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1部分(第1页)

取?br>

中央军委于11月9日复电粟裕,决定采纳他的建议时指示:“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用全力保证我军的供应。”11月16日,中央军委致电刘陈邓,并粟陈(士榘)张(震),告谭(震林)王(建安),韦(国清)吉(洛),华东局,中原局,豫皖苏分局,苏北工委,华北局,指出:“中原、华东两军必须准备在现地区作战三个月至五个月(包括休整时间在内),吃饭的人数连同俘虏在内,将达八十万人左右,必须由你们会同华东局,苏北工委,中原局,豫皖苏分局,冀鲁豫区党委统筹解决。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望从这个观点出发,统筹一切。统筹的领导,由刘、陈、邓、粟、谭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可能时开五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由刘陈邓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这个关于组成总前委的指示,重点强调的还是“吃饭的人数连同俘虏在内,将达八十万人左右”的统筹解决问题。11月23日,中央军委在提出“隔断徐蚌歼灭刘峙主力的总方针”时,再次指出:“解决粮食问题是实行此项总方针的重要环节”。

但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时,随着战线迅速西移,后方和前方的距离愈来愈远,战局扩大,粮食供应遇到了巨大的困难。中原野战军及华东野战军全军进入豫皖苏地区后,战场吃粮人数约计130万,其中中原野战军主力及地方部队20万,随军民工5万,后方临时转运民工15万;华东野战军部队及新兵、俘虏共50万,随军民工20万,后方转运民工20万。另有马匹4万,抵10万人消耗。每人每天以2斤加工粮计,每日共需加工粮280万斤。如不及时解决前方的供给,势必将影响到整个战役的胜负。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淮海战役第一功臣(下)(12)

12月15日,中原野战军全部及华东野战军5个纵队协力围歼黄维兵团的战斗结束后,中原野战军司令部在《双堆集作战总结》中说,作战中的物资供应,是达到较圆满之要求的,无论在粮食弹药的接济,还是医疗救护等方面,都未感到意外的特殊困难。但粟裕作为总前委委员和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从淮海战场的全局出发,敏锐地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同一天,他与陈士榘、张震共同签署致电邓子恢、李达并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华东局、中央军委,“建议迅速召开一次包括华东、中原、冀鲁豫、华中四方面代表之联合支前会议”,通盘运筹,解决好粮食供应方面的复杂问题。

在电报中,粟裕将自己军事上精于筹算的特长发挥在了后勤上,从宏观上分析了整个战役粮食供需形势,又从微观上精确计算和设计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中央军委于12月20日复电粟裕、谭震林,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华东局、中原局、冀鲁豫党委、华中工委指示:“粟陈张十二月十五日关于战区粮食供应情况电悉,如刘(伯承)、陈(毅)尚未动身,请小平同志考虑召开一次总前委会议,讨论今后3个月的粮食供应、弹药补给、交通运输及其他有关后勤支前的工作”。华东局也于12月21日复电粟裕等,表示:“同意召开4个地区的支前代表会议,共商支前有关问题。华东局即以傅秋涛代表出席”。

而在中央军委12月20日复电粟裕等人的时候,遵照中央军委指示,于12月17日晚上至18日在蔡凹华东野战军指挥部召开的总前委会议已经结束,刘伯承和陈毅会后已前往西柏坡中共中央开会。这是淮海战役总前委召开的唯一一次会议,着重讨论的却是未来的渡江作战和部队整编问题,并且决定由粟裕和张震负责起草渡江作战计划。

12月26日,根据粟裕的建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邓小平在不能再次召开总前委全体会议的情况下,指定刘瑞龙、傅秋涛主持在徐州召开有4个根据地和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代表参加的联合支前会议,明确了任务分工,规定了工作要求,使各地的支前工作更加通力合作,互相配合,顺利解决了淮海战场面临的粮食供应等问题,保证了淮海战役支前任务圆满完成,也为战后部队休整以及渡江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斯大林在记事本上写道:奇迹,真是奇迹!毛泽东平静地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淮海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在兵力、装备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同国民党重兵集团展开的决定性的战略作战,最后以解放军的全面胜利而结束,创造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对比解放战争期间的三大战役,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均为以多胜少,唯有淮海战役是以少胜多。辽沈战役,东北野战军以70余万对国民党军55万,最后歼敌万;平津战役,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野战军以100万对国民党军60余万,最后歼敌万。而淮海战役,则是解放军以60万对国民党军80万,最后歼敌万。

因此,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听说后,在记事本上写道:“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不久,斯大林又对即将出任驻华大使的尤金说:“淮海战役打得好,是中国战争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战争史上少见的。这个战役值得我们学习研究。”

19世纪80年代,美国西点军校专门派出考察团,来到淮海战场旧址进行实地考察,对这一结果的评价是:“不可思议”。美国参谋学院战斗研究所也认为,在三大战役中,淮海战役是规模最大、最具决定性的一战,“认定淮海战役是最有研究价值的一次战役”。

淮海战场上,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直接指导下,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运筹帷幄,出奇制胜,不仅创造了战役上以少胜多的奇迹,而且把大兵团作战指挥艺术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战略决策和战役指挥两方面,均做出了最突出的贡献。

淮海战役第一功臣(下)(13)

正在平津战役前线的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十分关注淮海战役,尤其对几个月前的辽沈战役后期巧施妙计,从自己手中救走了5万余人马的名将杜聿明逃走又被活捉的全部细节,很有兴趣。为此,他还责怪参谋长刘亚楼未能全面收集好材料。

刘亚楼说:“林总,你对华野的作战情况特别感兴趣,是不是想与粟裕同志比个高低?”

林彪回答:“你这个人说话欠考虑。首先,我对打了大胜仗的兄弟部队都很感兴趣;第二,我对粟裕同志的了解,比你们要全面和深刻。南昌起义之后,从南征路上开始,及至井冈山时期,就数我们两个打得好。后来,由于经历不同,而形成了不同风格。我因为长期以来,肩负保卫党中央的重任,又是毛主席直接指挥的主力,我的担子很重,打仗较为慎重。一般情况下,有了七成把握才打,只有五六成把握,风险太大,不能打,等到有了###成把握,又会失去战机,无仗可打!而粟裕同志呢,长期远离中央,长期孤军作战,一般情况都是在敌人包围的态势下打的仗,不冒险就无法生存,养成了他敢于冒险的特点。如豫东战役,我看最多只有五成把握。拿这次淮海战役来说,没让杜聿明跑掉,就值得研究、探讨和借鉴。”

淮海战役的总前委之一、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也给予了粟裕以及他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很高的评价。华东军区领导机关在奉命准备向苏联尤金大使介绍淮海战役情况时,在场的刘伯承边看地图边对陈毅说:“淮海战役这个仗,主要是三野(华野)打的。”刘伯承的儿子刘太行还回忆其父说过这样的话:“淮海战役主要还是华东野战军打的。我们中野武器装备差,兵力少,打黄维时是瘦狗拉硬屎,幸亏有粟裕派来部队及时支持,否则我们中野打光了也打不下来。”

淮海战役结束以后,全军统帅毛泽东深有感慨地说:“1948年,粟裕提出3个纵队暂不过江是正确的,这样就保证了淮海战役在短时间取得了彻底胜利。”在1949年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肯定地指出:“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历史的真言——李银桥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纪实》一书中,生动地记叙了毛泽东评价粟裕时的情景:

“淮海战役胜利结束了。毛泽东的注意力一方面转移到了平津战略区对傅作义的战略作战上,另一方面开始集中考虑人民解放军如何渡长江南下、彻底打垮蒋介石、将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战略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