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月老志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5部分(第2页)

盘古遗裔中法力最强的便是皇天、后土,皇天自名‘鸿钧’继承了天王之位。皇天还有一个兄弟,就是那位舞干戚的刑天。刑,乃是型范的意思,刑天原名‘鸿烈’,是皇天鸿钧的极力拥戴者。

当时,太元玉女一气化三清,传下两个弟子,一个是元始天尊,创立阐教,掌管生道,一个是通天教主,创立截教,掌管死道。当年盘古巨神号称‘元始天王’,元始天尊这封号怎么都有点皇储的意思,皇天性情暴烈,对于太元玉女的势力多有不满,双方经过数次对抗,详情虽不得而知,结果则造成了神庭的分裂。

皇天鸿钧战败之后逃到希腊北部的奥林波斯山另立神庭,彼人称为乌拉诺斯,不久又被他的儿子囚禁,他孙子宙斯也有样学样,成立了一种全新的神系。

此前一些天神害怕遭到皇天的迫害,流徙到世界各地,其中又以尼罗河流域和两河流域的天神较成气候,他们将神力带到民间,各自创造了一些文明。

神庭经过这一次分裂,元气大伤,太元玉女失望之余,一则革除了鸿钧的世系,一则去掉尊号,将掌教之位传给太清老子。后人不知究竟将她称为道祖,又唤作鸿钧,其实便是将皇天的世系算作太元称制。

其间又有刑天鸿烈和太阳帝俊争夺神王之位,终归于失败。汉时淮南王刘安著了一部书名叫《淮南鸿烈》,刘安熟悉道家本源,又有不臣之心,其意暗以刑天自比,只是人多不知罢了。

帝俊在位之时,四灵之族盛极而衰,人族经过伏羲、黄帝的发展,仁德广布,垂拱而治。帝俊左袒四灵之裔,又联合龙族、海神侵夺人族,帝挚不能抵挡,仓皇传位于其弟唐尧放勋,帝尧任用羿、舜、禹、皋陶一辈贤能之士,经过数年苦战终至成功。

这一场天人大战帝俊丧失九大金乌皇子,统治土崩瓦解,之后便引咎退位,不知所终。

人族全盛之时,帝尧封禅泰山,自号‘东皇’,又称泰皇。羿为东君,舜为湘君,舜妃娥皇、女英为湘夫人,皋陶为大司命,伯益为少司命,禹为河伯,瑶姬为巫山神女,祭礼记在《九歌》。

西王母用反间之计,并以天帝之位相诱,教唆大羿的徒弟逢蒙暗中加害。大羿一死,人族便无力统治天界。舜帝晚年为了抵御人族叛逆四凶,崩逝于苍梧之野。大禹则转力巩固凡间的统治,到了他儿子夏启又向天庭纳首称父子,这段昙花一现的盛世便成为陈迹了。

可是逢蒙也没有如愿以偿,西王母以他欺师灭祖、名声不好为由不肯推戴为天帝。逢蒙无可奈何,后来他的儿子又改名换姓,在天界崭露头角。因逢蒙曾拜大羿为师,学得他神射之技,大羿死后,无双无对,所以他的儿子便冒姓为张,张者,长弓是也。即是当今的昊天玉帝。

逢蒙害死大羿,自以为有重振天庭之功,虽然不得为帝,在天界却是位高权重,当时便把帝俊剩下的小金乌皇子拥立为天皇,自领兵马大元帅。并把女儿张媱许配给他,即玉帝之妹也。

第187章 三教合一

话说到此,则凡间流传的玉帝之妹思凡下界,匹配杨君云云可知是无稽之谈。

帝俊是太阳之精,因而以阳为姓。这金乌皇子自然姓阳,和张媱生下两子一女,长子叫阳诛,次子叫阳戬。从这两个杀气腾腾的名字便看出小金乌复仇之心昭然若揭。

逢蒙父子一心篡位,当然不会让他坐稳天皇之位。逢蒙也不知是恶贯满盈怎么的,不久也销声匿迹。到了儿子张某袭了爵位,便公然发动兵变逼小金乌退位。

结果小金乌也步了帝俊后尘,张媱则被登上天帝之位的兄长压到桃山之下。据说小金乌的残余势力逃到东瀛扶桑,所以彼国至今还保有天皇之位。

这时天庭有一位长者出来庇护阳家兄弟,便是皇叔东王公。东王公是少阳之木,以杨为姓。他将阳诛、阳戬收养在府,传授生息之道,将阳诛改作阳朱。又有传言,玉帝为了拉拢东王公将御妹张媱改嫁给他,这事在历史上也不稀奇,晋文公、刘皇叔为了巩固地位也都娶过侄媳。因此凡人熟知的阳朱、阳戬多写作木阳之杨。

这阳家兄弟后来大大有名。一个拜太清老子为师,战国之初曾下凡宣道,和墨家钜子墨翟齐名并称,史作阳朱、阳子居,杨朱。便是那位大讲贵生重己之道,被孟子讥为拔一毛利天下不愿为的。成神后继承养父东王公的神性位列六御之一,是为‘东极青华大帝’,道号太乙救苦天尊。

其弟杨戬拜在元始天尊门下,为玉鼎真人真传弟子。封神之战中扶周灭纣,屡立战功,最终肉身成圣,战国时扶助其兄宣道,化名杨布,所为虽知者甚少,但秦汉之际特多以布为名的,季布、英布、栾布还有后来的吕布。都是勇力绝伦之士,可知当时必有震荡寰宇之举播于人口。

可惜杨氏兄弟是帝俊皇孙,玉帝对这两个外甥自然十分忌惮。杨朱虽然有偌大之名,他的学说并不被战国雄长乐用,竟至于一部道书都没有留下,久后便几乎无人留意。成神之后亦是深居简出,寡绝交游。后来玉帝又授意四大天师将六御削成四御,一者造成其三界独尊的地位,一者将东华大帝排摈在外。

至于杨戬虽曾改名杨布,示为布衣无野心以宽解玉帝之意。遭际也颇不如意。若论真实本领,便是阐教十二金仙多半也未能稳居其上,三代弟子中更是首屈一指。可是封神之战中只做了周师督粮官,不受重用。成神之后永驻灌江口,听调不听宣。实质便是不允许他带兵上天。

天界重兵都由李靖父子和四大天王把持,玉帝继位以来,虽然有西王母、太清老子和西方佛陀扶植,对于兵权始终不能随心所欲。放着二郎神这么一个神通精强的至亲外甥都不敢任用,怎么可能因一个私配凡人就生此嫌隙呢?

封神一战,四灵余党的大本营截教也不成样子,阐教金仙大多是高蹈出尘之辈,此后亦功成身退。

而西方教则在此战中收容了许多道术高手,逐渐发展壮大。即为后日佛教的本源。

佛家盛称寰宇之中有三千大千世界,论其局度气象和神通法门实在有过绝于人的地方。

太清老子在三界的地位虽不是最高,却深得太元神后的信任,前古以来又曾九度转轮,代为帝师,影响力堪称举世无匹。对之后形成的三教合一之格局亦是功不可没。

周秦以来在中夏政教中首屈一指的要算儒教。儒教在三代以前称作人教,封神之战后,周武王的兄弟周公旦有圣人气象,制礼作乐造就了一派多才与艺的师儒,后来周室衰微,鲁国孔丘继承其精神,删订五经,教习六艺,世称‘周孔礼教’。而孔子曾向老子问礼,因此有些师徒渊源。老子虽然贬抑礼法,然而他对礼法的了解则是卓然无愧为一大家的。

太清老子是太元神后以降道家的掌门人,往古以来得道飞升的仙人得他传授的不可计数。其中声望最隆的还要算孔子、杨朱、庄周及后来的张天师。

老子虽有五千言《道德经》流传,大抵是不超越阎浮世界之外的。其论述宇宙本源的部分多半轻描淡写,归于不可名,不可说。孔子、杨朱也极大关注于人类现实,一个‘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未知生,焉知死’?一个要贵生重己,物彻疏明。庄子虽较汗漫,也说‘六合之外,存而不论’。

归根到底便因为道家一派乃阎浮世界所自出,而佛家局度特大,则因其专由信力所见。佛陀释迦牟尼大约于孔子同时,因感于人类生、老、病、死种种苦痛发愿修行,后来在菩提树下顿悟得大智慧。这是吾人从现实层面观察到的。而事实上释迦在过去世便由燃灯古佛授记转生到天竺而成为西方极乐世界在此间的代言人,简而言之,佛教之所以有超乎寻常的识力全因他是一种外来宗派。

即便佛经中记载的不甚完备,也可以推知宇宙之中佛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