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晚清最后十八年3: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 : 日俄战争敲响警钟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四章 立宪改革的 慈禧亲自提拔袁世凯(第1页)

日本做出了它的总结,大清也需要做出它的总结,它是“中立国”,但战火就发生在自己的国土上,朝廷并不具备中立的前提,朝廷可以不参战,民间却无法避祸。这场战争给大清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日俄两国军队所到之处,多少平民死于炮火之下,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选择“中立”,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也是最屈辱的选择。

日本的胜利深深地震撼了大清,朝野上下掀起了一股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热潮,和几年前的戊戌变法一样,这次改革的时机竟然也是因为日本,看来日本确实是“大清的闹钟”。而这次改革不仅是因为日本,还要学习日本——最主要的是学习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度,“立宪战胜专制”“立宪保大清”的口号已经响彻朝野,以日本模式的立宪改革已经获得以慈禧为代表的朝廷高层的首肯,曾经的对手日本越强,朝廷内部的“救亡”危机就越严重。对于立宪改革朝廷很心急,担心的不是该不该的问题,而是还来不来得及的问题,它能让大清实现强大吗?

而所有人都没有想到,强力反对朝廷以日本模式实现君主立宪的,竟然是与日本有着极深渊源的袁世凯。

李鸿章去世,接班人成各派争夺焦点

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入皇宫之际,慈禧逃往西安府。一路上,慈禧见到了一个和京城大不一样的西部地区,这里没有繁华,甚至连表面上的繁华都没有,只有实实在在的荒凉和贫穷,连慈禧的伙食都没有保障,老人家还要挨饿受冻,更加可怕的是慈禧之前从来没有在哪位大臣的奏折上发现过这一切。

大清果然是国坏、官邪、民穷啊,但对于慈禧来说,这并不是最紧迫的,最紧迫的是八国联军还在京城里待着,朝廷只留下了奕劻和李鸿章在京城和八国联军谈判。洋人的态度是慈禧可以回宫,但朝廷也必须保证义和团式的排外运动不会再来一次,如果慈禧不表现出锐意改革的开明形象,洋人那里就过不了关,那就只能永远在陕西吹风沙,最好的伙食可能就是羊肉泡馍。

1901年1月29日,慈禧颁布上谕,这道上谕比较长,我们在这里就不摘录了,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各位,从今天起,咱大清要坚定不移地走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啦!史上著名的“清末新政”开始了,其实“清末新政”只是我们现在的说法,在民国,它被称为——遮羞变法。

对于改革,慈禧这一次似乎是大刀阔斧的。4月,她在西安府宣布在朝廷层面成立指导改革的最高机构——督办政务处(简称政务处)。这个机构把奕劻、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大佬全部拉了进来,改革的分量骤然加重。而到了8月份,慈禧推出的各项改革举措达到了高潮,其中包括部分裁撤只能吃朝廷干饭的绿营军等等。慈禧突然发力的原因其实很简单:这个月,李鸿章在京城与八国联军的谈判进入了尾声,在即将签署条约的关键时刻,也就是慈禧可以回到皇宫的关键时刻,她不得不在改革方面有所表示,密集出台一些具有影响力的重大改革举措——对洋人也要讲政治啊。

9月,《辛丑条约》正式签署,八国联军从京津撤军(但俄国没有从满洲撤军),慈禧终于可以长出一口气了,终于可以比较安心地回到皇宫了,赶紧收拾收拾,上路吧。

但在北京的李鸿章并没有等到见上慈禧最后一面,在签完《辛丑条约》之后,79岁的李鸿章一直病居北京贤良寺,俄国人不想从满洲撤军,就指示俄国驻北京公使来找李鸿章施压,希望李鸿章能够代表朝廷答应满洲以后只能先“租借”给俄国。这还是独霸满洲,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李鸿章自然无法答应,否则其他列强也会为难朝廷,而俄国公使就守在李鸿章的病床前催促,反正你不签字,我就天天上门来催,说得恶毒点,就是趁着你还有口气,我才来。

11月7日,严冬,俄国公使径直来到李鸿章病床前,要求奄奄一息的李鸿章就俄国提出的条件签字画押,而李鸿章早已经是连笔都拿不起来了,再也无法去签什么字,也再也无法为大清去操劳了。在俄国公使走后不久,李鸿章逝世,逝世时双目依然圆睁,留下一段流传至今的名言: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

李鸿章去世了,慈禧很伤心,但更重要的事是决定李鸿章接班人的人选,这个其实似乎并不需要慈禧操心,因为李鸿章在去世之前已经早做安排了,他已经把自己的直隶总督之位暂交给了周馥代理。

我们来认识一下周馥。他当年64岁,也是安徽人,李鸿章的正牌老乡。自从25岁那年成为李鸿章的幕僚之后,周馥一直是李鸿章的左右手兼心腹,对李家很不错,可以说与李鸿章名为主仆,实为手足。如果说盛宣怀是李鸿章最信任的经济上的助手的话,那么周馥就是李鸿章最信任的政治上的助手,事实上李鸿章一直把周馥看作权力衣钵的继承人,提前进行了安排。

当李鸿章来京与八国联军谈判之时,周馥正在四川做官,李鸿章就奏请慈禧把周馥调为直隶副省长(布政使),成为他这个直隶总督的下级,然后去世之前又让周馥代理自己的直隶总督之位并奏报慈禧。李鸿章虽然没有明说,但一切已经显而易见了:周馥是李大人从他的北洋集团中挑出来的接班人,如果在他死后,周馥能够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是比较满意的。

正是为了能够让周馥顺利接班,李大人生前的安排还不止这些,他还为周馥打击了一下那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袁世凯。

此时的老袁为山东巡抚,他曾经作为李鸿章的下属驻扎朝鲜,那时候李鸿章很是欣赏袁世凯,毕竟这家伙办事能力突出嘛。不过甲午战争前,袁世凯这小子从朝鲜一回国,就立即抛弃了当时权势还如日中天的李鸿章,寻找新的靠山,给京城里的王爷们送了好几箱金条。原来在朝鲜多年的袁世凯早已经看出,日本必定会对大清动手,而一旦动手,李鸿章必败,大清必败,李大人即使将来不被朝廷拿来当替罪羊,权势也会一落千丈。而对于老袁这样深刻了解日本的人来说,他知道日本既可怕又可学,到时候朝廷会“奇缺”军事人才,所以要早做准备,去寻找李大人之外的晋升门路。果然,甲午战争后,通过转投到李鸿章原来的政敌——清流派李鸿藻、翁同龢门下,老袁最终获得小站练兵的机会,以德、日模式训练新军。李大人对于袁世凯的“背叛”就只有气不打一处来了,这是他心里的一根刺,他曾当众痛斥袁世凯:“袁世凯,尔不知耶?这真是小人!”

当然,从整个事情的过程也可以看出,李鸿章和老袁之间也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权走茶凉,翻脸比翻书还快也是官场上常见的现象,只不过老袁准确地预判了官场权力走向,相信李大人也是会理解的,只是有些怄气。果然,在成为小站练兵统领之后,老袁又把原来的翁同龢等人给无情地抛弃了,新投靠在了荣禄的门下。此时的荣禄已经是领班军机大臣,深得慈禧的信任,正在西安陪在慈禧身边,一旦李鸿章去世,荣禄自然会支持老袁接班。李鸿章也明白这一点,于是在去世之前,李大人只好请动与他同在京城的北洋集团的老朋友庆亲王奕劻出面,奕劻在京城亲自表明了他并不支持袁世凯的态度,也算是为李鸿章中意的周馥铺路了。

等李鸿章一去世,接班人之争就达到了高潮。按照惯例,李鸿章应该有一份“遗折”的,也就是死前的最后一折,但李鸿章生前并没有来得及写这份折子,只是在他去世后的第二天(11月8日),才由心腹幕僚于式枚根据李鸿章生前的意思代为写好,然后上奏此时正在回京路上的慈禧,关于这份“遗折”,各种说法就冒出来了。

有一种说法是,折子中明确地推荐了老袁接班,并且还有一句很有分量的话:“环顾宇内人才,无有出袁世凯之右者”。可是,我们在这份遗折里并不能找到这句话,白纸黑字,没有就是没有,甚至连袁世凯的名字都没有提到。那么,是不是这份遗折还夹着一份机密的附片,这句话就出自附片中,被慈禧“留中不发”,导致我们现在无法在历史档案中查到这一句话了?

其实,不要说凭着李鸿章生前对周馥的安排他不会推荐老袁,即使真的有这样一个推荐老袁的附片,慈禧也没有任何理由和必要留中。李鸿章是11月7日去世的,慈禧当天就接到了电报,并在当天就终止了李鸿章去世前做出的周馥代理直隶总督的安排,正式任命袁世凯为署理(代理)直隶总督,而收到于式枚代笔的遗折是11月8日之后了,在慈禧已经任命老袁的情况下,如果李大人在生前也有推荐老袁的意思,这不正代表君臣一心吗,慈禧有什么需要特别将这样的“附片”保密的呢?另一方面,在于式枚发出这份遗折之前,他也已经在北京看到慈禧对袁世凯的任命,老袁成为接班人已经成为大家都知道的既定事实,如果再写关于老袁的推荐语,按照官场上的理解,这并不能表明李大人“和朝廷一心”,而是李鸿章北洋集团的后人在借机向袁世凯“献媚”,让李鸿章显得“掉价”,于式枚实在是没有必要多此一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