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暗杀1905 大结局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章 秋风秋雨愁煞人(第1页)

徐锡麟卧薪尝胆

在胡客养伤恢复的一年半里,徐锡麟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

护送胡客回到大通学堂后,徐锡麟派陈伯平和马宗汉轮流去八字桥守候,数日后接应到了平阳党首领竺绍康和张伯岐等人,不久后又接应到了乌带党首领王金发和裘文高等人。接下来的两三个月里,徐锡麟“昼步行百里,夜止丛社间”,先后到诸暨、义乌、东阳、缙阳等地,联络了龙华会、双龙会、伏虎会等会党,各会党首领如沈荣卿、张恭、周华昌、刘耀勋等人都秘密前来大通学堂,陶成章和魏兰也联系了不少白布会的骨干成员前来。这些人进入大通学堂的特别班进行学习和训练,不久后相继加入光复会。作为各山堂会党的首领,这些人少则驾驭数百人,多则统领数千人,光复会的势力也因此得以扩大数倍,逐渐覆盖了整个浙江省。

大通学堂的人员大幅增加,目标自然也就大了许多。为了不引起外人的注意,徐锡麟和陶成章想出了不少办法,如每逢学堂开学或学生毕业时,都要设宴飨之礼,邀请绍兴城内的大小官吏和有名望的士绅前来,举行开学或毕业仪式,官绅和学生还要一起合照,照片分送衙门及各学校留为纪念,毕业文凭须加盖府衙官印才发放给学生。这几招下来,在外人的眼中,大通学堂俨然成了官办式的府立学堂,拥有了正经的名分,自然也就不会对此产生怀疑。

在大通学堂的礼堂背后,有一座时常锁着不允许外人出入的抱厦,里面悬挂着一副对联。这幅对联写道:

十年教训,君子成军,溯数千载祖雨宗风,再造英雄于越地;

九世复仇,春秋之义,愿尔多士修鳞养爪,勿忘寇盗满中原。

徐锡麟每次进入抱厦,都会望着这副对联怔怔出神。

卧薪尝胆,不忘血仇,修鳞养爪,颠覆满清,这副对联所表达的意思,正是徐锡麟心中的信念,是整个光复会的信念,也是国内外所有革命党人的信念。

光复会的势力在浙江省如此迅速地扩张,让徐锡麟更加坚定了这一信念。

与此同时,他也看到革命形势虽然在江南地区日益高涨,但和思想活跃的南方比起来,北方至今仍是一潭死水,如果能将革命之火烧到北方,对清廷的统治将是致命的打击。

正因为如此,在大通学堂秘密培训会党成员的同时,徐锡麟只身一人离开了大通学堂,北上展开活动。

这一趟北上,徐锡麟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最远甚至到了吉林的边疆一带。沿途之中,他接触了不少绿林好汉,但始终没有收获预想中的结果,比如他到东北时,与当地赫赫有名的大盗冯麟阁联络,但被冯麟阁推拒,当徐锡麟离开后,这位后来与张作霖争雄一时的东北大盗,转过头去便接受了清廷的招安,出任巡防营统带一职。

南与北的这种巨大反差,令徐锡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失落。

他认识到清廷在北方的统治仍可谓根深蒂固,满清的势力依旧很庞大,光复会乃至整个革命党的力量与之相比,仍然显得过于渺小,单靠浙江省一带的山堂会党来进行武装起义,很难取得最后的成功。

徐锡麟的目光开始转移,很快瞄准了另外一个群体——清廷在新政中所编练的新军。

“庚子国变”后,清廷大行新政,停止武科科举考试,在全国范围内裁汰旧军,后来又设立练兵处,任命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袁世凯为会办大臣,铁良为帮办大臣,开始大范围地编练新军。这些新军完全按照西式军制来编练,征召入伍的大都是一些有文化的青年人。这些青年人读过书见识广,敢于持有不同的政见,不同于旧军官兵那般一味地效忠皇权,因此是革命党人可以争取和依靠的力量。

“要想革命成功,非握有军队不可,”徐锡麟对陶成章说,“尤其是新军!”

陶成章赞同徐锡麟的看法,但新军是清廷的清军,要想掌握新军,就必须打入清廷的内部。

徐锡麟想到的办法是花钱捐官。

光复会的成员中,有不少人家境殷实,拿出一部分钱财来捐官,是可行的办法。于是在接下来光复会的一场会议上,陶成章和徐锡麟提出,眼下光复会的首要任务,是向官府花钱捐官,然后赴日本学习军事,学成后回国打入军界,逐步掌握新军。

光绪年间,买官跑官已经是公开化的事,不管是什么人,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官来当,之所以称为“捐”,只是为了听起来不那么刺耳而已。

捐官是公开化的,再加上徐锡麟的表伯父俞廉三曾是湖南巡抚,因此徐锡麟等人的捐官计划很容易就得以实现。

在花费了一笔不菲的钱财后,徐锡麟捐得道员,陶成章捐得知府,龚宝铨、陈得谷等人捐得同知。徐锡麟十几年前便考中了秀才,但他目睹清廷腐败,心中耻于为官,因此放弃了仕途,想不到十几年后竟然花钱买了清廷的官来当,虽然目的有本质的区别,但他还是觉得十分别扭。

花钱捐官后不久,徐锡麟等人均被获准前往日本学习陆军。不久后,陶成章、徐锡麟、龚宝铨、陈伯平、马宗汉等十余人赴日留学,准备在日本学习陆军。但此时日本文部省已应清廷的要求颁布了十九号文令,即《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加强了对中国留学生的管理。当时负责管理留学生事务的,是清廷驻日公使馆参赞王克敏,此人嗅觉灵敏,觉察到陶成章、徐锡麟等人来日留学似乎另有所图,因此从中作梗,想方设法加以阻挠。在王克敏的阻挠下,徐锡麟最终因为近视而不得入学,其他人则因为体检不合格而无法入学。

在日本耗了一段时间后,徐锡麟等人被迫放弃留学的计划,返回了国内。在陶成章等人放弃了打入军界的想法时,徐锡麟仍然坚持不变。此路不通,他就走另外一条。

徐锡麟前往湖北省武昌府,拜见了表伯父俞廉三,表达了希望进入军界任职为朝廷效力的愿望,恳请俞廉三代为推荐。俞廉三虽已因病辞去官职,但门路仍然很广,他不知道徐锡麟是光复会成员,因此将徐锡麟推荐给湖广总督张之洞。张之洞却足够老到,怀疑徐锡麟与革命党有关联,不敢加以重用,但又不好拂俞廉三的脸面,因此以进为退,将徐锡麟推荐给执掌北洋军实权的袁世凯。徐锡麟怀揣着张之洞和俞廉三的推荐信,北上谒见袁世凯,希望能借此机会,进入专门负责编练新军的练兵处。但袁世凯同样是老江湖,和张之洞一样,他也怀疑徐锡麟与革命党人有关系,因此找了诸多借口,总之就是不接见徐锡麟。无奈之下,碰了一鼻子灰的徐锡麟只好悻悻地返回武昌府,再请俞廉三推荐别的门路。

这一次,俞廉三经过再三考虑,最终决定将徐锡麟推荐给自己的得意门生、刚刚升任安徽巡抚的于库里·恩铭,为避免徐锡麟像去北京那样白跑一趟,俞廉三先写了一封信寄给恩铭。

恩铭是俞廉三的门生,心中一直感念恩师的栽培,在收到俞廉三的推荐信后,他立马致函回复,欢迎徐锡麟到安庆府任职。徐锡麟于是带上陈伯平和马宗汉,前往安庆府拜见恩铭。

因为是恩师推荐来的人,所以恩铭对徐锡麟没有丝毫怀疑。在热情地接待了徐锡麟后,恩铭任命徐锡麟为安徽陆军小学堂的总办。这一职务没什么分量,恩铭这样安排,是打算一步步地栽培徐锡麟,让徐锡麟先从底层开始锻炼,日后干出名堂后再予以升迁。

徐锡麟自然懂得恩铭的意思,因此尽职尽责地办事,以图恩铭尽早提拔,获得更为有利的职务。

就在徐锡麟当上安徽陆军小学堂的总办后不久,受中国同盟会派遣回国的刘道一、蔡绍南等人,经过了一整年的策划和筹备,趁着汉历十二月清吏“封印”之时,在湖南省和江西省交界的浏阳、醴陵、萍乡等地发动了武装起义。

这场起义所依靠的力量是当地势力较大的山堂会党,如洪江会、哥老会和武教师会等,三万多义军头系白布,手持土枪和大刀,群起而动,攻打各县重地。当地官兵猝不及防,乱作一团,频频呼救。清廷急调湖南、湖北、江西和江苏四省五万多清军飞驰会剿,并调海军开赴九江府进行封锁。这是自太平天国起义之后,清廷在南方出兵最多的一次。起义军鏖战匝月,与清军交战二十余次,终因寡不敌众而惨遭镇压,刘道一、蔡绍南等革命党人相继牺牲。起义被镇压后,数万清军分驻浏阳、醴陵、萍乡三县的各乡镇,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清乡”,被杀义军及亲属不下万人。

在同盟会领导的萍浏醴起义爆发的同时,为了遥相呼应,牵制清军,陶成章和龚宝铨等人计划在浙江、安徽和福建诸省发动会党成员,成立光复军,分浙东、浙西、江南、江北、江左、江右、皖南、皖北、上闽、下闽十路,密谋同时举事。但因谋事仓促,计划泄露,起义未能实施,便被清廷侦破,陶成章和龚宝铨等人为避风声,被迫逃往日本。

徐锡麟远在安庆府,陶成章和龚宝铨避祸海外,大通学堂顿时陷入无人主持的局面,浙江省各地的山堂会党人心惶惶。“鉴湖女侠”秋瑾临危受命,女扮男装从上海赶赴绍兴府,于光绪三十三年初出任大通学堂督办,正式接手大通学堂。

大通学堂是光复会在浙江省的秘密据点,秋瑾接办大通学堂,实际上就成为了光复会在浙江省的总负责人。

接手大通学堂后,秋瑾与当地官绅搞好关系,与各山堂会党加强联络,在逐步稳定了浙江省的革命局势后,她又进一步强化大通学堂内的军事训练,并秘密成立了光复军。秋瑾计划发动皖浙起义,因此派王金发前往安庆府联络徐锡麟,征求徐锡麟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