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收割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部分(第1页)

管刘队口口声声地说“你刚刚回来,要好好休息,我们不说案子”。可他毕竟是个刑警,三句话离不了本行。与其他的职业不同,乒乓球运动员闲暇的时间决不会再打乒乓球取乐,而刑警的私生活,除去偶尔回家陪着老婆孩子吃饭的那点儿短得不像话的时间之外,满脑子里充斥着的还是案件。他会翻动堆积如山的卷宗,不停地被一个个电话呼来唤去,要不然就是坐在办公室,一边抽烟一边思考。这是长年累月形成的生活所不可获缺的组成部分,还将一直持续下去,直到你老到干不动的那一天为止。

除去水煮人头这个细节之外,艾莲对最近发生的案子并没显示出太大兴趣。既然他还没有去过现场,只是听了刘队的叙述,也就不愿意发表什么评论。有一件事,他倒是十分关注,那个凶手,为什么会把被害人的血液盛在杯子里。而杯子的边缘又有一个不属于被害人的唇音,难道是他打算把那些血喝掉吗?叶琳氏症(注:叶琳氏症,一种十分罕见的基因突变病症,至今无法治愈。患者缺乏造血功能,不得不依靠食取动物的内脏来获取生存所必需的养分。其中的一些人甚至会去猎食人类而成为可怕的罪犯。在现实中,他们是数量微乎其微的最接近吸血鬼的生物。令人惊讶的是,这种疾病似乎是在成年以后才突然形成的,而且不会遗传——因为罹患此症的病人丧失了生育能力,所以,世界上并不存在得了叶琳氏症的小孩子。)他倒是有个耳闻,可那种病人也并不会直接去喝人类的血液。这是模仿吗?

因为艾莲不愿意随便发表看法,这个话题也戛然而止。刘队想等他休息几天之后,再带他去看看现场。同时,他也注意到,至少在某个层面上,艾莲和麦涛的观点完全一致:凶手不会就此罢休,当他再次有所行动的时候,现场会更加恐怖。

这天下午快到四点钟的时候,刘队结了帐,突然说:“对了,你住哪儿,宾馆?要是方便的话,不妨去我家吧,我老伴总是念叨你。”

“改天我再去拜访吧,您忘了吗?虽然我莫名其妙地成了美国人,可原来的房子也没被没收啊,算是我的海外房产吧,托一个朋友帮忙照看。上次回来到现在才两年时间,钥匙应该还没换,先去看看再说。”

“嗯,那也好,我送你过去。”

“不用啦,您忙您的,”艾莲笑了笑,右手抓起行李,左手推开车门,“我想看看现在的北京。”

说完后,他告辞了刘队,下车漫步街头,一路好奇地打量路边新修的高楼,像个孩子似的,对故土日新月异的变革感到兴奋和新奇。

然而他的心底,却对刘队充满了歉意,他不愿意到他家去住其实另有原因:他不能叫别人再看出自己的秘密,特别是现在从事的职业——杀手,任何人都不该知道。

为了保护一些东西,他不得不打碎另一些。也许正像他袭击黑帮老大巴拉德分部时说过的:“那家伙,像一条狗!”他丝毫没有意识到,其实自己比别人更像一条狗:对生活敏锐的嗅觉和时刻体现出来的那份小心谨慎;帮助警察办案时超乎寻常的观察力;以及他面对猎物果断出击的态度和残酷血腥的手段;这些都使他比其他人更像一条狗,或许,算得上是头出色的猎犬。

1999年,这个夏天,在中国,艾莲,也即赛斯。沃勒,不得不打碎曾经美好的回忆,体验着前所未有的绝望。而这一切的根源,都出于这宗恐怖的案件……

第七章  变奏(1)

半个下午,刘颖一直呆在麦涛家。她的目光,此时投向了房中的书架。那是一支老式书架,绛紫色漆过的红木构造,共有四层:最上面摆着各种工具书,从《大不列颠字典》到《古文观止》,正中是厚厚的《圣经》,旁边依次整齐的码放着大部头著作;第二层最为引人注目,各种心理学书籍一应俱全,从人格到变态,从体育到市场,从普通到犯罪,可以说大凡中国上市的,不是胡乱编造、欺骗读者的伪心理读物,这里都有;再下面一层,由左至右搁着《金田一耕助》全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以及国人最为熟识的《福尔摩斯》;最下一层是其他小说,西洋书所占的比例更大一些。

“这些,”她站起来,走到书架前,“你都看过吗?”

“是的,”麦涛回头看看窗外阴沉的天空,也跟着站起来,“如果你喜欢,就拿去看好了。”

她从第二格随意地抽出一本,发现书的外脊虽然很干净,里侧却因为长期翻看不免有些脏脏的。她又大致翻了翻,发现很多页都有铅笔的标识和一些心得体会。借着灯光,她看到他的字体:细长、清秀也多少有点儿缥缈。

“这是你的字?”她问道。

“是的,你不相信?”

“不,只是很像女孩子的字,会不会你的性格也有些像女人?”

她想说什么?麦涛思索着,女性的温柔、小气或者别的什么?可她的话没有继续,他也就想不清楚。

“好了,喜欢哪本就拿去吧。我送你回家,一会儿也要出去办事。”他走到她身后。

“这样的天气?”她眉头轻蹙。

这样的天气,阴沉得厉害……问题是,她是说她不该这会儿离开,还是我不能去办事?

“是的,这样的天气!”麦涛的口气不容质疑。

“那好吧……”她把夏目漱石的《我是猫》夹在腋下;他关好灯,带她走了出去……

一场如期而至的大雨,把艾莲浑身上下浇了个透。不一会儿,行李也滴滴答答地淌下水来。可他似乎毫不在意,继续在街头漫步。

人们都加紧了步伐,到处都有人顶着自己的皮包跑来跑去,汽车的喇叭声也比平日更加频繁地响了起来;只有艾莲,一个人慢腾腾,左顾右盼地向前走;好像电影里被特意慢放处理过的镜头。

艾莲说了谎,眼下他并没有去处。那栋房子,原本是打算留给麦涛的,可当他得知另一个好友上班的地点距离郊区的家路途太远之后就改变了主意。当然,作为朋友,麦涛对这决定也没有疑义。两周前,就在艾莲准备回国的那时候,才得知那个朋友结了婚。他不能跑到人间新婚洞房里去捣乱,因此这次回国还有一个目的,办个赠与手续,直接把那房子送给朋友作为新婚礼物。

眼下,他得找个宾馆住下来,可并不着急。他回想起父母失踪的那段日子,也是常常在街上晃晃悠悠的,熟悉的感觉从胃部涌出。他无法用言语来形容这感觉,只是觉得很舒服。记忆,在梦里毫无变化的重复,一旦有了机会,他就愿意再次营造出当时的环境和氛围,下不下雨,倒也无所谓。

说到下雨,他似乎又想起更多的事:他曾在雨夜经历过骇人听闻的案子;也曾在雨夜埋葬了当初深爱着自己的那个女孩儿;噢,对了,他和麦涛考上同一所大学,录取通知书下来的那天也在下雨;更不用说,父母失踪后那一段常常的阴雨季节。

北京的气候,乃至中国的气候,在他的眼里,虽然只是隔几年才能出现一次的观察,却在悄声无息地变化着:他在国外时,也会查找中国的气候资料,惊讶地发现梅雨开始在北方出现,而到了冬天,两广地区竟然飘起了雪花。时值1999年,世纪末的大预言又在人群中传起,他觉得挺可笑。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七章  变奏(2)

北京气候的变化,他多少有些了解,可城市街道的飞速建设,却出乎他的意料。在原本熟悉的街道上转来转去,不一会儿,他竟迷了路。雨越下越大,用一条条接连不断的水线,烟雾般的笼罩了城市的景象,艾莲知道,该找个宾馆住下了。可他又不愿意用湿漉漉的皮鞋在人家干净的地面上留下脏兮兮的印记,便在一家宾馆附近的宽敞屋檐下避雨,想控干身上的雨水。

大概快八点半了吧,他轻声念叨着。艾莲从来不戴手表,一方面不能把手表套在左腕的手套上,另一方面又不习惯带在右侧。慢慢地,他倒是养成了注意时间的特性——这让他觉得因祸得福——对时间的估计,前后总是不会差出十分钟。他不必依靠太阳的影子,也从没掌握任何测量时间的方法,只是习惯了用自身去体会时间的流逝。

又过了十几分钟,他看到有人走了过来。那人穿着短款雨衣,一路慢慢地走来,也站在这个屋檐下避雨。赛斯虽略感好奇,可为了不造成别人的困扰,并不去盯着那人看。

“几点了?”那人忽然开口问,嗓音含混不清。

“哦,我没有表。不过我估计,差不多八点四十吧。”。

“是么?谢谢。”那人的声音冷冰冰的,也使这感谢听上去言不由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