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鉴真东渡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部分(第1页)

学而优则仕,光宗耀祖,兼济天下才是根本之途。于是鉴真被送到私塾就学,在诸子百家和孔孟之道的熏陶中慢慢长大。可是淳于再也没有想到,他第一次带儿子到大云寺参加佛像开光###,小鉴真就被佛像所表现出的威严、安详的神情深深地吸引了。他跟在父亲身后问这问那,竟然不想回家了。智满法师见到他后,对淳于说:“你这孩子慧根深厚,将来必有大作为。”

自此,鉴真就迷恋上了佛法,十四岁时,正式向父亲提出要去大云寺学佛。就这样,他走入了佛门,剃度为僧。所以,十四岁的叶知秋跟随而来,执意出家,也让他看到了这个孩子与佛门的机缘。回到扬州,鉴真亲自主持,为他正式剃度出家,法号祥彦,受沙弥戒。

就在少年跟随鉴真前往扬州的路上,在苍茫的大海上,正有四艘日本的大船正向西方大唐驶来,他们是日本国派遣的第九次遣唐使船。这是唐开元二十一年的夏天。

船在海上停停走走,已经度过六十余天了。

公元六、七世纪之交,中国文化传入日本以后,日本朝廷通过“大化革新”废除了奴隶制,进入了历史上有名的“奈良时代”。由于皇室的提倡和扶植,日本佛教大兴。在封建制度还不完备的情况下,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和不堪奴隶主贵族压迫而逃亡的部民,纷纷“私度”,出家为僧,把寺院作为逃避课税劳役的避难所。到八世纪初,日本佛教界僧侣滥冒,放任自流,僧纪不正,戒法不全,陷入一片混乱。朝廷对此局面虽然以严厉法纪加以制裁,但是收效却不显著。因此,如何使日本佛教有秩序地健康发展,成为天皇治国安邦的当务之急。

于是,被天皇任命为知太政管事的舍人亲王向高僧隆尊和尚讨教。

他说:“日本虽然想以佛教治天下,可是目前僧尼行仪堕落,纪律废弛,已经是病入膏肓。现在看来光依靠朝廷的法令,实在是无法整顿啊!我想,如果以佛教本身的教理教规,以佛祖释迦牟尼的戒律从内部加以整肃,才有可能彻底改变目前混乱的局面啊!”

“亲王说得极是。”隆尊说,“日本佛教的混乱,都是因为‘私度’出家为僧造成的。按照佛教的戒律,身为比丘和比丘尼都必须受具足戒,否则就不能称为真正的僧侣。”

“这个具足戒应该是怎么个授法?”

“按照教规,僧侣在受戒的时候,戒坛中要有三师七证。可是日本目前没有精通律学的大德高僧,没有正规的授戒大师。”

“那就没有办法了吗?”

“听说大唐的佛教,无论各宗各派,都是以戒律轨范为入道之门,凡是不经过正规受戒的出家人,都不能承认他的僧籍,也不享受僧侣的特权。贫僧以为,日本要想尽快建立受戒制度,就应当派人到中国去延请精通律学的高僧,前来日本设坛授戒,宣扬律学。”

舍人亲王点头:“我赞同大师的意见。最近朝廷就要派出第九次遣唐使团了。请大师负责推荐合适的人选,随船一起前往大唐学习律学,务必延请高僧来日本。”

。。

鉴真东渡 第一章(6)

隆尊也很高兴:“贫僧一定认真挑选合适的人选,请亲王放心。”

隆尊选中的人是大安寺的荣睿和兴福寺的普照。

身材高大的荣睿听了隆尊的说明后,态度热情,两眼放光。

“我荣睿被选拔为留学僧,感到十分地荣幸。我愿意渡海去大唐修习佛法,报效祖国。“

隆尊转向清雅俊秀的普照:“普照,你呢?“

普照冷静地问道:“取法大唐,也是我的心愿。只是不知道派我们去主要修习哪一派哪一宗?”

隆尊口气沉着地说:“佛教传到日本以来,因为戒律不完备,造成了僧侣纪律松弛,寺院乌烟瘴气的混乱局面。而大唐佛法兴盛,曲章齐备,宗派林立,高僧代出。你们到了那里,首先要修习的是佛教律法。”

荣睿热诚地表示:“我们一定会学有所成。”

普照望了他一眼,也点点头。

隆尊提高声音说道:“我和舍人亲王派遣你们两个人去唐国,除了修习,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任务。”

荣睿和普照精神为之一振,身体稍稍前倾。

隆尊:“你们学成以后,要从大唐聘请一位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传戒师到日本来讲律授戒,整顿佛教的秩序。”

荣睿、普照一怔:“聘请唐僧?”

隆尊:“对。朝廷欲以佛教治天下,即使耗资建造再多的佛像和寺院,而不去探求佛法真谛,整备戒律,那也毫无意义。更不像话的是现在许多同佛教毫不相干的人,为了逃避课役纷纷出家,品德堕落,行仪不检……唉,为了拯救这混乱的日本,只有以戒律来制伏诸恶了。不管怎么样,你们也要从大唐聘请一位高明的戒师来啊。”

荣睿、普照点头。

隆尊送两位年轻僧人走出元兴寺。

隆尊交待道:“要聘请大德高僧来日本,并不是容易的事情。首先,选聘高僧要具有慧眼,你们到唐国要多学、多问,与那里的僧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样他们才能帮你们物色最出色的高僧。”

荣睿、普照颇感使命重大,脸上的表情也变得凝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