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盛唐风流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部分(第2页)

“尔等……”一众皇子们笑声着实大了些,正在后殿堂口团团乱转的李治立马被惊动了,回头一看诸子笑得开心无比,心中疑云大起,张嘴便要问个究竟,可还没等他将话说完,就见一名宫女从后殿冲了出来,口中还一迭声地嚷嚷着:“生了,生了,恭喜陛下得一公主,母女平安。”

“啊……”李治猛然回过身去,又惊又喜地看着那名气喘吁吁的小宫女,嘴张得老大,呆愣了良久之后,突地哈哈大笑了起来道:“好,平安好,既是母女平安,朕便封小公主为太平公主,朕要大赦天下,来人,拟旨,快,拟旨!”

“恭喜父皇。”

“贺喜父皇。”

……

三位皇子一听自己多了个妹妹,全都来了精神,再一看自家父亲如此欢喜,自是不敢怠慢,纷纷凑上前去,齐声出言道贺不已。

拟旨?为何如此急的要大赦天下?哦,是了,原来如此!李显虽也跟着几位哥哥拥上去称贺,可心里头却比两位哥哥多拐了道弯,略一思索,已猜出了自家父皇此举的用心何在——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人,这人正是中书侍郎上官仪。

上官仪,陕县人,生于江都,其父上官弘曾任江都宫副监,后死于宇文化及之乱,上官仪年幼,藏匿获免,渐长后,游情释典,尤精《三论》,兼涉猎经史,善属文。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六二七年),上官仪被时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的杨仁恭看重,举荐赴京师长安参加科考。上官仪以“对求贤策”、“对用刑宽猛策”二策中进士,诏授弘文馆直学士,累迁秘书郎;高宗即位后,于显庆元年(公元六五六年)被任命为太子中舍人,显庆四年(公元六六零年)被任命为都讲令侍讲,龙朔元年(公元六六一年)被任命为中书侍郎,龙朔二年(公元六六二年)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

上官仪才华出众,个性刚直敢谏,麟德元年八月,趁武后有孕在身,于宫中静养之际,上官仪秘密上书高宗李治,言及武后专权,于国不利,当废之,高宗深以为然,密令上官仪拟招,准备废后,怎奈事机不密,为宫中宦官密告,武后获知此事,勃然大怒,绕过高宗,巧借名目将上官仪全家擒拿归案,三审已过,就待开春之后,便要全家抄斩了。

高宗李治生性虽懦弱,却并非不明事理之人,对于抄斩上官仪满门之事,李治并不赞同,只是惧内之下,并不敢公然为上官仪脱罪,此番之所以急着趁武后生女之际下诏大赦天下,正是打算借此机会,为上官仪一家谋一条生路。

因着年岁的缘故,此时的李显与上官仪之间并无太多的交集,只是每年岁末高宗大宴群臣时见过几面,然则对于上官仪的诗作却是没少拜读,对其人的风采也颇为赞赏,对其冤死之情更是颇多怜悯,前世那会儿,李显第二次登基后所下诏的第一件平反案便是为上官仪翻案,追封其为中书令,“往事”如今依旧历历在目,而今有了这么一个能亲自出手搭救上官仪的机会,李显自是不想就此错过。

怎么办,做还是不做?李显确实打心眼里想救上官仪一命,可又担心此举会惹来武后的无穷怒火,万一要是人没救成,反倒赔上自家小命,那可就不值当了,毕竟武后的厉害前世那会儿李显可是没少领教过,哪怕多上了后世李盛那么一段宦海搏浪的生涯,李显也没有丝毫的把握能跟心狠手辣的武后扳手腕,至少在目前的情形下,李显实无这等能力。

大丈夫当有所为有所不为,老天既然给了个重新来过的机会,不试上一回,岂不是辜负了这番重生!就在内侍监拟招的当口,李显心里头各种思绪激烈地交战着,到了末了,后世李盛的思维方式占据了上风,李显打算赌上一回,试试看能不能就此改变一下自己将来那悲惨到了极点的命运!

“启禀父皇,儿臣以为大赦天下乃是父皇体恤臣民之善举也,父皇仁慈,儿臣自不敢落后,如今诏狱中多有囚者,儿臣愿请命前去弘扬父皇之仁心,恳请父皇恩准。”眼瞅着内侍监已拟好了诏,又用过了玉玺,李显再也无法沉默下去了,从旁闪了出来,高声请命道。

“这……”

高宗李治本就存着要借机释放上官仪的心思,否则的话,也不会如此急地下令拟招,只是待得诏书拟好之后,李治却又有些子患得患失了起来,迟疑着无法决定该不该立马将此诏书颁布下去,再说了,按大唐体制,诏书未经门下省附署的话,并不具备法律效应,偏生如今的侍中乃是许敬宗这个铁杆的后党,李治并无一丝的把握能让许敬宗附署这份诏书,正自发愁间,冷不丁见李显冒出来进谏,不由地便愣住了,一时间不知该说啥才好了。

“七弟休得胡闹!”

李治不吭气,李贤却从旁站了出来,毫不客气地叉指着李显,劈头盖脸地训斥了起来。

“七弟,父皇自有主张,朝堂大事不可胡言。”

李弘显然也不赞成李显的提议,很难得地与李贤持了同一立场,只是话语间稍为李显留了些余地。

“父皇,儿臣愿往,请父皇恩准。”

不管两位兄长如何个说法,李显并不为所动,梗着脖子进一步进言道。

“唔……”

李治向来就不是个有主见之人,这一见三个儿子意见不统一,不由地便没了主张,看看这个,又瞅瞅那个,嘴倒是张得不小,却老半天也没冒出句话来……

第四章生死两重天(下)

鲁莽么?好像是有点,比起李显往日里那遇事就躲的性子来说,今日这等自告奋勇的行为确实是孟浪了些,当然了,若是可能的话,李显其实并不想如此早地暴露在武后的视线下,这不单是因着实力方面的考虑,更是因着李显本人尚未能对自己做出个准确的定位来,换句话来说,便是李显尚未能将三段不同的生涯又或者说是三个不同的灵魂彻底融为一体,自是不适宜在此时此刻于这等朝廷大事上胡乱参合,只可惜李显却有着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

上官仪的死因、冤死的经过以及其身死后的表征意义旁人或许不清楚,可已经历过了一回的李显却是心中有数得很——从明面上来看,上官仪是因后党重臣许敬宗上本表奏上官仪与已废太子李忠密谋造反,从而被武后下令全家抄斩,可实际上上官仪却是因帮着高宗拟废后诏书事败而被武后密令许敬宗构陷遭祸。

上一世时,高宗李治也曾为救上官仪一命做出了不少的努力,想要趁武后坐月子无法理事之际,下诏大赦天下,可惜却被许敬宗以公主降生不足以行大赦事为名驳回了诏书,哪怕高宗亲自找许敬宗谈话,也一样无济于事,君臣连争三日,许敬宗方勉强同意附署,可到了那时,上官仪全家男丁皆已在前一日便被秘密处斩于诏狱,李治的努力完全落到了空处,从此事之后,心灰意冷的李治便就此颓废了下去,朝堂大权渐渐落入了武后的掌握之中,故此,可以很肯定地说,上官仪的横死便是朝堂大权从高宗处加速向武后滑落的标杆信号。

李显一向欣赏上官仪的才华,前世如此,今生亦然,但这并不是此番贸然出头的主要原因所在,真正的缘由是李显不想看到武后彻底掌握朝局的情形过早发生,他需要足够的时间来为自己打下个坚实的基础,按李盛的思维方式来说,上官仪不是不能死,他可以死于奔马蹄下,也可以死于疾病突发,甚至可以死于暗杀,但却独独不能死于高宗的救助无力上头。前一世,同样经历此事的李显选择了沉默坐视,而这一回李显却不想再保持沉默了,为了改变自个儿将来那悲惨无比的命运,李显选择了主动作出改变,就想看看蝴蝶的翅膀能否就此掀起一场改变自身命运的风暴!

急是自然之事,眼瞅着自家老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