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人臣(GL)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8部分(第1页)

刀打仗啊!

就在朝野议论纷纷的时候,内阁展现出了惊人的团结,就在接到急递的当天,便拟诏抗敌。余冕虽然不是兵部堂倌,但此刻兵部的大印全在他手上,他自然是守卫京城的最高指挥。魏池知道余冕很有能耐,但还真没听说他会打仗,心中不由得更加忧虑。夜里,一道急诏发到魏府,内容是急调魏池入兵部,即刻入宫议事。

到了西苑,除了内阁,还有那一夜开城门的毛以宣。魏池将信将疑的坐下来,看着余冕。

“这是兵部的急递,要求援兵佳兴。”余冕掏出一封信。

周文元将信塞到魏池手里:“魏大人,我们内阁的几个人都不懂打仗,你不必避讳尊卑,国情紧急,请务必直言不讳。”

魏池咽了口唾沫:“臣不赞成援兵。”

毛以宣在一旁暗暗的点了点头:“臣也不赞成援兵,如果沽岛没有守住,佳兴必然失守,派与不派都一样。而且,京城内连上各衙门的武将官兵,不过三万人,三万人根本守不了京城,哪里能够分兵?”

京城不比封义,这是一座巨大的城池,三万人几乎不够轮岗,而且京城人口众多,情况复杂,内乱时可能还要分派人手,没有援兵几乎不可能守城。这些现状和陈鍄有脱不了的干系——王家,耿家,秦王,胡润之都不得带兵进京,这是陈鍄立的规矩,如今且不说陈鍄不在了,没人听他的了,即便是有人听他的,这几位想来也难以及时赶到。

“王将军会来么?”周文元像是在自问自答。

“这个下官去想办法。”余冕似乎胸有成竹。

“秦王和胡将军能来么?”

这个问题魏池可以回答:“玉龙关外是沃拖雷的旧封地,若此刻分兵玉龙,怕是玉龙关必然失守。”

“三万人也能守住京城。”

“?”

众人都吃惊的看着余冕,余冕不是王允义,魏池相信他的为人,但是并不相信他的能力。

“余大人舍得失佳兴,却舍不得失京城,下官实在是不能理解。”毛以宣说出了魏池想说的话。

“若可以不失佳兴,我是不会放弃的,佳兴注定守不住,但是京城可以。”

如果毛以宣代表着杨阁老的势力,那么证明内阁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团结,至少并不是多数人支持余冕保卫京城的计划。魏池知道余冕是一个心怀仁慈的人,他一定是不愿看到京城的百姓惨遭荼毒才做此决定,但这决定未免太意气用事了。也许他让自己来,是相信自己的一腔热血,相信自己能够站在他一边,但是魏池觉得逃跑虽然可耻,但总比有勇无谋强得多。

“虽然京城城防好,但是京城太大了,且四面平坦,如果四面受敌,即便是十万人也守不了。更何况如今是秋收之后,京城外的数十万百姓家中均是粮食满仓,此刻若是敌军一来,不说佳兴掳的粮食不计其数,此刻又是一次补给,岂不是可以围攻京城一年?敌军十余万人,我方百姓几十万,若久困不下,我方粮草枯竭,这岂是不自选绝路?”

余冕突然笑了:“看来魏大人是守封义城的时候被饿怕了。”

魏池也顾得不保持好脾气了:“下官并不是怕死之人,只是这次确实与守封义不同,注定要败的仗,下官不想打。”

“此刻我守京城的心,和魏大人守封义的心是一样的,不是决绝之心,而是必胜之心。各位想一想,虽然形势紧急,但是只要稍给各路援兵以时间,一个月便能援兵京城,但是如果我等放弃京城,则贼人在中原有了立足之地,若是蓄势壮大,我方不见得能在两年能夺回京城。守城的确要人,但并不是守在城墙上才叫做守城。京城的城墙高而厚,但是幅员太广,如果真要人一点一点去守,京城怕住不下这些守城的人。守卫京城,唯有主动出击。”

主动出击?直面漠南骑兵?魏池觉得这些简直荒谬。

但毛以宣却好像来了兴趣:“大人,兵书上都说凭借城池,一万人可抗拒十万人的攻击,如今我方本来就只有三万人,还要主动出击,岂不是瞥了长处去找打?”

“从战报来看,漠南军队攻克封义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因为他们已经为攻克大齐的城池思考了数年,但是箐湖结冰并不是年年都有的事情,虽然对方来势汹汹,但并没有长久的准备。届时他们攻打京城的方式仍旧是攻打封义的老一套。我们也为攻克漠南骑兵思考了数年,既然来者是客,当然要招待些新鲜的事情。”

此刻余冕笑得很像王允义。

“不论撤不撤走城外的粮食,佳兴的粮食也足够他们吃了,他们必定会在佳兴修正部队,准备久围京城。我们要做的不是在京城里等着他们,而是挖好壕沟,备好火器与毒药。京城外可不是封义城外,京城外的民居绵延数十里,沃拖雷以为自己能直接兵临城下?就让这些人生地不熟的漠南人好好与我们在城外来一场巷战吧。”

毛以宣也笑了,他觉得这位兵部的侍郎大人并不是个书呆子,他很懂得打仗。

“京城的守军虽然只有三万人,但是城外失去土地和财产的汉子可都是远离家乡来京的,本就以佃农居多,此刻若是能招募他们作为军士,至少能扩充至八万人,他们多来自北方,本就性情彪悍,这才是占了天时地利人和。”

“我们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是没有办法将这些农户训练成士兵的。”魏池虽然觉得有一定道理,但是还是不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