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部分(第1页)

粟裕是获得中央军委“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①高度评价的将领。淮海战役中,他的大兵团作战指挥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对夺取战役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向中央军委建议举行淮海战役并获得批准后,粟裕于10月5日至24日在其主持召开华东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期间,曾连续3次召开作战会议,讨论和制定淮海战役作战方案,并进行战役的各项准备工作。

准备基本就绪之后,粟裕于10月23日以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的名义下达淮海战役预备命令,决定集中华东野战军全军38万人马(含归华东野战军指挥的原中原野战军11纵),分东路、中路、西路、徐州西北一路四路进兵。

这一详尽的战役方案,旨在首先歼灭黄百韬兵团,并求歼冯治安一部或大部,然后视情况发展进击淮阴、淮安、高邮、宝应及新安镇、海州,或再歼由徐州东援之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一部或大部,乘胜扩大战果,西进津浦,南逼长江,摧垮国民党军的防御体系,迫使其完全转入防御。

同日5时,十分关注淮海前线战事的毛泽东致电粟裕等人,指示:“请粟谭在济南不要留太久,济南方面一切问题交漱石处理。粟谭速赴南线指挥,以便按预定时间发起战斗。”②10月30日,毛泽东再次电示饶漱石、粟裕等人:“你们后方各事如有未处理完备者,宜交适当之同志去处理,以便粟谭专心指挥作战”,“望你们精心组织这一伟大的战役。”③这表明,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将淮海战役的战役指挥重任交给了粟裕。

此前,徐州“剿总”刘峙集团开始收缩兵力,至10月底,其4个兵团、4个绥靖区、25个军,约60万人的兵力,分布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和津浦两条铁路线上,企图阻止华东野战军南下,以拱卫南京、上海。其部署是:黄百韬第7兵团驻新安镇地区;李弥第13兵团驻徐州以东地区;邱清泉第2兵团驻黄口、砀山地区;孙元良第16兵团由郑州撤往蒙城;李延年第9绥靖区驻海州;冯治安第3绥靖区驻韩庄、台儿庄地区;刘汝明第4绥靖区驻商丘;周岩第1绥靖区驻淮阴。这一部署的特点是,重兵密集,便于机动,增援迅速。

黄百韬第7兵团下辖5个军11个师共约12万人,是淮海战场上国民党军兵力最多的兵团,战斗力中等偏上。一仗消灭国民党5个军,这是一个大仗、硬仗,又是对整个战役影响很大的初战。为求初战必胜,粟裕精心运筹,果断决策,大奏奇效。

粟裕在作战部署上,采取了声西击东的策略。10月28日,根据战场态势变化,粟裕及时调整了作战计划,并报中央军委以及友邻部队中原野战军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此时粟裕尚未建议陈邓统一指挥),“运(河)东作战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为主”,同时在运河以西“造成我南北聚歼李(弥)兵团、攻略徐州之态势”。④战役发起时间,运河以西各部为11月7日晚,运河以东各部为11月8日晚。

根据这一精心筹划的作战计划,粟裕先派出两个纵队向鲁西南进军,以9个纵队用于运河以东,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为主;以6个纵队加4个旅用于运河以西以南,造成南北聚歼李弥兵团、攻略徐州的态势,隐蔽解放军意图,声西击东,错乱国民党军的部署。蒋介石的统帅部和徐州“剿总”果然中计。11月4日,参谋总长顾祝同到徐州部署“徐蚌会战”。在其主持的部署“徐蚌会战”的会议上,徐州“剿总”各个兵团司令官都说自己防区当面发现###重兵集结。判断华东野战军部队将由鲁西南南下,而不会在徐州以东发动攻势。因而顾祝同决定放弃海州、连云港,固守徐州,集结兵力于津浦路徐蚌段,作攻势防御。这一部署正好给华东野战军分割歼灭黄百韬兵团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出击时机上,粟裕根据战场态势变化,机断专行,决定提前两天发起战役。顾祝同主持徐州会议以后,粟裕很快就由侦察得知蒋军动向,判断他们会“集中兵力固守徐州及徐海段、徐蚌段,以阻我南下攻势,掩护其加强江防及江南后方部署”。11月6日,粟裕又发现,驻守海州的国民党44军有西撤新安镇并归黄百韬指挥的动向,隐蔽在冯治安部的共产党员何基沣、张克侠在发动起义上“要求更趋积极”。形势的发展表明,淮海战役的发起时间宜早不宜迟。因此,粟裕当机立断,果断提前两天发起淮海战役,即由原定11月8日晚改为11月6日晚。11月6日戌时,粟裕一面将作战部署上报中央军委并告邓小平、陈毅、华东局,一面下令部队立即执行。

淮海战役第一功臣(下)(2)

次日,粟裕收到中央军委的复电。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指示:“完全同意鱼(6日)戌电所述攻击部署,望你们坚决执行。非有特别重大变化,不要改变计划,愈坚决愈能胜利。在此方针下,由你们机断专行,不要事事请示,但将战况及意见每日或每两日或每三日报告一次。”⑤毛泽东在电报中不仅肯定了粟裕发起淮海战役“先斩后奏”的举措,而且明确授予了他在今后行动中“机断专行”的权力。这是粟裕行使了淮海战役主要指挥之责的重要标志之一。

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一果断决策打乱了国民党军的部署,夺取了战场主动权,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这两天里,何基沣、张克侠两名地下党员率所部成功起义。华东野战军主力迅速通过起义部队防区,切断了黄百韬兵团西撤徐州的通路。同时,华东野战军全军在粟裕签发的《关于全歼黄百韬兵团的政治动员令》的命令下,分三路向南挺进,从徐州东南西北几个方向同时发起攻击,并迅速完成了对黄百韬兵团的分割包围。国民党统帅部和徐州“剿总”惊叹:“未料###行动这样迅速!”粟裕后来回忆说:“如果再晚四小时,让黄百韬窜入徐州,那仗就不好打了。”

11月6日,蒋介石又调华中“剿总”所属之黄维第12兵团至太和、阜阳地区,相机东援。

粟裕在考虑吃掉黄百韬兵团的同时,还随时关注整个淮海战场及全国战局的发展,及时提出关于全局的建议并调整华东野战军的作战部署,为下一步歼灭整个徐州地区的国民党军80万人创造条件。他后来总结自己的经验时说:“作为战区指挥员,应不断地研究、分析敌我力量的对比变化,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敢于适时地把战局推向新水平,而不能坐待条件完全成熟。从孟良崮战役到豫东战役,再到淮海战役,都使我体会到这一点。”

11月7日,即在战役发起一天之后,粟裕就与华东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榘、副参谋长张震议论,认为不论战局如何发展,孤立徐州,截断徐州之敌陆上退路甚为必要。于是连发三电给中央军委、华东局、中原局和陈毅、邓小平、谭震林、王建安,判断淮海战役发起后“有提前夺取徐州,使敌不能南撤可能”,认为“目前主要关键为能否全歼黄(百韬)兵团,同时作下一步准备”,要求谭震林、王建安率领的华东野战军部队按预定计划迅即出陇海线,建议陈毅、邓小平率领的中原野战军部队直出津浦路徐蚌段,截断徐州之敌退路,“尔后,或继续歼灭黄维兵团(可能回撤),或歼灭蚌埠之孙元良兵团(可能收缩蚌埠),或者夺徐州,当依实况再定。但孤立徐州,截断徐敌陆上退路甚为必要,这样可更有利于今后之渡江作战”。⑥中央军委于11月8日7时复电:“估计及部署均很好。”⑦

在11月9日9时另一电中,粟裕再次建议陈毅、邓小平“即令豫皖苏军区将徐蚌铁道截断,以阻延敌人南撤”。⑧

在粟裕的建议下,中央军委于11月10日连发三电,指令陈邓集中中原野战军4个纵队攻取宿县,控制徐蚌段铁路,切断徐敌南撤通路;指令华野以勇猛神速手段歼灭李弥兵团,切断黄百韬兵团西撤通路。三电皆以“至要至盼”⑨作为结语。

在中央军委严令下,中原野战军于11月15日攻占宿县,切断了徐州与蚌埠间的联系,徐州国民党军南撤通路于是被堵死,为完成南线战略决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时,敌情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为挽救黄百韬兵团,蒋介石在11月10日召开军事会议并决定:派爱将杜聿明连夜赶赴徐州就任“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指令黄百韬“固守待援”,指令邱清泉、李弥两兵团迅速东进,以及确山地区的黄维兵团立即开向徐州增援。

11月11日,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各纵分割包围了黄百韬兵团,切断了其西撤通路。对黄百韬兵团和由徐州东进的邱、李两兵团,粟裕又采取“攻济打援”的战法,以6个纵队歼灭黄百韬兵团为主要作战目标,同时以7个纵队阻击徐州东援国民党军,争取在阻援打援中歼灭一部分援军。

淮海战役第一功臣(下)(3)

这时,蒋介石仅仅发现华东野战军“有包围歼灭黄兵团之企图”,并未察觉粟裕有更大的胃口——歼灭其江北主力于徐州地区,他的计划不过是“集中全力迅速击破运河以西之###”,救出黄百韬兵团而已。杜聿明后来回忆说:“他们并未料到解放军已有一半以上兵力担任阻击打援,并准备在淮海战役中实行战略决战,消灭国民党军。当然我也未料到这点。”

对黄百韬兵团的围歼于11月11日开始,粟裕致电华东野战军各兵团、纵队首长并中央军委、陈邓,做出紧缩包围、分割聚歼黄兵团的部署。作战过程中,根据黄百韬兵团由驻守之敌变为运动之敌,又由运动之敌变为驻守之敌等情况,粟裕及时命令参战部队适时转换作战方式。由运动战转换为村落阵地攻坚战,用近迫作业的办法把交通壕挖到黄百韬的阵地前沿,使其完全成了“瓮中之鳖”。

杜聿明奉蒋介石之命抵达徐州后,于12日晚令邱清泉、李弥两兵团主力,从13日起沿陇海路南北两侧向东攻击前进,以解救黄百韬兵团之围。杜聿明自信地认为,邱、李两兵团距离黄百韬被困的碾庄圩还不到40公里,一周之内完全可以到达。

面对邱、李两兵团强劲的攻势,粟裕命令预设部队顽强阻击的同时,又在反复思考,如何更有力地打击增援的蒋军,以改变徐东阻击战的形势。深思熟虑之后,粟裕决定使用早已部署在徐州以南和东南的宿迁、睢宁一带的苏北兵团,指令他们前进到潘塘、房村一线,从侧背攻击邱兵团东援部队后路,用攻其必救的战法,迫使邱、李兵团西顾徐州,不敢全力东援。粟裕看中的潘塘,位于徐州东南,对于交战双方来说均为关键地段。津浦铁路徐蚌段被中原野战军切断以后,此处成为徐州国民党军的唯一交通命脉。绕过潘塘,向西可以迂回邱清泉东援部队侧背,向东也可以迂回华东野战军阻援部队侧背。

正是英雄所见略同,曾在昆仑关战役中对日作战大显神威,现负责淮海战场战役指挥的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也注意到了潘塘。在邱兵团日进只有两三公里,李兵团只攻占两三个村庄的情况下,受到参谋总长顾祝同谴责的杜聿明,于11月14日命令邱清泉:“即日以有力部队不顾一切牺牲,钻隙迂回,向大许家突进。限在一日内确实占领大许家,以解黄百韬兵团之围。否则军法从事!”随后,杜聿明将二线部队74军(孟良崮战役后重新组建)星夜调往潘塘镇附近集结,从潘塘迂回攻击华东野战军阻击部队侧背的大许家,以期打开正面攻不动的僵局。

于是,淮海战役中戏剧性的潘塘之战打响了。交战双方的两支“奇兵”进行了突如其来的遭遇战,邱清泉急调徐州以西的70军增援,又令12军112师参战,同时呼叫空军支援。一天一夜激战后,由于势均力敌,战事成为胶着状态。粟裕马上变换招式,于1月17日下令主动撤出部分阵地,准备诱敌深入到大许家而后予以歼灭。然而,邱清泉东援部队此后却惧于华东野战军威势,开始龟缩不前。

与此同时,粟裕命令华东野战军各部向碾庄黄百韬发起总攻,至22日,迅速全歼其兵团部及其100军、44军、25军全部,64军残部,加上追击路上所歼共计12万人,兵团司令官黄百韬自杀。增援的李弥兵团在离碾庄圩不到15公里的地方,被华东野战军阻击后再也无法前进。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作战至此胜利结束。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在中原野战军的配合下,超额完成了中央军委赋予的第一阶段作战任务。

毛泽东惊喜之余,于11月23日致电淮海前线粟裕等指挥员并告华东局、中原局等,指出“这是一个伟大胜利”,并说:“在战役发起前,我们已估计到第一阶段可能消灭敌人18个师,但对隔断徐蚌,使徐敌完全孤立这一点,那时我们尚不敢作这种估计”。

11月27日,粟裕及时进行了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华东野战军作战与部队情况的总结,并与政治部副主任钟期光联名致电上报中央军委。中央军委于12月3日复电,指出:“关于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总结报告甚好,望本此精神继续指导追歼徐州逃敌的当前战役,期获全胜。”

淮海战役第一功臣(下)(4)

二、钳制、阻击南北两线五个兵团。粟裕主动给刘、陈、邓再派援兵。黄维的士兵惊呼:###军装变了!枪声也变了!

黄百韬兵团被歼灭以后,蒋介石在淮海战场上的总兵力还有6个兵团18个军50余万人。分别集中在三块地方:徐州地区有徐州“剿总”和邱清泉、李弥、孙元良3个兵团8个军30余万人;蒙城地区有黄维兵团4个军12万人;蚌埠地区有李延年、刘汝明2个兵团6个军10余万人。

如何确定这三个战场的主要打击目标,如何处理主攻战场与钳制、阻击战场的关系,各个歼灭这三股国民党军,关系到整个战役的胜负。

从淮海战役发起后开始,粟裕就一直在考虑选择第二阶段作战对象。早在11月7日的电报和8日的“齐辰电”中,他即向中央军委建议,华东野战军歼灭黄百韬兵团之后,下一步作战“或歼孙(元良)兵团,或歼黄(维)兵团”。中央军委判断,在歼灭黄百韬兵团以后,徐州之敌有南撤或不撤两种可能。因此在11月7日的电报中指出:“如果敌人不撤,我们即可打第二仗,歼灭黄维、孙元良,使徐州之敌完全孤立起来。”可以说,粟裕与毛泽东都曾最早提出过第二阶段歼灭黄维兵团的设想,并把歼灭黄维兵团作为南线决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歼灭黄百韬兵团的过程中,毛泽东又一度设想“第二步歼灭邱(清泉)、李(弥),夺取徐州”。刘伯承、陈毅、邓小平这时也提出,如果黄维兵团出永城或宿县,“歼击黄维为上策”。那时围歼黄百韬兵团的战斗刚刚开始,尚不能判明其余各部国民党军的动向,所以毛泽东于11月15日指示:“需待黄(百韬)兵团歼灭以后,依邱清泉、李弥、黄维三部的情况,才能决定作战方针。”粟裕在潘塘之战中曾设计诱邱、李兵团一部深入而加以歼灭,而该部惧于华东野战军威势,逡巡不前。根据这一情况,他于11月18日致电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华东局、中央军委:“邱、李东援部队进程甚缓”,“估计邱、李已不敢大胆东援,纵(敌)东援歼灭可能不大”,因此粟裕随时准备转移兵力到南线作战。

当黄百韬兵团即将被全歼的时候,南北两线战场态势发生明显变化:黄百韬兵团已无力回天,邱、李两兵团东援表现很不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