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学兵二连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部分(第1页)

但就这么位蔫不拉唧的家伙,什么时候和村里的大姑娘好上的,魏副连长都不知道。只是有几次熄灯后,魏副连长去各班查铺,见独少王板鸭。问去哪了?班长说不知道。黑咕咚的又没处去找。可往往当魏副连长不放心,又回去查看时,却见板鸭在铺上睡得正香。摇醒问他刚才去哪了?他就装眯瞪:“刚才去哪了?谁刚才去哪了?”或干脆一口咬定:“刚才去厕所了。”令魏副连长没辙。

一天晚上熄灯时,魏副连长就在七班守着。见王泛亚没回来,就和七班长丁新旺进村去找。手电光里照见一个人影,倏忽不见了。丁新旺就喊:“板鸭,看见你了,给我站住!”

可在村里东拐西拐的就是追不上。魏副连长和丁新旺泄气地回到帐篷,却仍见王泛亚在铺上睡得正香。气得魏副连长也喊起了他的外号,“好哇,你个王板鸭,竟跟我玩起了捉迷藏!”

板鸭却癔尔巴怔地装作刚醒,还反问:“咋回事?捉什么迷藏?”

气得丁新旺指着他的鼻子,“好、好、算你能。等哪天捉住你了咱再说。”

可魏副连长和丁新旺就是捉不住板鸭。

有一天,尾随其后的丁新旺,明明看见板鸭进了那家的院子,回来叫了魏副连长就去捉。老两口热情地开了门,往屋里让。进了屋,老汉一边递烟泡茶一边问:“这么晚了,是来公干,还是串门?”

两人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因为陕南一般无后院,一明两暗的屋里,根本就无板鸭的踪影。俩人只好东拉西扯地聊了一会儿。告辞出来,好不狼狈。

回到班里,躺在铺上的板鸭还关切地问:“班长,咋回来得这么晚?”

其实白天干活时,常可见到有位漂亮的姑娘,或站在大树下,或坐在石坎上,久久地往这边深情地张望,惹得学兵们很是亢奋,有偷眼观瞧的,有高声怪叫的。唯王板鸭,目不斜视、心静如水、和态如常。偶有听到打趣、说怪话的,也只咧嘴一笑,不屑一答。

魏副连长从未抓住过王板鸭,可仍找了个借口,把他调回了连里。从此,干活的二排学兵,再也见不到那位往这里深情张望的漂亮姑娘了。一下子都像泄了气的皮球,蔫了许多。

于群自从六班调到三班任上,感到就像到了地狱。卫生队的好饭吃不上了,有女兵相伴的美好时光也成了记忆。回到连里,每天吃不饱不说,干的活又是泥里水里的钻洞子,安管道。对于一贯爱好仪表美的于群来说,更难受的还有那身装束:肥大的雨衣和雨裤,灰色的安全帽,足蹬高腰胶靴,走起路来“扑哧扑哧”的,活进村扫荡的日寇。出洞子时,满身满脸的泥水,又象狼狈逃窜的日寇。不光是形象不美,还有危险呢。进洞的头一星期,就遇上了塌方。

其实严格讲,那还不算次真正的塌方,只不过洞顶掉下了块行军锅大小的石头,砸坏了木排架。当时于群正和刘秀松,虢玉成等人在紧固管道接口,忽听背后一声响,一块碎石已砸在了于群的腿弯处,使他跪倒在了泥水中。一刹那他还不知是怎么回事,只见刘秀松和虢玉成正迈着短腿向外飞跑,忙爬起追之而去。他人高腿长,先跑出了洞外。心“嗵嗵”地跳,腿“索索”地抖,不能自已。被随后跑出的刘秀松看见了,过来关心他:“尿没尿湿裤子?”虢玉成却说:“尿湿了好,这叫尿浇咬蛋虫。”俩人一唱一和地好一阵嘲讽,可他腿抖牙颤地,根本无心与俩小子计较。

十连管道班的田班长出来了,说:“没事没事,不过掉下一块石头嘛!不要害怕。”又说他已仔细查看过了,并派人正在加固排架,不会再有危险,让他们进洞继续施工。可于群此时怎么也迈不开步子,一屁股瘫坐在了湿地上。

另一次危险发生在前两天。

凿岩机又叫风枪,顾名思义,是靠高压空气驱动的。隧道每掘进一米,高压风管就得跟进一米。风枪凿岩时,会产生粉尘,为防矽肺病,不允许打干风枪,必须给风枪配水。这样,隧道每掘进一米,高压水管也得跟进一米。另外,放炮后,产生的粉尘量更大。为使粉尘及早排净,人好进去出渣,隧道顶部还得安装大口径的除尘管。而且,每条隧道并不只是洞子两头的两个掘进面,而是沿隧道平行,先打一条主导坑道,主导坑再多处与隧道横向相连,以开辟更多的掘进作业面(俗称掌子面)。上下道坑间有两米厚的石层相隔。上道坑出渣时,须在这石层中炸出个出渣漏斗,才能将石渣溜到下道坑的轨道斗车中。所以,主导坑、上道坑、下道坑、坑坑都得安装高压水管和除尘管。随着隧道掘进节节前伸,洞内参战的兵力越来越多,管道安装、维护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

这天,于群和徐继明抬了根水管来到下道坑的掌子面。那震耳欲聋的风枪声,震得于群觉着心脏都要从嘴里嘣出来。忙扔下水管,双手捂住耳朵。就在此时,炮声响了。是上道坑掌子面的作业放炮。于群哪见过这阵式?第一反应就是:完了,今天完了,看样子要报销在这儿了。

他感到这爆炸声就是直接在头顶炸响的,那真是晴天霹雳,山摇地动,似乎真的是天要塌了、山要崩了。从上道坑的漏斗处喷出团团蓝紫色的光焰,一闪一闪地散射出死亡的光芒。裹着浓浓炸药味和粉尘的气浪,一阵阵迎面扑来。于群感到自己犹如秋风中的枯枝败叶,被气浪掀得摇摇晃晃。这时下道坑的人也乱了,吓得到处乱跑。孟副营长捏着那支五节电池的大电筒,厉声喝斥:“不要乱跑!不要乱跑!都紧靠排架站着!不要乱跑……”喊得嗓子都哑了。

炮声顶多持续了两分钟,可于群觉着时间长得足有一个世纪。虽有惊无险,可于群回去就病倒了。也不知是真病了,还是给吓得。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千锤百炼(二)

张三德在学兵二连年龄最小。他1954年9月出生,来三线时还不满十六周岁。他十六的生日也许是在行军路上度过的,反正那时没有庆祝生日的讲究,他本人又不在乎。

来“三线”的头五个月,他几乎一多半时间是在深山里砍柴、烧木炭。

刚来时,砍柴大都在连队驻地附近的山头。由于距离近,在司务长和当地的生产队长谈好价格,估摸出一个山头大约有几万斤柴禾后,连里就派出一个班,或持斧、或拿锯,将这座山头的大小树木齐伐净,再等星期天,全连去扛回。

慢慢地,附近山头的树木被伐光了,砍柴的距离越来越远,连里就不得不派人住进山里,专职砍柴。砍完了柴,除派人回连汇报,还得派人留守,以免被其它连队误扛。由于张三德年纪小,好说话,所以留他在山里独自看守的时候最多。后来又有了烧木炭的任务,他或独自、或有伴的,在山里呆的时间就更多了。

偶尔进深山,颇有新奇浪漫的感觉。而一两人长期呆在深山里,那孤独、荒凉的感受和生活的种种不便,以及对野兽出没的恐惧,那真是对人一种全方位的考验。由于砍柴的山头,距最近的有人烟处,少则五六里,多则十多里。他们往往只能住在牧羊人在山里搭建的能临时躲避风雨的小石屋中。生活环境几乎与世隔绝。

据当地百姓讲,豹子、狗熊、野猪等猛兽,以前常在这一带出没。由于开山放炮,目前这类猛兽很少了。但白天在山上见到狐狸,却是常有的事。张三德就几次见过不同颜色的狐狸,最近的一次距他仅二十米。那是一条毛色亮丽的红狐狸,后背和尾巴的毛色红得发亮,却并不怕他。与他目光对视着,缓缓从他眼前走过,消失在密林里。

山里的狐狸常糟害老百姓的庄稼和家禽家畜,所以村民们也有许多对付狐狸的办法。一是家家都备有自制的土枪,需从枪口处往里灌火药、铁砂,点火捻开枪。每放一枪都很费事,打中狐狸的成功率也不高。另一种方法是摆放肉炮。制做方法是:宰鸡时,不要拔毛,将鸡皮连鸡毛剥下,切割成片,将鸡皮里面朝外,露出肉质部分,带鸡毛面朝里,再放入炸药、碎石和铁砂,用细绳扎成一个个外观似肉球的肉炮,抛洒在狐狸出没处。狐狸一旦咬上肉炮,肉炮就会象摔炮似的炸响,往往能炸碎狐狸的半个脸。这附近的村民,几乎家家都有几张狐狸皮。由于交通不便,有货无处卖,供销社收购价又太低,草狐皮(颜色象灰狼)每张仅元,红狐皮每张也仅此元。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村民都不愿卖。

无论如何,白天都还好说。到了夜晚,那才真难熬。黑乎乎的小石屋,羊膻味浓得令人窒息。透风的石壁加剧着狂风的怒号。无风的夜晚,猛禽的怪叫又慑人心魄。时不时还传来敲击空洞枯木似的巨大声响,在山谷中久久回荡。还有美蒋空投特务、潜伏特务的种种宣传和传说,更令人浮思遐想,彻夜难眠。

烧木炭更辛苦。山是石山,挖窑不易。只能是半挖半垒,所以窑都不大。烧木炭最关键是掌握火候,既不能烧太过,又不能烧不透。火候一到,要立即封窑。此时一身泥一身水的,就象个泥人。掏窑时又弄得满身满脸黑黝黝的象个炭人。所以没人愿意干这活。但又不能勤换人,因掌握这技术不容易。于是,张三德就成了唯一自始至终的“山里人”。

春节后不久,又要派人进山砍柴了。连里自然又想起了张三德。

“三德呀,又要进山吹柴了。我和连长研究了一下,认为还是派你去合适。”说到这里,指导员顿了一下,观察张三德的反应。却见张三德扑楞着两只还显童稚的大眼睛,默不作声。

“这次去三人,由你带队。所以我和连长研究了,决定任命你为十班第一战斗小组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