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盛唐风流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1部分(第1页)

是要想顺利执行的难度极高,根子便在众豪门世家身上,故此,狄仁杰并不敢肯定此三策一准能行。

“可行却难行耳,概因门阀世家比比皆是,非强权难以遂行之!孤不奢望能即刻行去,留待将来也罢。”李显自是听得懂狄仁杰话里的潜台词,这便毫不掩饰地表明了自己胸中的大志,听得狄仁杰不由自主地便是一个颤抖,嘴角抽搐了几下,可到了底儿,还是强忍着没有出言点评。

“土地变革一事虽难,可在孤眼中却尚属易事耳,比起军制革新而论,此不过等闲事而已。”李显饶有深意地看了狄仁杰一眼,接着又往下说道:“我朝军制亦是承袭前隋,府兵制藏兵于民,朝堂无养兵之患,用时即征,乍一看似乎绝佳,其实大谬也,此不过战乱时之权宜计也,实非承平时之良策,君不见授田制将败之际,府兵已成无根之萍也,不出十年,府兵逃者必众,名存实亡之下,朝廷何尝有兵可用,真到那时,倘若有乱,朝廷如何平之,如此一来,募兵制势必施行,若无规划,则必出现各州自行其是之景象,国兵变私兵矣,太阿倒持之际,朝堂何以为安?战乱频仍之下,民不聊生矣,狄公可有教我者?”李显畅畅而谈,将府兵制的弊端乃至其必然败亡的后果一一分析了出来,听得狄仁杰心惊肉跳不已。

“殿下既言军制须变革,胡不上本……”狄仁杰自是听得出李显所言非虚,心惊之余,话便脱口而出,只是说到半截子便又停了下来,只因他已明白了李显无法上本明言此事的根由之所在——军制乃是帝王之禁忌,非臣下可以妄言,纵使李显贵为亲王,倘若没有足够的实力的话,上此等本章纯属找死。

“孤何尝不想上本示警,奈何人微言轻,非不愿实不能耳。”李显苦笑了一下,随口解释了一句,而后又接着道:“军制变革虽难,却尚有缓冲之期,孤有信心在有生之年内解决此事,此暂可不言,另,我朝官制亦有弊端无数,亟需更易处实重矣,君不见朝堂仅六部,地方却有四百州,各州虽有上中下之分,却彼此无统属,名曰有‘道’为制约,然,各道不过是虚设也,朝堂之于各州管辖实松耶,自武德以来,州县反乱者始终不绝,为何?概因各州自主权过盛,朝堂之政令难达地方,此若不更易,久后必大乱无疑!”

“诚然如此,殿下以为当如何变易方好?”狄仁杰对地方政务了若指掌,自是知晓如今各州的刺史权力过大的弊端,也深知光靠朝廷六部很难对各州进行有效的管理,这也是狄仁杰想要有所作为的一个要点,只是一来狄仁杰尚未想到妥善的解决之道,二来么,他此时也无能力去改变现状,故此,虽有所考虑,却尚未真正深入地去想过,此时见李显一派胸有成竹状,好奇心立马便起了,这便紧赶着追问了一句道。

“此事说来不难,只须将十数州划为一省,省分三司,曰:巡抚,统管一省之军民;布政使,管一省之财政;按察使,管一省之司法、刑名;在配以各省监察院以监督诸官,以驻军协助各省之治安,大事几可定矣,只是此事一样属知易行难耳,孤虽有心,力却难及,惟待来日耳,狄公可愿助小王一臂之力否?”李显话说到这儿,终于抛出了今日一见的主题。

“若属公事,下官自当尽力而为之。”

狄仁杰如何会听不出李显话里如此明显的拉拢之意,只是其虽心折于李显的政治才干,但却并不想如此快地便投入李显麾下,这便巧妙地回答了一句道。

嘿,还不上钩?得,那咱就下重药了!李显多精明的个人,怎会听不出狄仁杰话里的意思,可也不生气,只是呵呵一笑道:“能得狄公此诺,小王幸甚,社稷幸甚,只是些许政务,虽有难度,孤却是不惧,成事不过早晚罢了,何足道哉,然,却有一事,孤却颇为无力也,非狄公这等大贤不可助我。”

“殿下,下官蒲柳之姿耳,实不敢称大贤,得蒙殿下错爱,却恐误殿下大事,惶恐,惶恐。”李显虽不曾明言是何为难之事,可狄仁杰却已是猜到了根底,脸色瞬间便是一白,赶忙出言逊谢了一句道。

呵,好一个精明的狄公,果然盛名之下无虚士,居然已猜到了咱要说的话,了不起!嘿,不过么,事到如今,您老早已在咱的船上了,想下?门都没有!李显只一看狄仁杰的脸色,便已知晓其心中恐惧之所在,暗自感叹狄仁杰的心思之敏锐,但却并不打算放狄仁杰一马,这便面色突地一肃道:“今之朝局如何狄公该是知晓的,孤便不多言了,时至今日,孤也就只是勉力支撑耳,却难阻他人野心勃勃,若让那人得了手,我大唐社稷固然将倾,天下百姓也难免一场浩劫,孤死不足惜,却不能置天下百姓于不顾,狄公真不愿助孤以安社稷乎?”

“殿下言重了,下官,下官……”

李显此言一出,狄仁杰便已是被逼到了墙角上,内心里天人交战不已,一时间竟不知该如何作答方好了……

第一百二十二章收服与被收服

什么叫乱拳打死老师傅,瞧瞧李显所为便知根底了,这不,饶是狄仁杰生性沉稳过人,可被李显这一通乱拳轰将下来,心里头早已是乱得不成样子了,若是换了个寻常人来,只怕早就被绕得晕头转向地拜服于地了的,然则狄仁杰毕竟不是等闲之辈,片刻的失神之后,很快便警醒了过来,深深地看了李显一眼,不动声色地躬了下身子道:“殿下厚爱,下官感激在心,只是兹体事大,下官实难遂决,可否容下官先行告退,他日再来向殿下请益。”

呵呵,老狄啊,老狄,到了此事才想起要玩缓兵之计?迟了!李显生就的七窍玲珑心,哪会看不透狄仁杰的心思何在,心中一乐,嘴角一挑,露出了丝玩味的笑容道:“狄公,请恕小王直言,您若是在未进这府门前如此说法,小王自也不好相强,而今么,瓜田李下之典故想来狄公是知晓的,实无须小王多加解释了罢。”

李显此言一出,狄仁杰不由地便苦笑了起来,将整件事从头到尾过了一番之后,他已明白自己算是坠入了李显的彀中,事到如今,任凭他狄仁杰再如何做,也断难摆脱身上所贴着的周王党之标签,对于李显这等强拉人上车的做法,狄仁杰除了几分的恼火,几分的不甘之外,却也不凡几分的受宠若惊之感,然则更多的则是不解,他实在是想不明白李显为何要花如此大的力气来拉拢自己,毕竟双方原本从无交集,且狄仁杰自忖自己的名声并不显,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不足以令李显如此之重视法。

“狄某不过区区一介微末小吏耳,何德何能,竟令殿下如此大费心机,不嫌过乎?”狄仁杰苦笑着摇了摇头,大为不解地问了一句,言语间颇有些怨咎之意。

“不然,孤说过了,狄公乃砥柱之才,孤若是放过了,那才是彻心之憾事也,户部阎尚书曾言公乃“河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孤对此深信不疑,若能得狄公相助,孤有子房焉!”李显笑着解说了一句,话音里满是自信之豪情。

“殿下过誉了,下官实当不起。”

面对着李显咄咄逼人的强势,狄仁杰心中有着万般的无奈——点头应承么,心中颇有不甘,毕竟他一向以来的志向是治国安邦,并不想成为他人之私臣,心中大义这道坎首先就过不去,可待要拒绝么,却又无法宣之于口,概因如今他其实已在船上了,尽管是无意中踏上去的,可要想下来就不是那么容易了的,也就只能是面无表情地含糊应答道。

“小王是思贤若渴,若有得罪处,还请狄公海涵则个。”李显自是清楚狄仁杰内心里的矛盾所在,这便一脸诚恳状地拱手道了声歉。

“殿下言重了,下官担待不起。”李显尽自歉意真诚,奈何狄仁杰心中的块垒却大,回答的话自也就说不上动听,语气淡得如同白开水一般。

“狄公,小王可与您约法三章,其一,凡事狄公若是不愿为,小王断不勉强;其二,狄公若是有谏,小王必从善如流;其三,狄公若不愿,小王定不插手狄公之事,此三条者,小王可对天盟誓,断无有违之处,狄公肯信否?”李显一点都不介意狄仁杰的冷淡,笑着摆出了招揽的条件。

李显的约法三章一出,狄仁杰的脸上不由地便浮现出了惊疑不定之色,默默了半晌之后,这才长出了口大气道:“殿下厚爱,狄某感激不尽,若能利国者,狄某自不敢辞也。”

“好,哈哈哈……,孤能得狄公相助,实平生快事也,今当与狄公一醉方休!”李显哈哈大笑地说到此处,突地提高声调断喝了一嗓子道:“来人!”

“奴婢在!”

高邈早已候在堂外,此时听得李显招呼,赶忙领着数名下人跑上了堂去,躬身应答道。

“摆宴!”

李显没有多废话,挥手便下了令,高邈一听之下,自是不敢怠慢,忙不迭地应了诺,领着一众下人自去忙活开了……

卯时正牌,天尚黑着,唯有一丝的鱼肚白在天边透出淡淡的白光,凉风习习,正是盛夏里最好睡的时辰,然则李显却是一早便起了,绕着小校场跑了几圈,活动开筋骨之后,便即操练了起来,弓马枪术一一耍过,大汗淋漓之余,兴致却是高得很,浑然不见半点的疲惫之色,练得兴起处,操刀便与凌重较量开了,但见双方刀法使开处,招来招往,刀光漫天,引得一众旁观的亲卫将领们叫好不迭,喝彩声不绝于耳,可就在此时,却突闻一声懒洋洋的呵欠响了起来,声音似乎不大,穿透力却极强,无论是欢呼着的众将们还是正在交手中的李、凌二人都听得个分明无比,就宛若这声呵欠就在耳旁响起一般。

“何人?”

一听这呵欠声响得古怪,李显立马收刀后撤,不悦地断喝了一声。

“殿下,您这是在练甚刀法?切菜么?”

李显的喝声刚听,一个懒洋洋的声音便再次响了起来,瞬间便将众人的目光全都吸引了过去,立马就见一身道袍的玉矶子不知何时已坐在了校场边的墙头上,正肆无忌惮地翘着脚,一脸不以为然状地摇着脑袋。

“放肆!”

“混帐,滚下来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