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奈何江山唱晚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部分(第1页)

,一是他在政治上的孤立,二是他从不收受贿赂,三是他能拍马屁。这三条,最后一款倒没什么,古来宠臣皆是如此,但前两款却让他非常郁闷,政治的孤立让他时刻存在墙倒众人推的危机,同时也让他的首辅生活压力重重,而从不收受贿赂的结果就是他自始至终都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委屈着自己还捞不着一句好话。这种郁闷的政治生活,让温体仁越来越痛恨那些与自己为敌的官员,特别是东林党人,仿佛附骨之蛆,让他日夜不得安稳。而针对这种景况,他的攻击手段也越来越阴狠,打击范围也越来越大,攻击当朝的官员不够,还把目标对准了那些已经被自己赶出京城的对手。这种穷追猛打、不留活路的做法,最终也成了他败走政坛的导火索……

而作为帝国元首的朱由检此时则完全陶醉于自己“非凡的领导才华”中。自从有了温体仁,他的政治多动症更加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他的心中,始终无法对自己的那些臣子形成绝对的信任。对于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东林党人,他似乎总是抱着一种用之不爽、不用可惜的心态。而假如我们仔细地审视这一阶段的朱由检,努力地去探究这位元首的内心深处,也许我们就会发现,他有着一种极端矛盾的心态——一方面他很可能认可东林党人的才华,另一方面他又对东林党庞大的势力充满戒心。前几代皇帝的执政历史让他对士人结党充满忧虑乃至厌恶,而更加可能的是,朱由检也许同样明白温体仁的有些做法是在打击异己,而他似乎非常乐于借着这位首辅之手来削弱朝野间的朋党势力。但如此一来,朱由检又必须面对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防范温体仁!但可惜的是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朱由检走了他先人的老路——那就是开始重新起用身边的太监,而那位最终打开彰仪门放进李自成的司礼监太监曹化淳就在此刻登上了历史舞台,并且直接促成了温体仁的倒掉!

五 东山直落见黄昏

温体仁自掘坟墓,周延儒最后一搏

在温体仁种种倒行逆施的作为中,有两件事为他日后的陷落埋下了伏笔,一是对复社的暗算,另一件则是对钱谦益的穷追猛打。这两件事将他和东林党以及新兴阉党之间的矛盾扩大、激化,并最终引爆,也直接导致他在多方政治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不得不灰头土脸地退出了明末的政治舞台。而其后,虽几经周折,但最终登上首辅宝座的正是八年前被自己赶出京城的周延儒……而历史也在这一刻以一个错误平衡了另一个错误!

※虹※桥书※吧※BOOK。※

第38节:奈何江山唱晚(38)

(一)是首辅就要倒掉

在东林党的政治谱系中,复社属于周边组织,它的发起者之一张溥属于东林党后起之秀中的佼佼者。崇祯二年(1629年)他和临川知县张采在江苏吴江将浙西闻社、江北南社、黄州质社与江南应社等十几个社团联合到一起,形成了最初的复社。复社的成立之初并未和政治有太大联系,他们主张“兴复古学,将使异日者务为有用”,也正是源于此,社团的名字才最终确定为“复社”。但其后由于张溥等人的东林背景,这个文学团体逐渐变成了一个政治组织。同时由于张溥本人在当时具有很高的声望以及非常好的人缘,因此复社的势力也变得逐渐庞大起来。这自然招致了温体仁的不满,特别是复社士人时时“自矜‘吾以嗣东林也’”,更让温体仁极度厌恶,一心寻找机会摧毁复社。崇祯十年,苏州监生陆文生上疏,攻击张溥领导复社祸乱天下。苏州推官周之夔也上疏讦奏复社在地方肆意妄为、妄自尊大。有了这些由头,温体仁立刻连挥重拳,企图将复社的势力一举摧毁。在这个过程中,凡是对复社心存好感的朝臣多遭降谪。但即便是如此,温体仁依然不能完全得逞,而作为帝国元首的朱由检此时也不愿意任由温体仁将复社一网打尽,加之朝臣对此事响应者甚少,于是严旨察究之事便搁置了下来。

在此次针对复社的斗争中,由于温体仁并未达到目的,因此张溥等人并未受到切实的伤害。不过梁子结下了就总要解决,而机会也很快出现在了东林党人的面前,尽管它来得有些让人胆战心惊。

在复社之事还悬而未决之际,对东林党人恨之入骨的温体仁又开始调转枪口、寻找新的目标。这一次他选择了一个曾经被自己打败的人——钱谦益。

早在崇祯二年在推荐阁臣候选人时,温体仁与周延儒勾结,借口科场舞弊案,使得钱谦益“夺官闲住”,回到了家乡常熟县。钱谦益在家乡“休息”了整整七年,每日寄情山水、吟诗作文,本来消遣得很,但谁知他的老对手温体仁却并没有放过他。崇祯十年,温体仁指使常熟县衙门的师爷张汉儒诬告钱谦益“居乡不法”等五十八条罪状,把赋闲在家的钱谦益逮捕入狱。

钱谦益入狱以后,接连上了两道奏疏为自己声辩,同时也揭露了温体仁的所作所为。不过可惜的是,这些奏疏并没有起到任何积极的作用。黑狱沉沉中,钱谦益心境落寞,只好以诗言志,借此排遣内心的愤懑:

支撑剑舌与枪唇,

坐卧风轮又火轮。

不作中山长醉客,

除非绛市再苏人。

赭衣苴履非吾病,

厚地高天剩此身。

老去头衔更何有?

从今只合号罢民。

从上面这首钱的狱中诗,我们可以看出他自己非常明白眼前的景况,也晓得此次被抓后凶多吉少,凭他一人之力,要想翻案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钱谦益只好花了大把银子四处求人,希望能保全性命。而在他所托之人中最后起了决定性作用的竟然是大太监曹化淳。这对于身为东林巨子的他来说,不能不说是个讽刺。但无论如何,保命要紧,此时倒也真由不得他多想什么。而至于说这曹化淳为什么会“仗义援手”,这得说到这曹大太监的出身。曹化淳原本是大太监王安的门下。而王安死后,碑文正是由钱谦益主笔,而且写得还很考究。这样一来二去,曹化淳便真把这件事认认真真地应承了下来,并联合东厂太监王之心、锦衣卫掌印指挥吴孟明携手清查此案。与此同时,钱谦益又以攻为守,使重金贿赂抚宁侯朱国弼。朱国弼见钱眼开,也不含糊,立马参了温体仁一本,说他欺君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