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漂泊家传奇--漂魂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0部分(第1页)

“众小记”对此没有什么异议,毕竟和肖骁霄有了深厚的感情。大家开始分头行动,赶在期末考试决战前夕将活动组织完毕。

袁丹凤决定联系位于长河东西部大山深处的山门镇桐山小学。原因有二:

一是上次紫坪小学之行,大家内心深处受到了深深的震颤,长河地区百分之九十是山区,可见还有很多痛苦的孩子需要大家的认识,虽然连绵薄之力也尽不上。

二是传说中桐山的风景很不一般,袁丹凤想带领大家进行一次带有游玩性质的野外拉练活动,从桐山小学深处步行返回山门镇。她记起肖骁霄曾经对她说过的,一个什么样的人才是强悍的人?那就是“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所以,她期待自己带的队伍能够是这样一群强悍的人。

但是,按照一种“潜意识”规则,袁丹凤知道,这样的活动,如果没有刘梅,肖骁霄是不会太原意参加的,即使这次因为特殊性他也会参与,可是心里必然有不舒畅的地方。但是一想到要邀请刘梅,袁丹凤就有点心不甘、情不愿。

最后还是自己都无法理解的所谓理智,袁丹凤还是象往常一样,邀请这位在她们看来是“记者团第一准夫人”的刘梅姐姐。但是袁丹凤心里恨恨地对肖骁霄说:“肖骁霄,你这个混蛋,我时时刻刻都在考虑你的感受,满足你的感受,可是,你明白我的感受吗?”

周六清早,按照预定计划,在袁丹凤的带领下,肖骁霄和刘梅一行十二人,赶往桐山。桐山,属于长河地区大瑶山准原始森林地带一部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是古人对大瑶山开发较晚的一部分地区。在人类完全依靠自然资源的年代,这里山民们的生活是很滋润的,一片莽莽苍苍的森林,可谓资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山民打猎伐柴,自给自足,正所谓民风淳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算是人间的世外桃源。

然而,大自然的返过头来终于惩罚人类,桐山的山民们终于发现,野猪没了,飞鸟尽了,猛虎跑了,豹子逃了,树木也开始变得纤细了……

所谓穷则思变,山民们毕竟是敏锐的,他们在寻找出路,要突围莽莽群山的包围圈,可惜,这里居然变成了先进文明“遗忘的角落”。

山民们需要突围的资源,没有!

山民们需要突围的知识,没有!!

山民们需要借助的外力,没有!!!

怎么办?山民们在经过痛苦漫长的思考历程之后,终于明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封建时代,无非就是拜了孔老二,苦读若干年,参加科举取仕,梦盼金榜题名时。在今天的所谓文明时代,就是参加比科举更加高级的高考,只要不名落孙山,即可鲤鱼跃龙门,光宗耀祖了!

这一切,犹如桐山这万年常青的花草树木深深扎根这块土地一样,更加深深地烙印于山民脑海里的每一个可以思考的细胞。即便如此,直至今天,才听说是在去年的高考当中,桐山大地,终于走出了自人类历史以来的第一个大学生。而在今年的高考当中,桐山居然有了三个子弟考上了大学。创造这个奇迹的,山民们将其归功于桐山小学的狄龙杰老师。

这次,袁丹凤联系采访的正是狄龙杰老师。外界的盛传,使得狄龙杰老师蒙上了传奇色彩,因而,这一切深深地吸引了袁丹凤。她告诉大家,比较起来紫坪小学,桐山可能更加艰难,毕竟紫坪小学早早地走出了大学生。但是从发展的趋势看来,桐山小学的巨大潜能令人刮目相看。而为什么会有这种决巨大的潜能?这在当前看来,是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谜。所以,袁丹凤决心一探究竟。

抵达桐山小学很顺利,先花四十分钟左右,从县城先乘坐中巴车到山门镇,然后转换乘小四轮,在盘山公路上旋转前进,花费一个半小时左右,就见到了“传奇老师”狄龙杰!

乍一看,狄老师四十左右,穿着当前公务员那种中山装,头发整齐有形,但是毛质缺乏光泽感。他的脸色很白,甚至因此感觉到他有点弱不禁风的模样。他很和蔼地和大家打招呼,首先是袁丹凤和他握手。

()免费TXT小说下载

之后,袁丹凤将肖骁霄以及其他小记者介绍给了狄老师。一番寒暄之后,狄老师带着大家参观桐山小学,学校很小,就两排红砖瓦房,外加附属杂用瓦房。中间是泥土操场。整体环境虽然简陋,可是总觉得很舒服,没有那种破败和落寞的感觉。

肖骁霄和刘梅很惊诧于这种感觉。一个环境建设或者维护的好坏,直接折射出一个人的心灵环境好坏,看来,狄老师的心灵是舒服和美好的。所以,才有这样的环境,进而才能在他的手上结束了桐山没有大学生的历史。忽然间,不知道怎么地,下起大雨来了,一阵阵寒意袭击着大家。于是,狄老师赶紧招呼大家进入一间教室。

教室里很暖和,原来是细心的狄师母在里面生了两盆木炭火。教室了悬挂了很多书法作品,可见是同学们自己的。刘梅看着狄师母,深深地感觉到了她的细腻和默默关怀,这是对狄老师某种意义上的巨大支持,也许是她某种意义上为了狄老师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尽管她还不知道狄老师成功背后有她多少功劳,可是按照一般原理“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必定站着一个坚强的女人”而言,面对这么能够深入细微深处照顾人的举措来看,给狄师母这种结论十有###是不会错的。而肖骁霄看着刘梅的神往,似乎明白了什么。

狄老师的教室里还有几个周末没有回家的学生,狄老师告诉大家:“平时周末他们都是要回去的,今天因为天气原因,所以没有让离家较远的学生回家了。因为学校有比较符合自身要求的规定,周末学生必须上山打柴,一部分柴火供家里和学校使用,一部分好好劈好,每个月集中卖到山外面去,得到的钱一部分贴补家用,另一部分作为学费预先存入学校财务处,这样他们就不怕未来有失学的可能性了,更为重要的就是,不能让他们忘本,他们是山民的儿子,他们是靠自己砍柴火成长起来的山里孩子!”

肖骁霄敏锐地问道:“狄老师,您说的‘比较符合自身要求的规定’具体内容是什么呢?而且我还要问,这个规定是不是符合人权的基本要求?”

面对肖骁霄不动声色的挑战,刘梅和袁丹凤暗自担心,用人权问题来衡量一个学校的规定,在这种环境下,恐怕有点匪夷所思,不知道肖骁霄葫芦里卖什么药。更为可能糟糕的就是,这样的问题,可能会引起狄老师的内心不满,说不好,今天的整个交流活动就这样砸了。但是,话已经出口了,水已经泼出,没有收回的可能性了,大家只好紧张地看着狄老师。

狄老师确实感觉到有点以外,但是他很快明白了,这就是走出了山里的孩子和还在山里孩子的最本质区别的某种表象的锐利表现。但是他确实也感觉到迷茫,这个人权的基本要求,可能连提问者也搞不清楚是什么内涵,他当然也是无从准确地回答?怎么办?

但是很快间,狄老师自信地回答说:“我深信一点,不同环境下,思考人权的基本出发点是不一样的。我看到一片文章写到过,说是一个住在省城的年轻作家随同采风团到西藏边疆体验生活,看到边防战士们头发丢了,脸肿了,体形变异了,等等。他认为这个是违背人权准则的,于是就要生气地离开。可是一个战士对他说,如果没有他们作为战士的头发丢了,脸肿了和体形变异了,那么,全国人民都要头发丢了,脸肿了和体形变异了。他们是牺牲了个人的小人权,而成就了全民族的大人权。”

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深为感动。狄老师继续说道:“我们桐山小学根据同学们的特点,并没有把升学率作为学校根本宗旨。当然,我并不否认,确实我们桐山本来就没有大学生,反正到了我这儿出不了大学生也没有什么丢脸的。所以,我决心塑造他们一个健康的心灵,就是让他们从考上大学的桎梏里面脱离出来,正确地对待自己深处山区的现实。也就是在不忘记自己本份的前提下,尽量掌握更多的知识文化,做一个与祖辈们不一样的山民。”

这一点,肖骁霄心里是很明白的,在中国,从封建社会到今天的伟大社会主义,很多读书人最终的结果是,大学考不上,农活做不了,就是高不成,低不就,成为废人一个。

狄老师继续说道:“所以,我做了桐山小学的校长之后,我没有要求,至少没有明确倡导要求从小树立考上大学的要求,我就是要求桐山小学的学生,每天学会一点知识,每周砍一担柴,每月学会唱一首歌,每学期学会一样乐器,每年给父母一个惊喜,毕业时学会了一样有用的技能,还能写出一手好字。”