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先秦凶猛:三皇五帝的植物园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黄帝蚩尤一(第1页)

考古资料显示,中国古人死后,躺在棺材里面,都习惯头朝东。唯独西部的人喜欢头朝西,他们把西方认做神圣,怪哉。

有人认为中国的文明,是从西亚迁徙来的,即“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带着他们的青铜技术、楔型文字和麦子,跨过沙漠,来到我国西部的黄土高坡,推动了中国文明的发展。

不管苏美尔的说法是对是错,中国西部的文明确实比中原和东方的文明亮得更早,更灿烂。头朝西,有他们的理由。

首先,传说中伏羲的老家就在西部,是甘肃天水市地区,这里有大量新石器早期、中期遗址,以及全国最大的伏羲庙——江泽民主席在这里题词“羲皇故里”。从伏羲的老家向东沿着渭水(就是泾渭分明的“渭河”)仅仅三百里,就进入了陕西省西境,到了陕西宝鸡地区——神农氏的老家。

顺着这条渭水再向东,经过陕西西安(这里有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再往东徜徉三百里,就注入了黄河。纵观整条渭水,由西向东流淌,两岸冲击出八百里秦川,每一千平方公里就有6.5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全国密度最大的。

渭水混入黄河以后,二者笔直东走,贯穿河南省大地,这就是中原。中原一带黄河两岸的新石器遗址,平均每千平方公里2.8处,明显少于西部的渭水沿岸。黄河再东走,奔腾入海,两岸遗址才不过每千平方公里l处。

可见,中国的文明是从西部崛起的,随着渭水、黄河的东去而淡弱。

中国人的名誉祖先“黄帝”——也是西部,并因西部这块黄土地而得名“黄帝”。

现在我们就来说说黄帝。

黄帝是在哪儿诞生的呢?

如果谁能回答得出这个提问,我宁愿给他一百块奖金。可事实上早在两千年前汉朝的司马迁,就已经搞不清黄帝的户口了。司马迁特意向东跑到大海,向西跑到空桐,北过涿鹿,南到江淮,问各地的白胡子老爷爷打听黄帝的下落。结果四方各地的老头子都发誓,黄帝就是他们自家这一带诞生的。这就跟现代人到处附会一个孙悟空的花果山景点一样。司马迁只好悻悻而归,捡了一些好听的话(雅言),对付着给黄帝写了个小传,到底也没说清黄帝是哪里儿的人。整个传作得更像一篇神话故事。

根据比较权威的《国语》(因为它年头比司马迁更早几年),说黄帝和炎帝是哥俩(这不也胡扯吗!)那我们就查插炎帝的履历吧。

可是炎帝更加可怜,他的事迹几乎一个字也没有,只是知道他是黄帝的手下败将。但我们可以发誓的是:炎帝肯定不是神农氏。可笑的是,到了西汉一朝,炎帝也被塞到了神农氏的户口本上,成为了神农氏的儿子,后来干脆偷偷摸摸成了神农氏本人。炎帝与神农氏的户口合一了!

于是现代各种史材上都写成“炎帝神农氏”,这实在是个和稀泥的做法。好吧,我们就可以取消炎帝在历史上的存在,就把“炎黄子孙”的“炎”理解成神农氏好了。

神农氏(炎帝)跟他的夫人“听袄?”生下一个男孩名叫“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火神)。祝融被驱逐到长江流域,生下了共工(水神)。共工的儿子术器生有异相,头顶平整如削,另外一个儿子叫后土,乃土地之神。后土生下噎鸣,噎鸣有十二个孩子,他们是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名字都像蒙古人了!)等十二个少爷,分掌十二属相。后土还有位孙儿,就是夸父。这都是荒诞不经的《山海经》里讲的神话。但我们手头没有比这更不像神话的史料了。

总之,这一群儿孙里边,知名的就是“祝融、共工、夸父”三位,还有一个“榆罔”先生,是神农氏(炎帝)的嫡系真传第七代玄孙,一说是第十七代玄孙,他跟黄帝是同一时代的人!(我看第二十七代都不止。)

神农氏(炎帝)还有几个闺女,都没得到好。其中一个闺女跟“赤松子”先生(当时的宇航员)私奔了,俩人一起得道成仙。还有一个闺女很漂亮,梦中遇见一位英俊的白马王子,于是得相思病死了。还有一个最著名的姑娘,就是“精卫”小姐了,她早年不听劝告,未经许可在非游泳区游泳,结果溺水而死。后来化做一只呆鸟,每天飞来飞去,进行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拦海造田工程。就是陶渊明作诗所说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了。精卫填海,想把淹死他的坏大海给活活堵死,有志气。只是这里填满一个海,隔壁必又冒出一个海,怎么办呢。你不让它冒,那么多的海水去哪里呢?

为中国扶农、扶贫作出重大贡献的神农氏的后代,大约就是这个情况。

如果,把大力发展畜牧业的伏羲定义为一万年前的人(因为那时候是新石器时代伊始,也是畜牧业的开始),把神农氏定义为七千年前的人(因为那时候是农业起步时期),那么,我们有理由认为黄帝是五千年前的人,因为这时候中国进入了“金石并用”时代(金属和石器、陶器并存,出现了青铜金属),以及产生了父系社会的势力和贫富对立乃至部族冲突,正好和黄帝传说中的事迹类同。

那么,黄帝就是五千年的人,比神农氏(炎帝)小两千岁,都是西部黄土高原上的人。

我们认为,黄帝照旧诞生于西部,黄土高原养育了华夏族的文明,远古三皇以及我们的名誉祖先“黄帝”,都是生活在这片黄土上。根据司马迁所说,大约是在五千年前一个普通的凌晨四点钟,黄帝出场了。

当时夜色完整而且深沉,星星无言地闪烁,世界一片和睦。一个叫“附宝”的女孩,正在黄土高原北部安稳地睡觉,没招谁也没惹谁,不提任何要求,突然安稳地醒来。我们知道那个时代,人们都是依附在部族里过集体生活,而没有父母家庭。附宝醒来有点奇怪,就抬头看了看天,这一看不要紧,她那沉默的美丽,被一道嗤拉拉的闪电照亮,闪电仿佛把天空撕出蛇形的口子,缠绕着北斗七星,照亮了整个郊野。

附宝感觉很恐惧,屋子里的器皿都暗暗地发出红光,还有轻微的咝咝声响,附宝的感受就像你在荒野里见了飞碟。也许有什么化成了一股烟进来了,当附宝合上眼,香甜睡去的时候,那个什么东西还似乎替她关了门。可怜的附宝,清晨被叫醒的时候,发现她已经怀孕有了。(又一个不知道爹是谁的例子,只好推说是闪电。)

这一次怀孕为期很长,好像比别人长了两倍半,到了第二十五个月的头上(已经超过了大象二十二个月记录),一个与众不同的小家伙——黄帝出生了。由于在肚子里多呆了十五个月,期间已经学会了讲话。所以黄帝刚生下来,就能说会道像个领导干部,一幅龙颜,浑身散发着圣德,家里的鸡呀狗啊都怕他。奇异的事情接连不断,很多情况下,吃饭的骨制勺子拿到他手里就会熔化,他看着一个瓦罐,那个瓦罐就会爆炸,他盯着某一个人,那个人肯定要栽跤。村里的人都怕够了这个小孩。甚至风雨雷电这些气象诸神也怕他,黄帝一说,天怎么这么热啊。于是立刻就会刮起凉风。说下雨也是一样。

功力伴随着他的年龄而增加,他在二十出头的时候就已经驱使虎、豹、熊、罴。很多老虎生了孩子,都要领着到他这里报到。事实上,黄帝的黄字,就是一只野兽被仰面切开后,剥开的皮的样子。横杠是两条前腿,下边两点是后腿,上边是大嘴,中间是兽皮的条纹。黄帝驾驭虎豹,有游牧部落的特征。

在黄土高原追随黄帝的另一个少年人,叫做“应龙”,同样身怀异能。“应”是雁鸣的声音。当时大雁常在黄土高坡上低低的飞行,领队的老雁在空中鸣叫,后继的雁鸟一只接一只应和,以免有谁掉队。这便是答应、应对、应唱、响应等词的来历。应龙身体轻盈,轻易爬临山顶,在阳光闪闪中静止不动,大家向上仰望,看见的是一只有翼的飞龙。黄帝认为应龙具有驾驭地面流水的神力。当应龙和黄帝一起在水边赶着牛羊走的时候,应龙走向河水,河水就像惧怕似的倒退着让出一块空地。这给黄帝带来很多好处,当羊群需要饮水的时候,不必费力寻找,应龙可以让一条河水远道流来铺在面前。

种种迹象表明,黄帝驱使着虎、豹、熊、罴,从事游牧的生活。这是他不同于神农氏一族的地方,虽然黄帝也是神农的后裔,只不过七杈八杈,不是嫡系而已。神农氏的老窝本来在渭水流域(陕西中部),但一部分子孙顺着洛水北上,跑到陕北发展来了。在陕北,特别是如今的三边地区(定边、安边、靖边),千里黄壤,满野弥望。当时陕北的样子可能还好些,现在却是艰苦的湖盆草滩和有名的革命老区,石头多树少,雨水少,只能放羊。黄帝所在的部族逐渐放弃了神农的耕植技术,而改放羊了,逐草而居。人是很容易忘记祖宗的啊,黄帝身上,已经找不出与陕南肥美的渭水流域神农氏的太多共性了。

这没有什么奇怪的,我国现在地彝族、纳西族、羌族,原本是在西北地区游牧的,当迁居西南以后,牧场日益缺乏,就改成了农业生产。现在你让他们骑马狂奔,是根本不会了的。人是很容易忘记祖宗的啊,黄帝身上,真也是找不出与神农氏的共性。

黄帝和应龙在黄土高原北部,看到了时代最大的创造,一批从洛河北上的人,带来一种比石头还坚硬的金属。

五千年前,黄帝时代,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冶炼青铜啦!

最早的青铜也出于黄土高原,在其最西部,渭水上游——甘肃东乡县“马家窑遗址”,是一把铜刀和一些铜块。铜刀长约4寸,经鉴定是含锡6-10%,是迄今所知我国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青铜,乃距今五千年前黄帝时代的。

但你千万不要以为甘肃东乡的这个“天下第一铜刀”是可以砍人的青铜武器。其实它只是水果刀,长四寸,连切西瓜的刀都算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