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大宋的人大宋的事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4部分(第1页)

后,流着泪拍马屁:“我要把陛下赐的诗刻在石头上,永远带在身边,直到进了棺材。”享受赵光义赐诗的人很多,包括隐居华山的老神仙陈抟。

最有意思的是,他还曾写过戒酒诗。翰林承旨苏易简虽才华横溢,却嗜酒如命,赵光义就亲笔写了劝酒、戒酒二诗赐给了他,还让他对着自己的老娘吟读。苏易简从此上朝值班的时候再也不敢喝酒了,可回到家私下里照喝不误。后来苏易简终于因酒致病,不治身亡,赵光义还叹息道:“苏易简竟因为杯中物送了命,太可惜了。”

不过赵光义写的诗虽多,却大都佚失没有流传下来,究竟写得如何不敢妄测。(会和乾隆的水平相当吗?)不善文的赵匡胤却留下一首《日出》诗:“欲出未出光辣达,千山万山如火发。须臾走向天上来,赶却流星赶却月。”文字并不精巧,但境界宏张,气势逼人,流传很广。

一心想在“文”上超过哥哥的赵光义,要是知道千年之后是这个样子,心情会怎么样呢?估计会郁闷死。

赵光义诗写得如何不得而知,但书法确实很高明,不仅在历代帝王中是出类拔萃的,就是和别的书法家也有得一比。他精通草、行、飞白、篆、籀、八分书,群臣都以能够得到他的作品为荣。他曾飞白书“玉堂之署”四字,赐给那个喜欢喝酒的苏易简,苏易简得到了皇帝的墨宝,便邀请好友毕士安等前来观赏,一起分享他的荣耀。

宋太宗赵光义赵光义听说此事,派使者赐宴,众大臣纷纷赋诗颂扬,一时间热闹非常(和现在的领导题字相似,不过现在领导的字远远赶不上赵光义)。

赵光义的书法好,围棋下得也不错(都是文人雅士的勾当啊),连当时的高手棋待诏贾玄,国手杨希紫、蒋元吉等都不是他的对手。据说赵光义对围棋钻研得极其精深,还创造出三个定势,名称叫“独天飞鹤势”、“对面千里势”和“大海取明珠势”。创造出新的定势,不是名家高手断不可能,中国第一个围棋九段陈祖德就以独创“中国流”定势名扬天下。由此看来,即使当时的名手有让棋的嫌疑,赵光义的棋力也会是相当不弱。

许多大臣看到他痴迷围棋,又怕影响“龙体”安康,劝谏不断(当皇帝太不自由了,下个棋也被管制)。

赵光义倒很平静,对进谏的大臣说:“我下棋不过是为了躲开六宫美色的诱惑,大家对此不用多说了吧。”似乎自己很不近女色的样子,其实赵光义喜欢下棋是真的,喜欢女色也是真的。李后主的妻子小周后貌美如花,南唐亡后随李煜客居京城,被他多次宣召“宠幸”,宋人画的《熙陵幸小周后图》描绘的就是这件事。可怜多才多艺的李后主,国破之后还得承受妻子被侮辱的痛苦。

风雅的赵光义不但强睡亡国之君李煜的老婆,还干过一些别的阴险之事。

在他刚刚继位不久,还保持着和赵匡胤一样的私访习惯。一天傍晚他又微服出访,想到市场去听听人们都在议论些什么,不料看见一个乞丐因为乞讨不到东西急了,就满脸无赖相地靠在一家店铺的门口大骂起来,惹得人人驻足观看,影响了店家做生意,店老板也不敢得罪这个恶丐,就赔着笑脸劝他走。

恶丐就是不理,照样大骂。(不给钱,就不走!)

就在纠缠不休的时候,忽然从人群里冲出一位爷,不由分说一刀结果了恶丐,然后撒腿跑了,消失在薄暮之中。因为走得慌忙,杀人刀都没顾得取回。堂堂京城,光天化日下杀人,这可不是小事情。第二天赵光义严令开封府限期追捕。果然在限期内抓住了凶手,原来是店主人实在压不住火,就一刀杀了那个恶丐。

赵光义对开封府的办案结果表示满意,嘱咐再查实一下,并把那个罪犯和凶器一齐带来让自己看看。等开封府尹来了后,他问:“审定了吗?”开封府尹回答:“审定了。”

这时出现了惊人的一幕,赵光义回头告诉小太监:“把我的刀鞘拿来。”刀鞘到手,他把杀人的那把刀插进鞘内,居然顺顺当当、严丝合缝。赵光义阴沉着脸说了句:“这样办案,不是枉杀无辜吗?”然后一甩袖子走了,把开封府尹晾在那里尴尬不已。

为了在刚继位时树威,一国之君竟然杀了个乞丐,把大臣们给耍得团团转,赵光义算得上阴险至极。

另外,当时的开封府尹是他的皇弟赵廷美,里面牵扯的事情就多了,下面马上就会知道。

等龙椅坐安稳以后,赵光义也力图表现得仁厚。一次殿前都虞侯孔守正和另一位大臣王荣在御花园侍奉他喝酒,结果这两个人喝得大醉,竟相互比谁的功劳大,两人还真争出火来,谁也不服谁,打起了口水战,皇帝被冷落在一边,真成了“孤家寡人”。

侍宴的人见二人连臣子的礼数都没了,就奏请赵光义将他们抓起来送吏部治罪。赵光义一笑了之,吩咐把这两个醉鬼好好送回家去。第二天两个人酒醒了,越想越后怕,连忙去皇宫见皇帝请罪。赵光义更绝,装作什么也记不清的样子,对两个人说:“昨天我也喝醉了,究竟发生什么事了?”

一场风波,就这样被他化解于无形。

对在朝廷上公然顶撞的大臣,赵光义也能宽容,寇准还是员外郎时,曾和他顶撞起来,赵光义生气了,想拂袖而去。谁料寇准竟拽住他的衣服不松手,硬是把事情给解决了才放赵光义回后宫。结果寇准不但没受处分,居然还得到了他的表扬。

不只是对大臣,对身边的侍从赵光义也表现得很宽厚。喜爱书法的他经常练字,一天感觉砚中的墨有些发滞,下笔时不顺畅,就想把砚池里的积墨清洗掉,左右看看身边一个人也没有,就屈自己的“九五之尊”到池水边洗砚台。可巧,刚刚洗完,侍从就到了,赵光义甩甩手上的水,慢条斯理地说了句:“你们从哪里赶来的啊?”丝毫没有怪罪。

在赵光义统治时期,仍然还有特务在明察暗访,横州知府王嗣宗抓住一个特务,不由分说就打了一顿乱棍,还上了枷锁扭送到京城,附带上了一本:“陛下不信任天下的贤人俊杰,反倒宠信这类人,让他们充当耳目,我私心里替陛下不值。”这还了得,打狗还得看主人呢,赵光义大怒,下令把王嗣宗枷起来押解进京。等到了京城,他也消了气,反而表扬王嗣宗正直,官升太常博士。

赵光义生活比较节俭,不肆铺张。在一次宴会上,枢密使王显等一大帮锦衣玉佩的高官都出席了,饮宴之中王显发现皇帝竟然穿了一条旧裤子,不自觉就多看了两眼,赵光义发现了,呵呵一笑说:“我不穿新衣服,就是体谅纺线织布的劳苦,为天下人都能俭朴起个表率。”

俭朴的赵光义痛恨腐败,对贪赃枉法的官员绝不轻饶。虽说宋朝不杀士大夫,但有一条例外,就是贪赃的官吏坚决处死。赵匡胤统治时期,就曾有大名府主簿郭,员外郎李岳,太子中舍王治,将军石延祚、桑进兴,洗马王元吉,侍御史张穆,左拾遗张恂等因为贪污被杀。

到了赵光义时代,在整顿吏治方面也没放松,太平兴国三年,泗州录事参军徐璧,侍御史赵承嗣等也因贪污丢了脑袋。赵光义又下诏规定只要是贪赃枉法的官员,一律严肃处理,就是逢国家大赦也不能免罪,宣布这个制度“永为定制”。可见宋初无论赵匡胤还是赵光义,在反腐败上都是认真对待的。至道三年(997)三月,宋太宗赵光义终因高粱河之战中受的箭伤经年不愈,再次发作,不治而死。

赵光义早年力图开拓,完成了中国主要地区的统一,但在向北进军时几经失败,晚年被迫守成,内外形势也不太平,内有四川王小波、李顺起义,外有北方的辽国南下侵扰,西有夏州党项部族的时降时叛,给后代留下了一个形势不明的江山。幸运的是赵光义有知人之明,给继承人留下了寇准、吕蒙正、吕端等一批人才,保证了政权的顺利交接。

赵光义统治时期,扩大科举取士规模,加强对官员的考察与选拔,进一步限制节度使权力,改变武人当政的局面,确立文官政治,鼓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国力持续发展……一系列措施为宋朝稳定度过瓶颈期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四章 和约,注定了的道路

“听天由命”的皇帝(1)

太宗赵光义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宋朝从扩张阶段进入了守成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