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詹天佑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部分(第1页)

其实在这异国他乡,在这茫茫旷野出现这种情况是他始料未及的,他的内心也吓得打抖,但他不能表现出来,他必须表现得镇静一些。陈兰彬示意那些站起身的幼童们坐下,詹天佑蹲下身去,把离自己不远的小老乡潘铭钟从木凳下扶起来,让他坐在木凳上,然后自己坐在他旁边,拉住他的手。强盗们从前面的车厢一路搜过来,詹天佑捏了捏放在腰间的小铜镜,这是母亲送别时留给他的,希望铜镜能给他带来幸运和平安,詹天佑此时就是希望这块铜镜不要被强盗们发现。翻译曾兰生是一个有趣的人,当时他手上戴着一块手表,应该是全车厢最吸引人的饰物了,他担心被强盗发现,偷偷地取了下来,塞给身边的一位幼童,说:“这个给你,我不要了。”这个时候,幼童就不那么听话了,那个幼童瞪着眼睛望着他,摇了摇头,表示不要,曾兰生又尝试给另一个幼童,说:“送给你,我不会要回来的。”那个幼童也是坚决地摇了摇头。曾兰生只好无奈地将手表踩在脚下。正当全车厢的人都带着恐惧的目光相互望着对方时,大家以为强盗们很快会搜到他们这里来,突然前后车厢的人都欢叫起来,原来强盗们骑着马四散逃走,陈兰彬和幼童们都感到奇怪,服务员告知大家,是美国的铁路警察赶来了,强盗们闻风而逃。大家总算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一场虚惊过去了。

好在这次横贯美国全境的火车之旅正逢北半球的秋季,天气算是清爽,旅途总体上还算顺利,经过自西向东六天六夜的旅行,火车终于停在了美国东部大都市纽约的火车站。纽约人同样给了这些幼童们一个热情的拥抱,当地政府派了官员前来接应,并安排他们在一个高级的旅馆住了一个晚上,纽约的报纸对幼童们的到来进行了专题报道。幼童们没有时间领略纽约这个欧洲移民都市的繁华,第二天便坐火车前往他们这一次的目的地康涅狄格州。

康涅狄格州是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6个州之一,也是新英格兰区域中最南的一州,是美国境内较早得到开发的欧洲移民地区,有着典型的英国殖民地烙印,容闳晚年在他的自传中将新英格兰译成中文为新英国省,这里的河流叫新泰晤士河,城市取名为新伦敦市。“康涅狄格”源于印第安语,意为“潮汐河流域”。这里原是印第安人的居住地,后来变一个典型的欧洲移民地区,最初的移民当然是来自英国。该州有五个地理区:塔柯尼克地区、中央河谷、西新英格兰高地、东新英格兰高地、与海岸平原。山地森林多为硬木林,主要树木有枫、山毛榉、白橡、山胡桃、榆、白杨及桦树等。森林内有白尾鹿及狐、兔等动物。康涅狄格州的首府是哈德福德市,幼童们来到该市时,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和幽默家马克&;#8226;吐温正好也生活在这座城市,而且与幼童们为邻;著名的耶鲁大学设在该州的海港城市纽黑文,容闳就是第一个从耶鲁大学毕业的中国人,后来,幼童们有不少人考取了这所大学,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位。康涅狄格州是美国近代教育较为发达的州,早在1640年就由来自欧洲的移民首设美国的公立中学。

康涅狄格州在美国又名“宪法之州” 、“豆蔻之州”,州花为山桂 ,州鸟为美洲知更鸟,州树为白橡 。座右铭是“越受挫折越坚强” 。康涅狄格州有一个美丽的小湖,名字长达43个字母,不仅是世界上湖泊名字最长的,而且是最有趣的原来它是印第安人给它取的,意思是:“你在你那边打鱼,我在我这边打鱼,没有人会到湖中间去打鱼。”这句话与中国的词语“各安本分”或“安分守己”很相近,用广东的俗话讲就是“不要捞过界”,甚至印第安语还意味着要在彼此之间(“湖中间”)留有余地和空间,反映了印第安人质朴的民风。

欧洲移民的包容与开放、坚强,与印第安人纯朴的民风在康涅狄格州共同铸就着幼童们求学和生活的人文环境。

龙旗飘扬(一)

幼童们到达康涅狄格州的第一站并不是州府哈德福德市,而是一个叫斯普林菲尔德的地方,这是容闳与大家通过电报约定的。

电报实际上也是近代科技的一项成果,有意思的是发明电报的人并不是职业科学家,而是一位美国画家。人类对自然界电和磁的认识其实是很久远的,雷雨天气天空中的闪电激发了人类早期先民丰富的想象,创造了无数的神话与故事,磁针更为人类远洋航行提供了许多便利。随着近代科技的发展,十七、十八世纪第一次技术革命期间,人们通过对静电的研究发现了电流,1800年一个叫伏特的意大利物理学家经过大量实验研究,发明了电池,这是人类对电进行利用的一个里程碑,电流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19世纪初期,一个叫法拉第的物理学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提出了电磁感应定律,描述了磁转化为电的规律,从此,电逐渐广泛造福于人类。还在静电研究阶段,当人们了解到电的传递速度极高时,有人就试图用静电来进行通讯,1753年就有人用26根线代表英文的26个字母进行了试验。从此欧洲科学家对电通迅的实验不断取得突破,1833年德国科学家高斯和韦伯搞起了第一条实际应用的电磁式有线电报。1832年10月,一个叫莫尔斯的原来对科学技术是外行的美国画家在从欧洲进修绘画返回美国的途中,看到同船乘客中有一位叫杰克逊的博士,在船上用几种电气设备进行试验,用于排解旅途中的寂寞,莫尔热心地为这个实验帮忙,深深地被电的神奇力量所吸引。从此,他放弃了绘画,投身于用电传递信息的研究,终于在1835年制成了第一台电报机的样品,接下来他又发明了一种用点、划代表字母和数字的一套符号,人们称之为莫尔斯电码。在美国政府的资助下,莫尔斯在华盛顿到巴尔的摩之间安设了一条64公里长的试验电线,于1844年用这条电报系统开始发报,1844年5月24日,莫尔斯在国会大厦向巴尔的摩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份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迹!”。从此电报开始了它在工业、商业等各个领域里的广泛应用,为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提供了既简单又便宜的通讯方法,对人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随着1866年英国人成功敷设横跨大西洋的永久性电报电缆,电报不仅把欧美两个大陆联结起来,而且迅速地把世界各国联结了在一起。当陈兰彬率领幼童们到达美国后,一路上都是通过电报与容闳联络。这个时候的大清帝国国内则很少有人了解电报是怎么回事。

斯普林菲尔德(Springfeild) 在英语中意为“有泉水的地方”,一般用来称呼有泉水或其他清新水源的地方,美国几乎每一个州都有 springfield ,是美国最多同名城市之一。通常美国的中文报纸杂志多翻译为春田市。康涅狄格州的斯普林菲尔德位于新英格兰地区的中部,之所以选择这里为幼童们在美国的第一个安置点,除了将来便于联络外,还有一个因素是容闳对这里更熟悉一些,他当年在美国留学期间结识的好友麦克林夫妇就住在这座城市。

火车很快停靠在了斯普林菲尔德火车站,幼童们到了美国的任何地方都非常讲究秩序和排场,他们心中非常清楚大家这次是代表大清国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将体现大清国的文明与礼仪风范。下车时,照例是一丝不苟地按照一路上行进的队伍排着队,陈兰彬在教习、翻译的陪同下走在前面,幼童们走在中间,行在最后的是裁缝、厨师和杂役。当幼童们提着各自的行李箱随着陈兰彬大人走下火车时,容闳穿着大清国的五品官服正微笑着站在月台上欢迎他们,容闳的身边还站着几个美国人,他们是麦克林夫妇和当地*门的官员。孩子终于见到了容闳那张久违了的脸,简值就象见到了自己的亲人一样,内心可高兴了。

容闳快步迎到陈兰彬面前,拱手弯腰行礼道:“陈大人辛苦了!”

陈兰彬回礼道:“容大人辛苦!”

麦克林夫妇和美国官员也向陈兰彬走来,用生硬的中文说:“欢…迎…陈…大…人…到…春…田…来。”显然这些人为了表示对这位中国官员的礼貌,之前就向容闳学了这句简单的中文。幼童们听到这些美国人讲中文既感到亲切,也感到惊奇。

容闳又向陈兰彬身边的叶绪东、容云甫、曾兰生分别抱拳行礼,然后向站在陈兰彬身后的幼童们抱了抱拳说:“各位学童好!”

幼童们则齐刷刷地集体鞠了一躬,异口同声说:“容大人好!”这种三十个同龄少年集体问候的场面既温馨又感人,看在容闳的美国朋友眼里,真是令人羡慕。

根据当初曾国藩和李鸿章上给朝廷的奏折安排,陈兰彬和容闳两位正副监督也有相应的分工。陈兰彬总体上对留学事务负监督的责任,督导学生的汉文学习,容闳负责在美期间与美方的联络事务,并督导学生学习各门科学技术知识。

容闳向陈兰彬报告道:“陈大人,下官幼时就是本州的纽黑文市耶鲁大学求学的,这里有我的老师和朋友,两个月前来到这里,在老师的建议下拜访了康涅狄格州的教育局长拿德鲁布。拿德鲁布得知我们大清国派留学生来这里,非常热心,建议把幼童们分散到当地的美国家庭接受完全的美国文化教育,每个家庭安置两到三名幼童,而县这些安置幼童们的美国家庭要有一定的距离,同时又不要相隔太远,这样一是便于幼童们学当地语言,也便于管理。于是下官在斯普林菲尔德租了此处作为‘驻洋肄业局’办公场所。”

陈兰彬说:“容大人幼时在此生活多时,对这里各种环境都很熟悉,您就放心规划好了。”

容闳说:“按照下官与拿德鲁布的设想,幼童们要先在美国家庭学习语言,同时到附近的小学补习英语文化和科技知识,再经过考试选拔进入中学,然后进入大学学习。”

陈兰彬说:“对,任何对幼童的安排都要考虑他们的长远学习计划,本官以为容大人这样考虑是非常恰当的。不过,我倒是在想,美国的家庭愿意接受这些孩子吗?要是放在我们大清国,一般非至亲好友之子,谁愿意接受陌生人啊?”

容闳说:“这些我们都想好了,其实美国家庭与我们大清国有所不同,他们都很乐意与外界接触,对来自不同人种和民族的人是欢迎的,下官当年就接受过很多热心美国人之助。”

陈兰彬说:“这些美国家庭都联系过吗?情况怎么样?”

容闳说:“这段时期下官一直在做这件事。为了这些幼童能得到较好的培养,对于安置幼童的家庭下官与拿德布鲁先生反复商量过了,提出了较高要求,一般要求都是当地的中产家庭,而且要有爱心,有稳定的职业和收入,有一定的教养,有差不多的同龄孩子相伴。”

陈兰彬说:“如此筹划甚妥。”

容闳说:“我们通过当地报纸向当地居民作了宣传,一下子有120个符合条件的家庭报名,如果按每户安置两位留学幼童的话,可以安排240个孩子,这些家庭多为教师、牧师、律师、医师等中产阶级之家。”

陈兰彬说:“可我们这次只带了三十名幼童。”

容闳说:“下官在拿德布鲁先生的支持下,这次选了其中的十五家,我们考虑每家安排两个孩子,以便他们有伴相伴。这十五家我都一一拜访过,都是本地的殷实之家。”

陈兰彬说:“那我们先把他们集中一段时间,温习一下汉文,再分往各家。”

容闳说:“不,明天就把幼童们分到各家去。”

陈兰彬愕然地看着容闳。

容闳说:“幼童们初到这里,正是需要尽快让他们融入当地社会生活的时候,这样才能有利于将来十五年的求学生活。至于汉文,幼童们已有很深根底,随时可以温故而知新。所以,我的意见是明天就把幼童们分到各家,让他们先去适应半个月之后,再回来温习汉文,并把一些规矩告诉他们。”

陈兰彬看了看容闳,说:“好吧,先按照您的安排办吧。” 。。

龙旗飘扬(二)

幼童到达在斯普林菲尔德市的驻洋肄业局的第二天,吃过早餐,根据“驻洋肄业局”的安排,幼童们举行了到达美国的第一次集体活动,孩子们先是对着摆设在厅堂正中的孔子牌位和“天地君师亲”牌位行了跪拜礼,然后向站在他们面前的陈兰彬、容闳、叶绪东、容云甫、曾兰生跪拜,再集体背诵了朝廷规定的《圣谕广训》十六条。一切如仪之后,容闳开始解说要把大家分散到美国家庭的事,这一点对幼童们来说,可是大大的意外,他们本来以为驻洋肄业局就是他们在美国求学和生活的地方,没想到刚刚到来就要把大家分开,他们没有胆量和权力说出来,但没有人心中不疑惑的。

容闳讲完之后,陈兰彬对大家平和地说:“各位学童,朝廷派尔等前来美国肄业,是希望尔等学习真正的技艺回去报效国家。容大人苦心筹谋,这样的安排已与美方官府沟通过,是一个合适的安排。”然后语重心长地继续说:“这里我要告诉诸位的是,今天尔等就要前往各托管家庭,大家一定要记得自己是大清帝国的子民,到了美国家庭后,要遵循家长的教导,循规蹈矩,上敬老人,下爱幼童,切不可使粗动野,要出言有礼,举止得法。听容大人讲,这些家庭都分布在附近,各位去后还要定期回来,接受驻洋肄业局中文教习的日课和考评。每遇房、虚、昴、星等日,各位都要回肄业局诵讲《圣谕广训》等课,切不可忘我中华尊君亲上之义。”这里所说的“房、虚、昴、星”,是中国古时的星象名,中国古人把天上的星座分为二十八宿,并想象每天有一宿在天上当值,每一宿用一个中文字代替,这里的“房、虚、昴、星”四个字是代表每相隔七天的一个星宿。这就意味着这些幼童每隔七天要回“驻洋肄业局”进行一次汉语的讲习。

驻洋肄业局的门前竖着一块宽宽的木刻牌子,上门刻着容闳手书的“大清国驻洋幼童肄业局”的字样,门前挂着一面象征着大清王朝的三角形龙旗。这都是容闳打前站时安排好了的。说到这龙旗,也是有一番来历的,本来清朝的皇帝出巡,队伍的旗幡上都是写着“清”字,当年西方各国陆续来到中国开通了通商口岸,每一个国家到来时都会带着自己国家的国旗,大清国没有国旗,于是有人就想到了龙能代表中国的皇帝,皇帝就是国家的象征,就把龙绣到旗帜上当作大清国的国旗,同治初年,大清国总理衙门曾向慈禧提交了很多有关国旗的备选方案:八卦旗、麒麟旗、虎豹旗,其中有一面黄龙旗,这面旗是时任中国总税务司的英国人李泰国设计的,长方形,绿底,黄色对角线交叉,中心嵌黄龙图案。慈禧认为“龙”是君主的化身,金黄色又是皇家独享的颜色,黄龙来代表大清,最为合理了,于是对李泰国设计的这面黄龙旗进行了修改,为了与西方各国的长方形国旗区别,长方形的黄龙旗改为三角形龙旗。从此在中国沿海对外开放的港口,或清朝的官员出国就把龙旗当国旗使用。后来,在幼童们回国的时候,在李鸿章的建议下,在扩建北洋海军的过程中,大概是1881年的时候,清朝的龙旗又改回长方形。

陈兰彬向幼童们训完话,领着幼童们隆重地向着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