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辛亥军阀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部分(第2页)

乔成对于三弟还是比较了解的,乔宇性子比较急躁鲁莽,但是从外国回来就仿佛是变了一个人一般,当然他只当是乔宇受外国影响而已,他也担心乔宇和革命党搀和到了一起,不过看到乔宇全力办工厂,乔成也放心了,但是今天乔宇突然提出要招募护卫,而且要求还这么高,乔成立刻就警觉起来,自己这位三弟怕是要造反吧!…;

乔宇也知道必须将大哥拉倒自己这边,说道:“大哥,说实话我这次招募护卫,其实就是为了训练一支军代,掌控在自己手中,我不否认有造反的打算,但是主要还是为了自保,咱们这么多的工厂,这片家业已经引来哥老会的觊觎,另外现在朝廷也财政危机,难保他们不会把主意打在咱们身上,大哥你说一但出现那种情况,咱们该怎么应对?”

乔成一听乔宇的解释,也低头沉思起来,他全程参与了纺织厂的筹建,自然知道其中倾注了多少心血,哪里愿意落到别人的手中,而且乔宇说的这种情况确实已经出现,有些布铺已经面临一些胥吏流氓的勒索,只是金额还比较小,也就破财免灾了。

“老三,募兵自保我不反对,咱们的确要有威慑宵小的实力,但是朝廷毕竟势大,一切都要三思而后行,你要知道一家子的福祸生死都在你的手上呢!”

乔宇一把抓住大哥的手,郑重说道:“大哥你放心就是,我绝对会谋定而后动,乱世就在眼前了,大清已经风雨飘摇了,去年朝廷同列强签了借款修路合同,已经有风声传出来,要将铁路收归国有,大哥你知道这其中的利害吧!”

乔成似乎有些不太明白,但是随即脸色狂变,手不住的哆嗦起来。

“老三,你是说朝廷要动川汉路这个马蜂窝?那不是寿星老吃砒霜么?”

“大哥想必也猜到了吧,一旦朝廷动了川汉路,就算不天下大乱,那四川也绝对不会太平的,因此我才抓紧想要掌握一点军力,以备不测!”

乔成听到此处频频点头,说起川汉路这可真是一个大马蜂窝,铁路可以说是交通命脉,至关重要,清末中国路权落到了西洋人手中,成为掠夺中国资源的重要手段,铁路修到哪里,列强的势力就延伸到哪里。

为了应对列强的侵略,在1904年成立了川汉铁路总公司,后改为民营,想要靠民间集资将铁路修起来,可以说设想十分不错,但是接下下在集资的问题上就出了天大的问题。

修铁路可不比别的,花费是十分惊人的,为了筹集资金四川总督锡良竟然准许了一个看起来十分荒谬的筹资办法,就是像老百姓收租收税,将这种强制收上来的钱转化为公司的股本,同时让四川老百姓成为了公司的股东。

问题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川汉铁路公司是民营企业,却拥有了政府才能够拥有的税收权力,变成了二政府,而政府又没有对公司的经营进行有效的管理,很快这些资金就被少数大股东肆意挥霍,亏空严重,而铁路却一点没有修,最严重的问题出现在1910年上海橡胶股灾的时候,一些股东竟然玩起了股票,造成数百万两的亏空,也正是因为出现了巨大的亏空,满清才想要将铁路收归国有,当然满清也有自己得到打算,在股灾之中政府也陷入财政危机之中,想要用川汉路权作为抵押,向列强借款。

但是要收归国有,资产总要核算清楚吧,亏空该找谁算呢,朝廷没钱,还指着铁路贷款呢,哪能背下这个亏空,那些大股东都是四川的士绅豪强,真正掌控地方的人物,能让他们吐血割肉么?但是总不能让千万川民背这个黑锅吧!那可是老百姓的血汗钱,川汉路也是四川老百姓的希望所在,死结就这样产生了,因此贸然一动必定天下大乱。…;

乔家虽然在铁路问题上瓜葛不深,但是乔成也对于铁路公司上层的问题了解一二,知道收归国有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情,无疑就是在和整个四川的士绅阶层争斗,搞不好就会刀兵相见,因此额头上也浸出了冷汗。

“老三,现在还只是风声,我看说不定朝廷会拿出妥善的办法来,不至于酿成天大祸患!”

“大哥你还相信这个朝廷能办好事情么,北京城中那些八旗老爷有几个知道四川铁路公司的问题的,盛宣怀那些人又私欲熏天,再加上洋人在背后逼着,毫无疑问他们会牺牲四川老百姓的利益的,只是早晚的事情而已!”

乔宇对于自己的判断十分有信心,这是历史写明的事情,而且经过自己的切身感受,也更加坚定了判断,此时所谓保路,责任在少数大股东身上,理应当惩处他们,保住老百姓的财产,不过清廷对于地方的控制力实在是太弱了,根本没有对付豪强的实力,因此反被股东联手逼迫,清廷背了黑锅,四川大乱,进而天下大乱。

如今已经是二月了,距离保路运动爆发也就是四个月的时间,乔宇必须加快筹备的步伐了,乔成仔细思考了其中的利害关系,也赞同了三弟的判断,急忙着手招收护卫。

第十三章 初训

乔成按照乔宇的意思急忙回到万县家中,发动手中势力,开始从农村之中招收青少年,当然对外还是以纺织厂招收工人为名义的,重庆大量采购机器,已经影响到了德国国内,认为这是一个扩展市场的好机会,因此大力支持布施特,第二批的机器运送的速度快了不少,军火和缝纫机,印染机器也都将一起运送过来。

正因为如此,乔家招收人手并没有引起官府的怀疑,其实这个时代豪商大户都会配备一定数量的护卫,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清廷根本就管不过来,中国历来的政权只能将势力伸到县一层,下面就要靠着地主乡绅协助管理了,清廷也是如此,不过在这个前所未有的变局之中,这种古老的体制根本不能起到维护清廷统治的作用,相反却在地方上积蓄了足够覆灭清朝的实力。

利民纺织厂已经开工一段时间,算下来大部分工人因为加班的缘故,一个月都能拿到七块大洋,差不多到了五两银子,在重庆基本能买下五六百斤大米,这在清末绝对是很高的收入了,尤其是深处内陆的四川,虽然工作累点,但是白花花的银元落到手中,每个织工都干劲十足,要知道能够成为技师的话,收入至少还能翻上一倍,一个月要是能够拿到十几块银元,绝对能让家人过上小地主的日子,有米有肉,因此这些职工十分珍惜工作,学习也十分努力,布匹的质量也有了保障。

清末的时候老百姓已经主要使用银元交易了,像后世常说一块两块,其实原意指的就是银元,只有在大宗交易结算的时候还是习惯用两做单位,利民纺织厂再次招工,乔宇开出五个大洋的工钱,已经知道最早职工的收入的人们热情十足,很快就招募齐了第二批工人。

同时乔成也按照乔宇的意思从万县老家将三百名护卫招收齐全,都是十六七岁的半大小子,最大的也不过十八岁,正是精力最旺盛的,这些少年都被带到了早就准备好的训练场,一个个都显得十分好奇,不住的四下张望。

其实也有人一直在看他们,这片训练场是乔宇以仓库的名义买下的,被充作了校场,乔宇此时正和韩勇站在门口,看着这些少年。

“少爷,这批少年都不错,身体条件都很好,只要操练得当就能成为优秀士兵!”

乔宇一听韩勇的话不住的摇摇头,他远没有韩勇这么乐观,在他看来这些少年问题多多,首先这些少年身高普遍在一米六以下,显得矮小干瘦,而且有相当程度的营养不良,头发就像枯草一般,精气神也不是很足,看起来有些胆怯懦弱,恍惚将乔宇只觉得很记忆中的麻木的中国人形象重合到了一起。

比较起来这批少年已经算是素质不错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