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混元大罗无量仙尊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部分(第1页)

秋长青笑道:“林师弟,本门规矩,只要不是被罚面壁的弟子,不论内门外门,不论何等境界修为,都可以去听道的,就是不许随便捣乱发问。前些时日听说这几天要开坛了,没想到就是此刻,这是我等的机缘,万万不可轻易错过。”

两人说着话,很快来到三清殿前。

此处道场已坐下了大量的太乙门弟子,人数竟有上千。见到这情形,林致远心中有些骇然,平时太乙门中常有数百弟子活动,他已觉得门人众多了,没想到这一开坛讲道,竟有上千人到场。

这里是修真门派,不比世俗,就连一个普通的外门弟子,放到世俗界,也是百年难遇的武林奇才。而修真门派收弟子,除了看资质,还要看心性,更重要的是要有机缘,机缘未到,就算资质心性俱佳,也不能随便乱收徒的,顶多挂个记名弟子的份。功法可授,道不可传,否则便有可能结下各种稀奇古怪的因果,日后纠缠不休。

资质好和心性好的弟子,已经是难得一见了,如果还要有什么莫明其妙的机缘,那就更不知该如何收起了。所以,修真门派虽多,但大多数门派的正式门人都是非常之少的,太乙门未闭关前来听道的弟子多达千人,已经是不多见了。

却说林致远在外围找了个位子坐下,和其它门人一样,静静打坐,不敢出声。

约莫过了小半个时辰,道场中的天地灵气浓度忽然大幅度增长,林致远心中一动,便睁开眼睛。

只见三清大殿前出现了三人,中间是一位童颜鹤发的老者,身穿青袍,通体灵气环绕,两旁侍着两个小道童。

那老者右手只轻轻一挥,三清大殿前的镇脉鼎居然凭空消失。又见那老者从袖中取出几个小物事,在半空中一抛,那些物事变大,最下方的,变成一个直径三丈,高三尺的玉坛。

其它物事,则分别变成一幅巨大的太极图,一张檀木长案,一个蒲团,一个香炉,一把拂尘。

太极图竖起不倒,悬挂在坛后,长案蒲团落在坛上,香炉定在长案中央。

那老者右手执拂尘,盘膝坐在蒲团上,两个小道童则走到玉坛左右两侧,站立闭目不语。

不片刻,中间那老者便开始讲道。

“老道邹法衍,道号法衍,今日开讲太乙大道道法总纲开首三卷九章六段,尔等当凝神倾听,不可错此机缘自误。

“经曰:‘天地鬼神身何在,信之则有不信无,神仙凡人同体出,一念双分云泥别。’此念是何念,竟作仙凡分?

“先贤有言:上士闻道而信,一心往求,必亲鬼神,至诚以交,鬼神近之,或得或失,得者洞玄明真,求道有佐,失者遭灾遇劫,亡道辱身,非至慎不可为。

“下士闻道而怖,一心图避,必惧鬼神,心生勿信,鬼神离之,虽无得,亦无伤,虽是无伤,亦终无得,沉沦凡俗……”

那老者讲的是太乙门的道法总纲,从入门篇《明志章》一直讲到悟道篇《立法章》,由浅入深,渐入佳境,初时听得平平无奇,后时众皆陶醉,深解意趣。

林致远限于修为不够,一些内容听得懂了,但更多的内容却是听得满头雾水,晦涩难明,还无法验证长老所说的内容是否正确,便只能专心记下,留着以后修为达到一定程度了,再进行验证,进而悟出属于自己的道。

如此,不知过了多少时辰,静心倾听的林致远突然感到额头处猛地一热,心中一惊,便清醒过来。扭过头,却见三清大殿门侧,站着一个貌似三十来岁的太乙门人。

第十章 通灵异宝

那人穿着一袭青色的粗布长袍,头上戴着一顶褐色的道冠,束着发髻,正是太乙门的掌教真人张云瑞,今年已有一千三百五十余岁。

当林致远的目光盯着张云瑞的道冠,额头处便发热得厉害,目光移往其它地方,额头处便没热得那么厉害了。

张云瑞似乎感应到林致远的目光,朝他点头微微一笑,笑容很温和,眼神温润如玉。

林致远一惊,忙低下头,不敢再看。他惊的不是张云瑞发现他的目光,他惊的是额头又发热了。

林致远回忆了一下,他的额头处有过三次发热很厉害的现象,第一次是盯着镇脉鼎时,第二次是盯着经阁守门老者的发簪时,第三次就是盯着张云瑞的道冠时。也就是说,他额头里的东西对这三件东西都有感应。

可是,镇脉鼎,发簪,还有道冠,这三种东西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镇脉鼎镇压着整个星球的地脉灵气,可以说是太乙门的至宝。而那发簪,听那看门老者的语气,似乎也是什么了不得的宝贝。至于张云瑞头上的道冠,更是了不得,据说是太乙门每一代掌门人都戴过的,可以说是掌门之位传承的信物。

这三件东西都是很厉害的宝物,额头处的东西对它们有感应,是不是说,额头里藏着的东西,对所有宝物都有感应呢?

林致远砰然心动,如果真是这样,那他可就发了。利用这奇特的探宝能力,说不定他就可以在某些不为人知的角落里,找出一些尘封已久,不见天日的宝物。

想着,便要去做试验,不过此时长老正讲道,如果冒然离开,得罪人不说,还错失了一次闻道的机缘。

林致远调匀体内气息,定下心来,专心将长老所说的东西记下。

过了许久,长老讲完,又道:“此次讲道已毕,筑基期以下的弟子,可速速离开,勿作逗留。筑基期以上的弟子,若有疑问,可留下,吾为尔等一一解答。”

筑基期以下的弟子,境界没到,冒然听筑基期以后的法理,很容易影响心境,对修行很是不利。林致远知道其中道理,便起身离开了。

他先是回居住处打坐,将长老所说的内容回忆一遍,确认没有忘记了,这才出门,循着太乙门的九座主峰行走,就像游人逛景点似的,希望能找出一些宝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