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奋斗在晚明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9部分(第1页)

宁修定睛看去,只见这何教谕穿了一身青衫,头上戴了一只东坡巾。其宽额高鼻,杏目蚕眉,端是一副儒士的形象。

何教谕是个美男子,这一点不难理解。

大明的科举考试不仅考验学问,也考验相貌。

听起来有些难以理解,但细细想来是有道理的。

毕竟科举是选官考试,举人和进士是有做官资格的。

而官是什么?是朝廷的脸面。

换句话说,官是朝廷在地方的象征。

别管是县官还是府官,亦或是教谕这种学官,无疑都有教化百姓的责任。

既然要教化百姓,您自己不能长得太寒碜吧?

不然万一吓到了百姓,那可如何是好?

本来百姓好好的过日子呢,被地方官吓得得了疯病癔症,该找谁说理去?

再就是为官者需要官威。

官威这东西虽然可以通过后天培养,但本身的条件也是很重要的。您本身就是歪瓜裂枣,再化妆涂粉也掩饰不了啊。

所以综合这两点,科举录式时对于考生的相貌也是有要求的。五官端正,面目清秀这是基本要求,不符合的别管成绩有多好一律剔除。

故而能够考中举人、进士的大多容貌俊秀,何教谕自然也不例外。

何教谕是南直隶苏州府人,只考中了举人。但在竞争激烈的南直隶考中举人已经是了不得的成就了。

大明文教兴盛之地本就在南方,而南方之中又以南直隶、浙省、江西为最。

其中南直隶的苏州府、浙省的绍兴府、杭州府,江西的吉安府都是其中翘楚。

这就相当于后世的考霸聚集地,能够在这些地方突围而出,考中功名的都是一等一的牛人。

何教谕能够在苏州府一众读书人中杀出重围,足以证明他是有实力的。

对此,朝廷不可能看不到。

故而何一卿在考中举人仅仅一年后便候补为湖广荆州府江陵县的县学教谕。

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考中举人只是拥有做官的资格,但需要候补。什么时候吏部的名册上出了缺,才会考虑这些举人。

当然,出的缺少排队的人多,这就会有竞争。吏部通常会选择那些文教兴盛之地的举人补缺,因为这些人的实力更强,选他们不会引起争议。

何一卿便这么从苏州来到荆州,开始了县学教谕生涯。

除了何教谕,县学之中还标配了三位训导,分别是杜翰、唐仁昱、赵亘。

此三人是何教谕的副手,负责具体的授课工作。

但实际上晚明时县学、州学、府学的生员基本都处于放羊的状态,也就是临考前会回到县学备考个把月。所以,这三位训导基本不用怎么工作,属于典型的混日子,着实让人羡慕。

。。。。。。

。。。。。。

第一百四十章 县学生活第一天(第五更,求订阅,求月票!)

现在负责点名的就是训导杜翰。其余两名训导不知为何没有出现在明伦堂中。

杜训导手中捧着一本厚厚的册子,上面写着每个生员的名字,念到谁谁就会恭声回应。

过了一盏茶的工夫杜训导才将册子上的名字全部念了一遍,除了两名生员染了重病不能前来,所有人都已到了明伦堂。

宁修和刘惟宁自然也不例外。

杜训导点过名后走到何教谕身边低语了一番,何教谕点了点头示意杜训导到一边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