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乱世太子妃:魏晋美男狂想曲 月斜影清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4部分(第2页)

朱充十分机灵,记性也好,这段惊心动魄的密谋被他几乎一字不漏的重复出来,朱涛、朱弦父子二人听得冷汗涔涔。

“钱凤走后,叔叔忽然举灯来照我,我很害怕,就装着大醉呕吐不止,叔叔见我吐得到处都是,以为我大醉,就没有怀疑。第二天,我借口自己离家日久,惦记母亲,所以,叔叔就派人送我回来了!”

饶是心情如此紧张,朱弦也高兴的拍拍弟弟的肩膀:“充,你越来越聪明了!”

“大哥,你的武功练得是不是越来越好了?一定要教我。”

“好的。”

朱涛见两个儿子谈笑,知道朱弦是想缓和一下自己的紧张情绪,他站起身,缓缓道:“朱敦还是要做下这等灭族之事了!”

“爹,二叔调兵在即,我们得赶紧入朝,奏知皇上,早作准备,免得朱氏家族全部被连累。”

“如今之计,只得如此了!唉,这次,我们真要和你二叔断绝关系了,否则,有何面目见先帝于九泉之下?!”

第八十七章 第一豪门

朱涛是依据王导来写的。王家就是大名鼎鼎的王羲之家族,兴盛了几百年,可谓中国第一豪门世家。

王导是东晋开国元勋,曾被元帝邀请共坐御榻,“王与马”共天下,说的就是这位当时号为“仲父”朝野倾心的强人。

当时,王导为丞相,王导的族兄王敦为大将军,一个主内一个主外,把持了东晋的朝政。后来王敦心生野心,但是,相较其他的叛臣,他也算不得穷凶极恶,在第一次“清君侧”成功后,并未直接进入皇宫兵逼元帝,而是退回了武昌。如果当时他进兵,也许江山就易主了。

但是元帝这一丢了面子,却气死了,然后,是太子明帝继位。

明帝也很强,广纳贤才,还在太子时,王敦就很忌讳他,曾想奏请废了他,但是没能得逞。明帝继位,王敦可就没什么顾忌大张旗鼓要谋反了。

很多大人疑惑的是,为什么王敦谋反,王导一家无事——谋反这样的大罪,这在帝王政治的株连九族下,实在不可思议。

可是,历史上,王敦谋反,王导就是没受到株连。原因有二:

1、当时东晋门阀制度,大族和皇室共有天下,而且由于长期战乱,儒学正统思想不强,皇权并非那么神圣;2、王敦起兵,王导是坚定的维护了朝廷的,他不仅辅佐元帝、明帝,后来还辅助第三代小皇帝,是三朝元老,真正算得上忠心耿耿。王敦兵败身亡,王氏家族却丝毫无损,不过死了几个老人而已,王导和一众子弟甚至还加官晋爵。这在君主制下不能不算奇迹,更是王导个人的处世哲学起了作用,当然也有明帝的宽容。

关于王导(文中的朱涛)如何助朝廷打败王敦(朱敦),下文会写道,这里就不多解释了。

中国的专制和血腥虽然延续很久,但是,偶尔还是有些人性的闪光点的,尤其是魏晋南北朝,风烟不断,群雄逐鹿,真正是英雄辈出,其精彩一点不逊色汉唐、明清,绝非大家想象的那么可怕。当时虽然暴君辈出,可是,一些明君也是很不错的,只是因为死得早,又没有大一统,所以不如何出名。

就比如王敦起兵,要遇到猜忌刻薄的皇帝,王导即使有心帮助朝廷恐怕也得不到信任和施展,最后被株连。

王导的政治污点,就是默许王敦杀周伯仁(文中石良玉的父亲石茗),这也反应了政客的通病“外宽内忌”,不过,人非圣贤,平心而论,王导一生也算宽厚仁义了。

第八十八章 沉重的皇冠(1)

早朝、午朝、晚朝。

由于朱敦的大肆杀戮,朝臣和京官的面色也越来越凝重。

今天的晚朝,朱敦又送来奏折,要求封自己最亲近的堂兄朱含为扬州太守。

扬州比邻京城,朱敦此时又要强求自己的亲族占据这一要塞。显然,其蛰人的黄蜂赤目已经完全暴露!众臣无不惊疑的看着皇帝,等待他如何裁决。

萧卷略一沉思,立刻道:“好,朱大将军的所有要求全部答允,即可召朱大人进京,且加诸黄钺班剑,奏事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朱涛父子听得这“宽厚”过于的恩宠,心里惶惶,不敢多奏。

已近年末,冬日越来越寒冷,尤其傍晚又下起小雨,推开门,吹来一阵凉意。

蓝熙之从椅子上跃起来,“萧卷,你可回来了”。

“熙之,你也累了一天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