸在美妙的舞乐之中。他既为优美的乐曲,也为设想好了的妙计陶醉了。

长篇历史小说《大秦悲歌》第 十二 章

长篇历史小说《大秦悲歌》第 十二 章

斩嫪康嬴政惩恶徒  平反叛嬴蟜初率兵

话说郑国回到咸阳后,百官为祝贺其举家乔迁入秦,夫妻团聚,都陆续前来送礼祝贺。嬴政也通达地下旨:罢朝三日,让百官自由三天。如此一来,郑国府中更是成了比赶集还要热闹,比看戏还要拥挤的地方。三天过后,郑国因惦记工地上既繁杂、又关键的大坝工程,第四天一早便将家事撂给夫人,让侯振派兵护卫着上工地去了。

按秦国体制,重臣遵奉王命外出办差,离京都咸阳前都得亲往王宫,向秦王陛辞。一则让秦王知道他要走了,再则还想知道,秦王是否还有新的旨意!可郑国一来因工地离咸阳不太远,二来更因在朝中没事,所以他说走就走,连个招呼都没打。更何况在韩国的二十余年间,韩王连一次都没召见过他,有事全由丞相安排。他更是养成了终日忙于修渠,很少回朝更不需去“陛辞”的习惯。

三日后早朝,当赢政从蒙毅口中知道郑国已赴工地的消息后,不由深情地点头着轻“唔”了一声,表示他已经知道了。由于把解决关中大旱的希望全放在郑国身上,而郑国又是如此地敬业,他对郑国的敬佩也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