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詹天佑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6部分(第1页)

知道修铁路的好处,一般不会反对,但是以前那些洋人在这里修铁路,测量的是外国人,干苦力活的都是大清国人,我们看到了心中都不高兴啊。难道大清国没有修铁路的人吗?你们是我们第一次看到的抗着这些工具的大清国人啊。”

詹天佑:“以后你们会看到更多的拿着这些工具的大清国人。”

老人乙说:“是啊,干嘛大清国的铁路都要他们外国人来修?”

老人甲说:“你们在这里修铁路,看你们在这里打的桩,好象要跨过这条御河(护城河)?”

詹天佑说:“是的,我们正有这个考虑。”

老人甲说:“可是你们要知道,这条御河是皇太后、皇上他们出城用的水道。”

詹天佑说:“这有什么不妥吗?”

老人甲说:“没有什么不妥,不过要跨过这御河的话,你们准备建多高的桥啊?”

詹天佑说:“这个我们倒是没有想好,一般来说,铁路需要平稳,所以,我们可能考虑桥与地面一样高。”

老人甲说:“唉呀,你们不要脑袋呀,你们在这建一座平地面的桥,到时候皇太后、皇上的船怎么从桥下穿过?”

詹天佑说:“我们平时一般规则都是这样。”

老人乙说:“你们是外地的官员吧,听口音也不象京城里的官,你们可能没有见过皇太后与皇上的御船,那船可大了,行在河里,比地面的房子还高,而且顶上飘着各色旗帜,宏伟壮观啊!”

老人甲说:“你要是在这河上建一座桥,到时候,宫中的御船怎么过啊?得罪了皇太后、皇上,不要说你这乌纱帽保不住,就是你这颗人头也难保啊。”

詹天佑知道老人说的是实话,点了点头说:“多谢二位老人家指教。”

两位老人继续赶路。

张鸿诰问詹天佑:“詹大人,刚才两位老人说的话可信吗?”

詹天佑说:“可信。幸好遇到这两位老人,否则的话,我可能会犯一个大错误。你们两个从这件事中也要有所体会,我们书上学的东西是固定的,而许多鲜活的知识都在老百姓中间啊。你们应该知道,《论语》中经常有孔子向老农请教的故事,这说明自古以来,我中华学人就懂得向民间吸取知识营养。以刚才两位老人之言,事事在理,这是天子脚下,任何一个不慎的做法都可能给自己带来无枉之灾。老人所言,是值得考虑的。”

詹天佑当场就在笔记本上把两位老人的话记在了笔记本上。

从彰仪门,他们继续往前测量,一直测到西直门。詹天佑考察了一下西直门周边的环境和交通条件,他知道修筑京张铁路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为了生活方便,他需要把家安置到这里来,因而,决定在西直门找一处地方安家,修铁路是一个流动性很强的工作,为此,他打算租房住。

从西直门往西一直到万寿山。京郊之地,到处都是敏感之处,对官场之事常有耳闻的詹天佑深知自己在朝中大臣眼中最多是一个筹人(懂得技艺的人),虽有官品,但毕竟不如那些授予实职的官员有权位和影响,京城权贵不是他可以得罪得起的,因而将铁路沿线要经过的世家大族的墓地、园林、居所等都作了记录。每量过一个地段,都作一个标记。一路往前,经过大石桥、城府、沙河镇、哈吧屯,第七天(5月16日,四月初八日)到达南口。在南口,他接到了袁世凯派人送来的专函,在专函中袁世凯告诉詹天佑,他已经会同胡燏棻为京张铁路工款的事向朝廷奏报,由关内外铁路营运的铁路利润中调拔款项用于京张铁路修筑,要求詹天佑尽快堪测线路并提出报告,同时还要绘制测量的路线平面图。

詹天佑当即回函给袁世凯,告诉他,自己正带着学员在赶测线路,会加快进度,尽早按要求做好测绘报告。

徐士远说:“詹大人,您是否要亲往总督衙门报告。”

詹天佑说:“不用了,袁大人说想尽快把事情落实,所以派专人送信过来告诉我有关情况,看来我们还得加紧工作啊。”

张鸿诰说:“是啊,袁总督能这样派专门的信使送信到现场,这说明他非常重视京张铁路啊。”

詹天佑说:“能不重视吗?不仅仅是这条铁路本身的地理位置重要,更在于它的艰险受到中外注目。所以,我们要一时一刻都不能放松啊,这不是我们个人的事,是大清国的事。”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投身京张(2)

从南口第50号测量站继续往前行进,但在这里,他们遇到了困难,他们已经进入到山区,地面非常崎岖难行,而且山回路转,眼睛很难看到远方,测量进度变得缓慢起来。尽管山里开满了各种鲜花,蝴蝶飞舞,花香扑鼻,鸟儿在灿烂阳光照耀的空中飞过,景物非常美丽宜人,但詹天佑他们无意欣赏,作为铁路工程师,他的眼中只有那陡山险路,只有那令他们心中紧张的数据分析,詹天佑知道,要在这样一段山路上修筑铁路,是非常艰难的,他不能有半点疏失,必须准确测量、准确计算。

好不容易测量到居庸关。站在居庸关上,詹天佑他们张望四周,感觉真是太美了,正值5月春天花开的季节,漫山遍野的萃绿中,到处点缀着各色鲜花,花香随着山风吹来,令人心情舒畅。徐士远说:“啊,这里的景色真是太美了。”

詹天佑说:“是啊,这里的景色确实很美。”

张鸿诰说:“詹大人,这里为什么叫居庸关啊?”

詹天佑说:“这个我可以告诉你,我们修铁路的人啊,确实要有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将来我们京张铁路要从此穿过,一定会影响到这里的景观改变。这些古迹反映了旧时先民们的许多经历,我们要尽可能地不予破坏。要说这居庸关呢,这里属于太行山余脉军都山的山地,地形极为险要,向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在明朝时与紫荆关、倒马关、固关并称京西四大名关。此处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它有南北两个关口,我们前面测量的‘南口’是南边的关口,居庸关是北边关口。这座关城是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将军徐达督建的。为北京西北的门户。居庸关两旁,山势雄奇,你们看,这中间的溪谷,俗称‘关沟’。现在这里清流萦绕,翠峰重迭,花木郁茂,山鸟争鸣,风景绮丽,古有‘居庸叠翠’之称,被列为金朝‘燕京八景’之一。在春秋战国时代,燕国就要扼控此口,时称‘居庸塞’。为什么会称之为居庸关呢?这还要从秦朝说起,相传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将囚犯、士卒和强征来的民夫徙居于此,取‘徙居庸徒’之意。这个名字就一直延用下来。”

张鸿诰说:“詹大人不是出洋肄业吗?何以对国故也如此博学?”

詹天佑说:“这要得益于当初我们肄业局里那些汉学监督与汉文教习啊?虽然我们出洋近十年,但在这个过程中,那些老先生们对我们的汉文教习与监督自始至终都很严厉,所以尽管我们更喜欢西学一些,但国学一直没有中断。回国后,我看了很多古旧书籍,而且每到一处,必先查看一些当地文献,为此,这次对京张一线可能经过的地方,事前都进行了一些了解。”

徐士远说:“难怪詹大人这么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