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先秦凶猛:三皇五帝的植物园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尧风舜雨一(第1页)

黄帝和嫘祖、嫫母(一个著名丑女)等四位夫人生产了一大群儿子(25个),其中11个失业,14个当了“CEO”:各自开拔离去,跑到指定的地区建立新的城邑,独立安家落户,发展成后来有壕沟保护着的城邦小国,每个家族还都冠以一个世袭的姓:姬、西、祁、己、滕、箴、任、荀、僖、吉、儇、依,这都是家族的徽标。当然,东夷族和其他的华夏部族,也都在不断地分析出各种姓氏,组建各种小国。每个小国只有一个城邑大小。(同样的过程在两河流域、埃及地区的一两千年前就已完成了,沿着两河、尼罗河两岸耸现城邦)。

儿子们都安排出去了,谁留下来做继承人呢?黄帝由于活的年头太长了,111岁,结果他的一大群儿子全都先他而死了,只好让孙子辈的人继承盟主地位。黄帝的孙子当中,高阳秉性最出众,深静有谋、才通鬼神,是最理想的接班人。但共工认为自己是华夏族神农氏的嫡系,比黄帝、高阳这些神农氏的偏支来得正宗,理应当华夏族盟主,于是强烈抵制高阳,两家只好再次激烈地打了一架。共工再次打败,气得要死,一怒之下撞断了不周山(就是祁连山)。于是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日月星辰江河尘埃都跟着漂移,加速了大陆板快的漂移和环太平洋山地震带的形成,呵呵。

高阳战胜了共工,定都河南省北部的濮阳地区,成为华夏盟主,后来号为颛顼帝(念专需)。为了防御各种野心不死、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异姓部族,颛顼帝干脆把自己锁在一座严丝合缝的城里,以对付进攻者的弓箭。随着弓箭的射程和杀伤力不断提高,一般的壕沟起不到保护自己和阻敌作用,于是有了夯土地城围,可以遮蔽敌箭、隐蔽自己行动和迟滞敌人——城这个重要的文明标志,也是为了战争准备而出现的。

建造这样的城,意味着砍伐林障、加工木材、堆砌土料、制造工具、设计器械,这些东西刺激了青铜工具的发展。在施工过程中人们还需要缜密沟通,促进了文字的发展。于是,修城这种出于战争防卫目的的行为,直接促进了人类文明跃进。这是战争给历史的积极推动力。(两河流域、埃及文明之所以发达,也在于那里的城邦国家之间不停打架,迫使打大家空心思发展经济、革新技术、推进文明。)

有了城,还需要把城内的人牢固地捏合起来抵抗外侮,于是颛顼帝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建设一套行之有效的礼乐祭祀和等级制度,来管理人们的灵魂,抬高自己作为城市领导者的神圣崇高地位。

大规模的宗教改革开始了,颛顼帝以前每个人都可以祭祀上帝,每个家族都有巫师可以联络祖先——“祭祀缺少诚意,神明失去威严,一切乱了套”——颛顼帝以此为借口,收回了人们祭祀天地的权力,禁止民间私自祭祀,这就是所谓“绝地天通”,类似烟草国家专卖。只有颛顼帝及两位助理人员(重先生和黎先生),才有资格与天、神沟通,通过祭祀聆听上天旨意,成为上帝的代言人,从而也就获得了发号施令的特权。颛顼帝要走得比黄帝还远,成为人们的精神领袖。

生活在三维空间的颛顼帝,如何与四维空间的上帝交往呢?首先颛顼帝要选择人群之中像他那样具备异常禀赋的人。这些人的特征是生而灵异、懂历史、懂诗歌、懂音乐、会跳舞,嗓门也大,善于主持节目,西方叫做祭司,中国叫做巫觋(女的叫巫,男的叫觋,念“习”)。

巫觋通天地、通神人,光靠自己不行,需要借助一些动物。西方的巫婆喜欢与猫合作,骑着猫当马在灵界走。中国则以九条蛇、八条蟒、小老虎和大狼等动物为助手,召唤它们的精灵出来效力,助巫觋以一臂之力。召唤的方式就是把它们宰了,使其精灵自躯壳中上升,而躯壳则变成供祭的肉品(也就是祭坛上的牺牲,上帝吃完后就埋掉)。

城里头有专门的祭坛,外圆内方,直径十多米,周围有墙,中间是大圆土墩,象征着可以通神的天梯。据考证,古代的巫觋们在土墩顶上架柴放火,缭缭青烟直上云天,待会儿巫觋就要顺着这烟的天梯上去找上帝面洽。被杀掉的动物的魂灵也准备好了,整装待发,它们的遗体则装在祭器里,是献给上帝们吃的牺牲(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杀人,一般杀小孩多,小孩比成人经济些,肉嫩上帝也爱吃。仪式结束后与动物们一起埋在旁边的坑里)。

法器是必不可少的,在铜石并用时代人们雕琢出了精美的玉器,玉璧、玉琮、玉钺,都是神职人员的礼器,还有玉制的斧、刀、矛、钺、匕首,是巫觋上路以后防身用的,以及带有神人头像的玉器和陶塑,雕刻手法夸张,生动传神,现在都当做艺术佳作了,当时是神主、上帝的人间形象。

仪式开始,巫觋开始摇铃,旁边的人音乐齐奏,陶埙、骨哨、骨笛、鼓铃、响球纷繁轰鸣,这是在送巫觋上路。巫觋很快达到一种精神极度兴奋仿佛吃了摇头丸而近于迷昏的状况。他们开拔上天,上边的路除了缭烟,还有很多想象中的名山(如昆仑、泰山等等),也可以爬扶桑之类的大树,都能上天。为了表现登天过程并取悦于鬼神,巫觋一边走还一边扭捏跳跃翻腾狂叫,挥动玉石法器,表现出抽羊角疯的症状。巫觋在与神共舞时候为了增加自己的神秘感,往往还佩戴面具,树皮或羊皮的。

现代的东北满族人,有一位叫尼三的女巫,她这样向记者描述升天的经历,每当行经某一个地方遇上阻碍时,她就召唤她的动物助手(都已经杀好了摆在祭坛上了,那些牺牲),借以打破阻碍,抵达彼界。比如她到达红河河岸,向四周看了看,没有渡船甚至没有人影。于是她就只好开始哼叽:

“爱枯里,时枯里,大鹰,

爱枯里,时枯里,在天上旋的,

爱枯里,时枯里,银色鹡鸰

爱枯里,时枯里,在海上转的,

爱枯里,时枯里,恶蛇,

爱枯里,时枯里,沿着涧河走的

爱枯里,时枯里,年轻的神啊

爱枯里,时枯里,我要渡过,

爱枯里,时枯里,这条河。

爱枯里,时枯里,你们把我抬起来,把我渡过去,

爱枯里,时枯里,赶快!显露你们的力量!

爱枯里,时枯里┅┅”

动物牺牲体内的精灵听见她喊名字,就赶紧冒出来了,追赶她的升天路程,追上她以后就帮她忙。她踏上动物精灵们给她弄来的船,像一阵旋风样地渡过了河——这个过程表现在三维空间的现实中,是她把她的小鼓投在地上,然后一脚踏上去,像跳迪斯克那样乱扭乱蹦,显示惊涛骇浪的颠簸。她大呼小叫地过了河,再走几段,遇上好多故事以后,终于到了一个城镇——是她的目的地,神住的地方。可是城门关得紧紧的,尼三女士又念咒了:

“克拉尼,克拉尼,翱翔的大鸟

克拉尼,克拉尼,在东山上搭巢的,

克拉尼,克拉尼,檀香木上的食鱼鸟┅┅”

这些动物精灵们又飞来了,好像云雾一般托起了她,使她升到天界与上帝相会。有些特殊的动物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夔龙啊、夔凤啊、饕餮啊,也可以帮助巫觋通天,使用效果极好,但现实中捕杀不到,于是被刻画在玉器上,以及陶器和后来的青铜礼器上,这些青铜礼器也就具备了通天作用,后来成为国家神器。为了加强沟通,巫觋们还在礼器上草创文字,是鬼神才能看懂的符号。

古代万物有灵,巫觋们除了地拜访最尊贵的上帝,与之联络感情,也要拜访其它万物的神祉(草木山川风雨雷电的神灵),还要拜访本部族祖先们,。有时候神祉和祖先又是一体的,比如祝融就是火神,冯夷就是河神,风伯雨师也是由世间知名人士死掉以后充任的。

通过祭神表演,人与上帝、与神、祖先的关系稳固加强了,人也放心了,神也满意了,也吃到了牺牲,可以风调雨顺了。并且我们看得出来,舞蹈、雕塑、绘画、音乐等等这些艺术形式和文字,都是伴随着巫教文明而发展的。

巫觋的模样现在还能看得到,在一些出土玉器上留着这些神职人员的照片:横额、圆目、宽鼻、阔口,头背后带有羽冠状纹饰,双手插腰,全身饰满饕餮纹,一望可知是一位宗教大巫。其实颛顼帝就是全国最大的巫师。以颛顼帝为首的巫觋在祭坛上主持节目、联络神人感情,从而获得人们的膜拜和顺从,获得了统治力。

后来颛顼帝生了三个儿子,传说都夭折了,一个当了疟鬼,一个成了魉魉,也就是说,颛顼帝的儿子们加入了鬼神这个的行列,成了人们屈服和讨好的对象之一。

这三位公子都住在什么地方呢?他们和其它山精水怪、魑魅魍魉一样,住在黑乎乎、茂不见天日的森林里,或者河流水滨,平时附在草木上随风摇摆,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祭祀安抚之,就产生了不满,随风刮进城里,附在它们所喜欢的人身上作祟,人就闹病了,上吐下拉,浑身冰冷。必须请巫觋来跟它沟通,念咒——给它做思想工作(咒语的内容通常是先祈求,后威胁)。不同的病,是不同的鬼神搞的,要念不同名目的经咒。

如果沟通了鬼也不听,巫觋就动真格的了,拿桃木鞭子抽这鬼神(其实是抽人),最终把它赶回森林水滨去。所以早期巫医不分,他们除了定期祭祀,通神娱神,平时也要做好客户服务,伺候好神。每当有神发脾气了——不肯下雨了、干旱了、让人闹病了,他就要进行排解,于是成为医生、求雨者、战争指挥者、民事案件裁决者等等。这些有益于民生的魔幻工作,更加提高了他们的威信,人们对其所代表的颛顼帝统治阶层不得不顶礼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